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摘? 要】本文針對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傳承與發(fā)展展開研究,首先闡述了黃河澄泥硯造型結構的藝術性,其次闡述了雕刻技法的藝術性,再次闡述了黃河澄泥硯藝術傳承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最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黃河澄泥硯藝術傳承策略。
【關鍵詞】黃河澄泥硯;藝術性;藝術傳承
引言
在我國古代制硯史上,澄泥硯、姚硯、端硯、歙硯并稱“四大名硯”,而黃河澄泥硯起源于黃河流域附近的河南,于2007年正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當中,具有著濃郁的河南地區(qū)特色,凝結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藝術精華,但因其吸水性雖好,內在材質卻不夠剪影,因此其傳承性難以保證完好無損。黃河澄泥硯成品的顏色豐富且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因此也具有較強的藝術傳承性和藝術發(fā)展性,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傳承效果并不明顯,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深入了解并分析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價值與傳承策略。
1.造型結構的藝術性
1.1組合類
組合類的黃河澄泥硯將大量與人物、動植物和風景相關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而構造一個全興的畫面,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硯》當中就包含了大量人物、建筑物、河水等元素組合而成,這種組合類元素賦予了《清明上河圖硯》獨特的立體感與畫面感。比如《富貴吉祥硯》,通過一系列牡丹和芍藥等花草類,寓意著吉祥富貴的花草突出硯的中心主題與藝術思想,最終組合成一個具有藝術性的畫面。
1.2寓意類
寓意是我國古代用來傳承藝術的關鍵性因素,目前我國古代大部分藝術品都通過寓意來突出藝術品當中的藝術主題與藝術家的中心思想。黃河澄泥硯作為河南地區(qū)黃河流域的產物,因此黃河澄泥硯通過加入大量河洛文化元素來提升澄泥硯的藝術性。雖然因目前的制墨技術已經(jīng)成熟,黃河澄泥硯所具備的實用性隨之降低,但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當中都包含了大量與黃河流域文化相關的文化寓意。
1.3象形類
象形類是澄泥硯用來傳承藝術性的關鍵因素,大部分的澄泥硯在制造期間都會添加較多的佛教元素、自然元素,硯體上采用青銅和瓷器為材料,并繪制大量的奇珍異獸,這種生動逼真的藝術形象是考古專家用來考察古代人文地理的關鍵途徑。另外,象形類澄泥硯還被賦予吉祥和納吉等特殊寓意,此類硯臺通常會以立體結構出現(xiàn),并且保留的相對完整。
2.雕刻技法的藝術性
2.1揉泥
揉泥工序是用來雕刻澄泥硯的關鍵雕刻技法,目前黃河澄泥硯用來制造的常見手法為“菊花型揉泥法”和“金屬工具捶打法”,前者是利用云母粉和黃丹粉使泥料的塑性更加標準,后者則是通過圓周推法來進行敲打,確保按照相同方向擠壓出泥料當中所存在的氣泡,最終塑造的澄泥硯會出現(xiàn)如層疊一樣的菊花花瓣,該揉泥手法更加側重于技巧,通常都是以技術純熟的師傅為主刀進行操作,要確保泥料足夠均勻且細密,這樣才能制造出最佳的泥料,在完成泥料的準備之后需要進行胚胎制作,主要是通過大批量生產,該生產模式是利用石膏模具來操作,該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規(guī)模較大且數(shù)量較多,劣勢在于損壞率難以控制,但其所制作的模具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另外,還包含了特殊硯臺的制造,也即是利用手工進行制造,以此制作出藝術價值較高且完整度較高的硯臺。
2.2雕刻技藝
雕刻的技藝拱橋分為粗雕和細雕,粗雕也即是將硯臺胚胎進行陰干,最終按照設計圖紙的具體要求標準來進行雕刻,確保雕刻成果的立體形象,比如《盛世中華》硯臺的造型制造就是通過原始設計圖紙來進行設計,通過破壞重組的方式增強其所具備的線條感和藝術感,融入更多的制造工藝和造型,將其該硯臺的藝術形象感。
細雕也即是通過“塑”、“刻”、“捏”等手段對已經(jīng)完成的塑模進行細致的加工,比如《盛世中華》硯臺就通過這種方式添加了活靈活現(xiàn)且立體化的五爪金龍,增強了硯臺的藝術價值并且重塑了該硯臺的外觀形狀和體積,讓該硯臺看起來更加氣勢磅礴。
3.黃河澄泥硯藝術傳承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黃河澄泥硯雖然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但是在藝術傳承和發(fā)展期間卻因制造工序的難度和硯臺本身材料的特殊性,因此遇到很多制造技藝方面的影響,因此存在著如下問題:
首先,營銷手段落后。因澄泥硯是秦漢時期所形成的藝術品,但是在我國古代發(fā)展當中,該手藝頻頻面臨失傳,因此,為了確保該手藝的發(fā)展與傳承,澄泥硯的制作工藝會進行韜光養(yǎng)晦,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黃河澄泥硯的存在,以此導致在黃河澄泥硯的營銷方面都是靠熟人關系來進行銷售,無法將澄泥硯的實際價值發(fā)揮出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負責生產澄泥硯的商家并未進行市場調研和客戶需求調查等,因此所制造出來的澄泥硯無法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難以進行大范圍的營銷,這也導致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價值無法被大多數(shù)人所欣賞。
其次,設計觀念過于傳統(tǒng)。澄泥硯已存的種類很多,比如較為常見的虎頭硯和龍頭硯等,但此類硯臺的外觀形狀過于傳統(tǒng),并且目前負責澄泥硯設計的專家過于秉承著傳統(tǒng)的設計觀念,在外形上采用傳統(tǒng)的動物形象和佛教形象等,因此無法得到大眾群體的喜愛與歡迎。
最后,制作工藝和制作技藝的傳承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因澄泥硯受地理因素和信息因素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工藝技藝無法得到完整的傳承,目前制作澄泥硯的制作者更多是家族傳承,導致黃河澄泥硯的發(fā)展難以為繼,技藝傳承嚴重缺乏,現(xiàn)階段我國政府雖然重視了此類困境并提供大量的幫助,但并未見效。
4.黃河澄泥硯藝術傳承策略
首先,應當加強澄泥硯的技術開發(fā)。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對傳習人的培養(yǎng)力度,采取以技術為主,以學術為輔的合作方式,通過古代思想與現(xiàn)代思想的碰撞,以此確保黃河澄泥硯的制造工藝能夠傳承并得到發(fā)展,應當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嘗試,以此還原出澄泥硯的古法制造流程,進而促進澄泥硯的再興。
其次,提升產品的開發(fā)效率。為了提升黃河澄泥硯的營銷效率,本文認為應當將澄泥硯按照實際情況定位為旅游紀念品和收藏品,收藏品更應當注重澄泥硯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完整度,而旅游紀念品則應當側重于產品外形的創(chuàng)新突破,積極進行市場調研,尋找到現(xiàn)代人對澄泥硯的審美觀,以此打造出符合大眾審美的黃河澄泥硯成品種類,只有提升產品的營銷能力才能確保澄泥硯的藝術長久傳承與發(fā)展,要確保古代傳承的文化遺產能通過自食其力的方式,結合實際需求打造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硯臺文化。
最后,應當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帶的方式來促進黃河澄泥硯的藝術傳承。本文認為應當在河南地區(qū)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產業(yè)地帶,比如2017年三門峽所開放的城市旅游之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加強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呼吁人民群眾重視當?shù)匚幕膫鞒信c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下澄泥硯藝術就需要把握時機,大力宣傳黃河區(qū)域的陶瓷藝術和硯藝術,加強旅游與文化之間的銜接性。
5.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了目前黃河澄泥硯藝術傳承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本文認為若想要黃河澄泥硯藝術得到傳承與發(fā)展,首先應當是豐富澄泥硯的制造工藝,其次應當是不斷創(chuàng)新澄泥硯的藝術種類,要確保澄泥硯的制造成品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通過打開澄泥硯銷售市場的方式為澄泥硯藝術傳承提供基礎的經(jīng)濟保障,最后應當抓緊時機,將黃河流域的旅游城市與硯臺文化結合一起,以此加快藝術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辛旭龍,藺濤.新時代下澄泥硯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以“硯者心”系列澄泥硯作品為例[J].當代文壇,2020(02):8-9.
[2].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澄泥硯制作技藝[J].文化產業(yè),2020(05):161.
[3]王莉. 宋代澄泥觀造型藝術特色初探[D].山西大學,2019.
課題:【2020年度鄭州師范學院定向研究招標課題】經(jīng)濟視野下黃河澄泥硯的生態(tài)文旅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