趙盛基
伊府面,簡稱伊面,是中國傳統(tǒng)面食之一。
相傳清乾隆年間,伊秉綬任揚州知府。他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家中經(jīng)常聚集著一群文人墨客吟詩作畫、切磋書法。他們品茗聚餐,把廚師忙得不亦樂乎。廚師生怕飯做得不夠吃,慢待了客人,丟了主人的面子,所以,每次都做得很多,總是有剩飯。氣溫高的時候,剩飯很快就壞掉了,只能倒掉,造成了不少浪費。
一天,又有客人來聚餐,結(jié)果招待大家吃的面條剩了不少。天氣炎熱,剩下的半鍋爛乎乎的面條如何是好?廚師為難了??腿俗吆?,廚師向伊秉綬請示如何處理。
伊秉綬想了一下,讓廚師把剩下的面條過油炸干。這樣,去除了面條里的大部分水分,面條就不容易壞掉了。果然,過了好多天,炸過的面條仍然保存完好。廚師把面重新煮好,配上佐料,結(jié)果味道非常鮮美。
廚師樂了,決定干脆提前制作好這種面條備用。他做了點兒改進:先在面粉里打上雞蛋,然后加水和勻,搟成面條后煮熟。為了少占空間,方便儲存,又將面條卷曲成團,晾干后,用油炸至金黃色。有客人來時,只要放在水里一煮,加上佐料,就可以上桌了。要是再加上點兒鹵子,就更美味了。
一次,詩人、書法家宋湘來訪,伊秉綬就用這種面條招待了他。嘗過后,宋湘覺得味道非常鮮美,就問:“這是什么美食?叫什么名字?”伊秉綬微笑著說:“剛剛發(fā)明的,還沒有名字呢。”宋湘驚嘆:“如此美食,竟無芳名,豈不委屈?我給它取名‘伊府面如何?”伊秉綬說:“甚好!”此后,伊府面流傳到民間,逐漸成了風(fēng)靡四方的名吃。
(摘自《羊城晚報》2020年6月25日,裴金超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