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黑
一
我曾看過班上一個女孩子的文章,她寫,要在大海一樣的世界里找到知音是特別難的事,而她很幸運,僅僅在五百人的通訊錄里就找到了。對方除了和她性別不同,性格也好,喜歡的事物也好,甚至對社會的看法,都很少相左。煩惱很快出現(xiàn)了,每天通電話,一人講了什么,對方說一句:我也是!就可以進入下一話題。她寫,誰能想到,親密漸漸成了一堵隔墻,反而讓人越來越遠。雖然還是同類,還是能隨時打電話,但意識到這一點后,她有些沮喪,仿佛這種幸運又成了一種遺憾。
瑪麗安和康奈爾是毫無疑問的知音。從小生活在一個地方,見證彼此的成長,從敏感又澎湃的青春期開始相互依托,肉體和精神上都實現(xiàn)了驚人的和諧——“康奈爾似乎理解她對學校的感受”“和她在一起有種完完全全的私密感”“她覺得自己什么都愿意做” ——這種契合從高中時代漸漸貫穿小說全程,作者似乎動用了命運的名義去讓所有人相信,這也將貫穿他們的一生,以至于在文本所呈現(xiàn)的不長不短的五年里,所有與瑪麗安或康奈爾發(fā)生過情感關聯(lián)的同齡人都帶著扁平的“過客”氣質(zhì)——無聊的雷切爾,自大的杰米,保守的海倫,冷漠的盧卡斯……他們的出現(xiàn)更像是一次次有意的敲打,反復提示著兩位主角,只有與對方在一起時,身心才不會孤獨,真正的自我才會浮現(xiàn)。
聯(lián)想到封面那幅在罐頭里緊緊擁抱的插圖,你也許會以為這是通俗意義上“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然而不同于我所認識的那個女孩子和她的知音,瑪麗安和康奈爾擁有截然不同的性格,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和社會階層:瑪麗安孤高冷漠,缺愛和安全感;康奈爾老實靦腆,缺錢和自尊心,而最初將他們牽引的一根線是,康奈爾的母親定期為瑪麗安家的豪宅做清潔工作。盡管這層社會關系從未對他們的私人關系產(chǎn)生什么具體的干擾,但這就像一個坐標系,定下了兩人無法消除的背景板。
隨著故事的進行,瑪麗安和康奈爾的關系經(jīng)歷著斷裂,縫合,新生,再斷裂。作者無意把個體的危機處理成絕對的外部(階層差異)或內(nèi)部(情感糾紛)原因的事實展現(xiàn),而是將這些宏大的思路隱藏在背后,打開一幅我們更為熟悉的日常畫面:第一次分離來自康奈爾在青春期無可救藥的自我凝視,第二次來自兩人對話中不經(jīng)意的跑偏(slip away)。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不知為何,話說過頭了,關系搞砸了,事情走向一個失控的方向,知道將會為之痛苦,卻無從挽回。一旦回過頭看,又是如此愚蠢和簡單。所幸瑪麗安和康奈爾的坦誠相待使彼此的道歉不僅不會失去時效,反而換來更深的理解和成長。而小說的全知視角也始終將二人的精神世界耐心地攤開,容我們?nèi)ケ孀R“當局者迷”的細節(jié)和真相。
二
在薩莉·魯尼的上一部長篇小說《聊天記錄》里,階層差異是主人公弗朗西斯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在《正常人》里,同樣出身工人家庭的康奈爾則給讀者留出一個熟悉且更具體的視角。他和弗朗西斯一樣來到最大的城市和最好的學校,見識到精英群體的生活方式:煙酒毒品,開不完的派對,帶游泳池的豪宅,看似關心世界卻又輕飄飄的高談闊論,講究品味卻不用為物質(zhì)消費發(fā)愁的同齡人。事實上,康奈爾作為男性比弗朗西斯更尷尬,他開不了口,盡管他從來不換的“很舊的阿迪達斯訓練鞋”和“樸素的銀鏈子”早已替他開了口。階層差異在新世紀早已不再構成什么門當戶對的笑話,取而代之的是細致入微的切身體驗——存活在被折疊過的現(xiàn)實世界,擁有迥異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康奈爾明確感受到自己與瑪麗安其他朋友之間的隔膜,但他無法像弗朗西斯那樣學著做一個觀察者,或者借助戀情去尋找一條捷徑,既然他已在小城的中學里擁有過正常且自尊的生活。于是在都柏林,在三一學院,在瑪麗安的社交圈里,他的正常化為平庸,自尊成了自卑。
這也是他們的第二次分離時,康奈爾無法開口請求住在瑪麗安家而選擇離開的隱情。對比此后不久康奈爾在街上遭遇搶劫,主動打電話問瑪麗安借車錢,就能感知其中的微妙差別:失業(yè)導致破產(chǎn)是自己造成的,路遇搶劫則是個不受控制的意外,康奈爾無法存放自己的價值,也深知衣食無憂的瑪麗安無法共情他對經(jīng)濟/階層的焦慮,只能選擇以犧牲感情的方式來回避這道尖刺。
所幸小說設置的大學校園這一背景,給了康奈爾一條暫時獲得解救的道路。努力和聰慧讓他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里爭取到一筆不能更理想的獎學金,這個轉(zhuǎn)機,使“一切皆有可能”,使“外國城市、藝術名作、地鐵系統(tǒng)和柏林墻的殘骸”一下子都成了真的,也使他得以在夏天毫無顧慮地重逢正在度假的瑪麗安,平心靜氣地與之聊起那些人人都能受教育的普世話題。更幸運的是,他的英俊和健美,也讓他獲得了另一層維度上的天賦和優(yōu)越——讀者也好,瑪麗安也好,始終能感受到那些叫格雷斯或杰米的貴族男友們在外貌上是遠不及康奈爾的。
如果說康奈爾的焦慮可以因為物質(zhì)的改善而暫時化解,那么瑪麗安的性格缺陷則是難以治愈的,這一點我們早已在無數(shù)文學、影視或真實案例中強烈感受過了。一個富裕但畸形的家庭,父親的暴力,哥哥的變態(tài),母親的縱容,其他存在感稀薄卻仍能感受到虛榮心的親人,使瑪麗安形成了低自尊的認知,也在長久的言語打壓中習慣了自己被他人虐待的事實??的螤柧芙^公開自己與瑪麗安的關系,瑪麗安卻覺得,“跟別的高中同學比起來,他已經(jīng)對我很好了”。她甚至不愿把這種傷害歸咎于對方,反而責怪自己連累對方,繼而責怪自己甘于接受這種羞辱。二十歲之后的瑪麗安迷戀上性虐待也是如此,原生家庭的創(chuàng)傷讓她表面上只是“冷漠而不可愛”,內(nèi)在卻承認了自己被扭曲對待(treated badly)的合理性。她從最隱秘的性的部分去尋找自己理應接受的懲罰,來達成價值感的自贖,而這就像沼澤,只能讓她越陷越深。
三
薩莉·魯尼擅長寫年輕人的內(nèi)心,也善于展現(xiàn)屬于年輕一代的交流方式。比如她寫人物的行動,和菲茨杰拉德時代的文采完全是兩種方向,句式簡短,用詞通俗,她寫對話,往往更短,并常常帶有一些口語和不自覺的重復,這種重復背后是人物的心虛、游移和不確定,也是她筆下的年輕人一貫具有的“口非心是”的樣子——他們并非不愿,而是無法傳達出自己的本意,也許是缺乏勇氣,也許是現(xiàn)代生活中人對隱私或顏面的最后一絲強撐。她展示年輕人之間的互嘲和自嘲,用最大的全球政治或最小的眼神和微笑,又展示這些嘲笑背后的慌張和空虛。而她如同上帝站在現(xiàn)場,將年輕人一一打開,讓讀者自行去梳理,去共情,又是非常古典的書寫方式。
和《聊天記錄》相同,《正常人》里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郵件往來。比如康奈爾在歐陸旅行期間,瑪麗安去瑞典當交換生期間。中間也穿插了瑪麗安的另一個朋友喬安娜的郵件??的螤柡蛦贪材瓤梢哉f是瑪麗安僅有的兩個始終保持澄澈友情的人。小說里有個很好玩的情節(jié):康奈爾在歐陸旅游時,每到一個城市,就要找一家網(wǎng)吧,同時和三個女人保持不同方式的聯(lián)系:跟海倫視頻聊天,用他手機運營商的網(wǎng)站給他母親發(fā)一條免費短信,然后給瑪麗安寫一封郵件。當瑪麗安問他要他的小說看時,他誠實地回答,自己那些反復打磨過的郵件,寫得比小說更好。
郵件是一種很現(xiàn)代的通訊方式,但放在當下,郵件又是一種很復古的通訊方式,它處于形式上的拘謹和精神上的親密之間,剛好符合兩人當時的關系。名義上親密的人需要即時通訊工具來維持日常聯(lián)系,而郵件作為一封“信”,比隔著屏幕的短文字要更有距離感和儀式感,這恰好能讓兩人有充足的空間去自由書寫,即在面向?qū)Ψ降臅鴮懼袕氐状蜷_自我,挖掘自我。正如書中所寫,“他沒法說出來,究竟是什么讓他在給瑪麗安寫信時如此全神貫注,但他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寫這些信感覺像在表達某種更寬廣、更基本的原則,關乎他的個體身份,乃至比這更抽象的東西,關乎人生。”
只有在這個時候,兩個人的友誼是最穩(wěn)固的,甚至超越了見面時那種由欲望所引發(fā)的遮掩和慌亂。我愿意相信,在他們將彼此變得更好的過程中,郵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是一種無保留的交心,也是一種絕對的私密。此外,他們也因為去除了面對面可能引發(fā)的尷尬而大膽調(diào)侃舊事,比如瑪麗安在聊網(wǎng)絡監(jiān)控時說,“他們(特工)大概不知道你畢業(yè)舞會沒有邀請我”,康奈爾在打聽瑪麗安的瑞典男友時說,“你有時候偵測變態(tài)的雷達不太準”。讀到這些笑出聲來,兩個人的友誼突然有一種親密無間的閨密感。
我還記得《聊天記錄》里,作者寫到弗朗西斯看郵件的一些細節(jié),反復看,篩選關鍵字看,剛收到時不敢看,刪了又從垃圾箱里找出來看等等,《正常人》雖然沒有特意寫到這些,我卻能想象到康奈爾和瑪麗安在閱讀郵件的過程中波動的心情。
四
《聊天記錄》的卡司定下不久,《正常人》的劇集已經(jīng)播出,并很快風靡全球。這本書確實適合被影視化,時間線明確,畫面感強,對話本身飽滿,不用做太大的改編就可以支撐劇情。書中的瑪麗安“長了一張百無聊賴的臉”,有些照片里“甚至丑得很艷俗,像有害的野獸一般,對著相機露出她參差不齊的牙齒”。(在另一個叫《在診所》的短篇小說里,康奈爾就曾開車載瑪麗安去看牙齒。)她應當給人一種另類的美感,像模特,或藝術家。但劇中的瑪麗安是無死角的好看,好看到大家說她丑、她也說自己丑的時候,我一下就出戲了,但仔細看,她的氣質(zhì)又像作者本人。演康奈爾的演員選得特別好,有時美得像希臘雕塑,有時土得像長大后的哈利·波特,和書中“鄉(xiāng)里鄉(xiāng)氣”且“不酷”的描述十分匹配,眼神中永遠透露出善良又隱忍的氣質(zhì)。我覺得電視劇最好的部分是對性的視覺化呈現(xiàn)。在忠于原著的情況下,兩個人的每次親熱被極具耐心地展現(xiàn)出來,加之音樂、環(huán)境的烘托和演員本身的投入,電視劇將身體和性的美演繹出超越語言本身所能描述的效果,讓人愈發(fā)理解了肉體契合對二人的重要性和無可取代。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加入了非常有意義的青少年性教育,健康,自然,不做作。從地點來看,我更喜歡在斯萊戈和都柏林的部分,人物身上都帶著在另一處生活過的影子。而風光無限好的意大利部分和壓抑的北歐部分竟出奇地像《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和《女性癮者》,有些尷尬。
五
去年夏天,我在北方的山里讀完了《聊天記錄》,很巧的是,今年夏天,我又在南方的山里讀完了《正常人》。讀到的是城市、派對、復雜人心,看到的是山泉、大雨、動物植物,難免引起一些感官上的反差,會覺得人物的掙扎在地球面前實在過于渺小。但我看到晴天和雨天,上山和下山,仍會想到人和人的關系,也嘗試去找書中所寫的“彼此環(huán)繞生長,為了騰出空間而長得歪歪扭扭”的植物。當我們說起親密關系的時候,很容易就想到攻和守,愛和恨,想到付出和占有,傷害與被傷害,而《正常人》所提醒的,是更大更久遠的東西——親密關系中充滿了共同成長的可能,在引領對方的過程中,也完成自我教育。所以小說的尾聲是無比感人的,也正是這樣的處理,讓《正常人》具有了超出一般言情小說的能力。“他們現(xiàn)在擁有的將一去不復返,然而對她而言,孤獨的痛苦遠比不上她曾經(jīng)的痛苦,那種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將美德贈給了她,現(xiàn)在它是她的東西了。與此同時,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開,通往四面八方。他們?yōu)楸舜俗隽撕芏嗪檬隆U娴?,她心想,真的,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p>
作者將視野拉出了親密關系之外,讓人又回到個體去思考,而不是拘泥于他們將會在一起還是分開。這不重要,人生是自己的,每個現(xiàn)代年輕人都深知這一點。在共同的泥土里呼吸,喝水,排泄,成為更好的人,走向未來的生活,這是超越關系的,也是超越結(jié)果的。我不關心他們以后會怎么樣,見面就干,還是繼續(xù)發(fā)郵件,我只知道,他們在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已經(jīng)變成了自己所接受的自己。這是好的,這就夠了,這是人和人之間能互相贈予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