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思想實驗,根據美國哲學家弗蘭克·杰克遜1982年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的“黑白瑪麗”實驗改編而成?,旣愂且粋€從小生活在所有物品都是黑白的房間里的女孩,直到有一天,她離開那個房間,來到了外面的世界……其實原本的思想實驗有個瑕疵,那就是人的身體不是黑白的。如果偶然擦破了皮膚,流出的血液也不是黑白的。黑白房間并不能保證瑪麗看到的一切都是黑白的。所以,我在梁瑟的例子中改用一副“過濾”顏色的電子眼鏡。
杰克遜之所以要寫這樣一篇論文,是為了反對當時流行的一種觀點——一切知識都是關于物理的知識。無論是瑪麗還是梁瑟的例子,都說明了解了關于顏色的物理知識,并不等于掌握了關于顏色的一切。人看到彩色的東西的時候,感受到的那種色感,是關于顏色的物理知識無法代替的。色盲和非色盲的根本差異就在于對顏色的感受能力,哲學上稱之為Qualia。
一般認為人有五種感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和聽覺。每一種感官都對應了一種以上的感受。例如,視覺包含了辨識光感、物體輪廓和色彩的多種能力。全色盲失去了辨別顏色的能力,但依然有另外兩種能力。感受是直接、主觀的,而物理知識很大程度上是將感受轉變?yōu)槟撤N客觀而間接的表述,如將紅色表述為波長620~760納米的電磁波。從原則上講,人類的很大一部分知識依賴于天生就具備的感受力。物理儀器只不過擴展了人的感知范圍,并沒有拓展感知力本身。但是反過來,僅僅從物理知識出發(fā),也無法實現感知的那種直接性和豐富性。例如,科學家可以告訴你香水百合花香的大致化學成分,這并不等于讓你聞到那種香味。
我們還要認識到,感受雖然很重要,但也因此可能意味著一種認知局限。裙子圖片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過,物體有兩種屬性:第一種屬性是不會因人而異的,例如裙子的尺寸、重量和材料等;第二種屬性是會因人而異的,例如顏色、氣味等。有些人看到那張裙子的圖片,只能看到金色和白色條紋,無法看出藍色和黑色條紋,或者反之。這是因為大腦在光比較弱的情況下,會自行“腦補”顏色。人類可見光的范圍和可以聽見聲波的范圍是非常狹窄的。由于人缺乏超聲波波段的Qualia,我們很難想象出一只蝙蝠頭腦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因為不能像海豚那樣用聲吶在水中定位,所以人類也很難想象水生生物的世界。
我們也可以問,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人類感受到的那個模樣嗎?至少人類依賴可見光建立起來的世界模型可能是有局限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人類始終只能認知表象,而無法真正接觸到表象背后的“物自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