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中國各地都有不少風(fēng)味小吃,幾乎每種小吃都有一段傳奇的來歷。比如鍋盔,傳說這種干面餅的發(fā)明者是諸葛亮。當(dāng)年蜀軍與曹軍鏖戰(zhàn)于博望坡,軍中有糧,但是沒有足夠的水做飯。關(guān)羽說,這仗沒法打了。諸葛亮說:“我有轍。你弄一點點水來,把面和成硬塊,烤熟了就能吃。”關(guān)羽試了試,別說,不僅能吃,味道還不錯。因其形狀像頭盔,所以起名“博望鍋盔”。
南京板鴨據(jù)說也誕生于戰(zhàn)場。南北朝梁武帝時侯景叛亂,大軍圍攻南京。城中百姓要給守城士兵送鴨子吃,就把鴨子煮好晾干,捆在門板上抬上城墻。因為用了門板,所以叫板鴨。
南宋初年,女將梁紅玉率軍在長江阻擊金兵。得勝后,梁紅玉命人烘制當(dāng)?shù)氐拿牢陡怙炾麆趯⑹?。梁紅玉說這糕餅是她的點點心意,就叫“點心”吧,“點心”這個詞就此流傳下來。
油條的典故,大家知道的比較多。說是因為秦檜誤國,百姓痛恨不已,便用面捏成秦檜和他老婆王氏的樣子,背靠背粘在一起,下油鍋炸了吃。捏小人比較麻煩,后來就簡化了,只是兩條面一粘,扔下油鍋,名稱也從“油炸檜”變成“油炸燴”“油炸鬼”,到了北方就是油條。
糖葫蘆傳說是在北宋年間,宋光宗的寵妃黃貴妃生病了,厭食,吃不下東西。后來皇家到處張榜招賢,請來了個民間的大夫,支了一著,就是把冰糖和紅果一起熬,熬好后每頓飯前吃5~10粒。照方操作,還真對了黃貴妃的胃口,她的病居然好了。之后這招數(shù)傳了出去,很快就有人拿簽子穿著冰糖紅果賣了。
(摘自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歷史就是請客吃飯》,司志政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