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特征
侵犯個人信息罪多為上游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危害不僅僅在于罪名本身給受害人帶來的個人信息安全的損害、信息財產損失、人格權侵害,更會引發(fā)其他損失。在司法實踐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往往作為上游犯罪,為下游犯罪提供準備、幫助工作,引發(fā)其他嚴重犯罪,例如綁架、詐騙、故意殺人等惡性犯罪,嚴重損害被害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侵犯個人信息的犯罪可謂是滋生其他犯罪的沃土。
侵犯個人信息罪的涉及內容極廣
個人信息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合,既包括個人的姓名、住址、聯(lián)系方式、身份證號碼、郵箱、各類軟件賬號及密碼等基本信息,也包括個人的喜好、家庭情況、背景、資產、微信好友、通訊錄、網絡瀏覽記錄、搜索記錄,甚至是房屋裝修情況等各類瑣碎的信息。在大數(shù)據(jù)和信息化的現(xiàn)代,各類信息善加利用均能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在侵犯個人信息罪中,個人信息的內容極廣。
危害行為隱蔽性強 傳播速度快
侵犯個人信息罪與傳統(tǒng)犯罪區(qū)別較大,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個人信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尤為便捷。由于信息的特性,個人信息的收集途徑廣。例如一個人的姓名、住址信息,既可以從個人簡歷中提取,也可以從網購信息中提取,更可以從公司職員個人情況中提取,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眾多。
個人信息一旦搜集成功,其作為商品可以重復、多次出售。除了一次傳播之外,其他的信息擁有者也可以通過網絡的便捷進行二次傳播、二次發(fā)布。
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加害人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犯罪隱蔽。這就造成受害人較多,但是卻無法準確定位被告嫌疑人。
另外,本罪傳播載體一般是網絡,傳播的主體只需要一個網絡賬號,因此犯罪成本較低。由于侵犯個人信息犯罪隱蔽性強等特點,偵查此類案件難度較大。受害者往往被動承擔個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卻無從得知信息泄露的源頭。
因此,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進一步討論是有必要的。研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法規(guī)制,也有利于幫助法律工作者了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構成要件,推動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犯罪人特征
個人犯罪為主
單位型犯罪占少數(shù),個人犯罪占多數(shù)。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企事業(yè)單位的領導和職工、民間中介、推銷人員,他們通過工作便利,與其他人員“里應外合”,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非法下載、非法使用,甚至將公民信息進行出售,謀取巨額利益,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各種公司企業(yè)中工作的銷售人員,也成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潛在犯罪群體,他們實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不僅僅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拓展自己的業(yè)務范圍,甚至還在非法使用這些信息后,通過二次轉手賣出,繼續(xù)獲得巨額利潤,將這些信息最大化利用。
犯罪人多為青年人
犯罪人趨于年輕化,多為青年人。犯罪年齡年輕化,主要分布在20至40歲之間。這一階段年齡的犯罪人,接受新鮮事物快,可以熟練運用網絡。對于每天大部分時間對著電腦和互聯(lián)網的年輕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這類簡單的犯罪活動,很容易滋生他們的犯罪心理。
犯罪人受教育水平較低
文化水平低下,限制了行為人對于事物本質的認知能力以及對于事物因果關系的理解能力,內心缺乏控制犯罪欲望的能力,往往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行為后果。同時相關知識的缺乏,導致缺少在社會立足的資本,因而更容易出現(xiàn)犯罪行為。
犯罪人多為無業(yè)人士
犯罪人因為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在面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高收益,容易引發(fā)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高發(fā)的原因
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問題上很難用法律來界定是否侵犯到公民個人信息。例如一些發(fā)垃圾短信、垃圾郵件的行為只是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還達不到觸犯刑法的程度,刑法在這方面只達到威懾的效果,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個人信息泄露及濫用的問題。
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單位或個人缺乏相應的約束
國家機關負有公共管理職能,而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等單位肩負著為社會和大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這些相應的國家機關和單位的工作人員合法掌握著公民的個人信息,但他們的行為卻缺乏相應的約束,他們很容易就將自己掌握的本應保密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和非法提供給其他單位和個人,違反了保密義務,而對那些以竊取等不正當方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單位或個人的行為,更是缺乏相應的約束。
公民個人信息的市場需求大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活動越來越猖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公民個人信息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在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單位或個人處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以竊取、收買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對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以推銷商品或服務為主要業(yè)務的商家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然后以短信、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推銷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經常會對公民個人的生活構成極大的侵擾。如果這些公民個人信息被用作詐騙、非法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則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對公民個人信息強烈的市場需求,使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日益泛濫。
犯罪手段技術性強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技術也因此不斷更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對互聯(lián)網和高新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突出,具有較強的技術性。例如,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犯罪人很少通過傳統(tǒng)的復制、拍照等方式獲取他人信息,而更多的是通過木馬程序、釣魚軟件甚至更高的技術手段獲取他人信息。在傳遞公民個人信息的過程中,犯罪人使用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以個人信息交易過程是否以互聯(lián)網作為傳播手段,可以分為兩邊傳播形式:第一種是買家和賣家通過U盤、移動硬盤、手機存儲卡等移動儲蓄設備進行交易,成為“非觸網”交易模式;第二種則是利用互聯(lián)網將進行交易的信息通過QQ、微信、郵件或者網盤等工具進行的互聯(lián)網傳遞,稱為“觸網”交易模式。而買家支付賣家酬勞,手段也呈現(xiàn)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轉賬交易,犯罪人還可以通過支付寶、微信等平臺轉賬。這些方式不僅僅借助互聯(lián)網,同時還利用了網絡聊天工具中的資金往來不易察覺的漏洞,從而達到資金有效往來且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目的,使得交易行為更加便捷和隱秘。
公民的自我防護意識不強
隨著公民個人信息種類的日漸豐富,人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也在下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意識不到對某些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例如網絡上的很多虛假注冊和欺詐行為,如果人們不加以甄別和注意,就很容易將個人信息泄露出去。還有很多新出現(xiàn)的各種套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往往都是利用公民的個人信息防護意識不強。公民個人自我防護意識不足,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產生和泛濫也有著一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