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星
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學習寫作有了更多的途徑。寫作的教科書,也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作文書。比如微電影,立意新穎獨特,選材廣泛真實、不落俗套;臺詞簡潔有力,或詩意,或奇趣,令人過目難忘。它總能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將故事講好、講透,是寫作的別樣教科書。在規(guī)范語言表達的基礎(chǔ)上,適當借鑒微電影的優(yōu)點,能為我們的作文畫龍點睛。
在廖義源導演的微電影《普杰的冬天》中,男孩普杰來自青海山區(qū)的牧民家庭,過著讀書和放羊的尋常日子。但是,與身邊其他小孩不同的是,普杰喜歡寫詩,而詩歌卻和普杰生活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牧民們將普杰當成一個可以隨意取樂的笑話,他們無法理解詩歌對于生活有什么意義。
普杰的故事,是全國數(shù)百萬留守兒童的縮影。普杰真正的困境在于沒有出口:山區(qū)相對落后的教育,很難承載起他所展露出的才華。因此,普杰讀詩時的聽眾,只有家里的33只羊。整個故事就是從普杰找羊開始……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這份心碎,讓我們體會到了文學的珍貴與教育的重要。
作為微電影的導演,廖義源又是如何運用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鏡頭語言,將故事講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呢?讓我們走進微電影《普杰的冬天》制作的背后,揭秘導演廖義源的寫作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