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于 波
中醫(yī)對周圍性面癱的研究已有悠久歷史,最早記載于《靈樞·經(jīng)筋》,患者多表現(xiàn)為面部肌肉癱瘓引發(fā)攣縮、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不能閉目皺額等。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屬“口眼斜”“卒口僻”“口僻”“吊線風”等范疇,以本虛標實為主,人體正氣不足,氣血虧虛,風邪入體侵犯少陽經(jīng)并流竄至面部,引起面部經(jīng)絡受阻、筋脈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最終導致疾病的發(fā)生[1]。醒神通絡方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功,多用于中風患者的治療[2]。針灸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沒有熱性刺激,對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不如溫針灸。溫針灸是將針刺、艾灸融為一體的治療方式,通過熱性刺激,加速血液循環(huán),進而加快面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3]。本研究旨在探討醒神通絡方聯(lián)合溫針灸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及免疫球蛋白E(IgE)、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100例,依據(jù)就診序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8~75歲,平均(48.7±5.3)歲。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0~77歲,平均(59.5±4.4)歲。2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比。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神經(jīng)病學》(2010年版)[4],中醫(yī)診斷參照《針灸學》(第2版)[5]中“口眼斜”等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35歲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Hunt綜合征或格林-巴利綜合征者;伴有腮腺炎、中耳炎及化膿性淋巴腺炎等可引起繼發(fā)性周圍性面癱的疾病者;腫瘤患者;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腎、肺等嚴重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以合谷、下關、頰車、太沖、太陽、地倉為主穴,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隨癥加減其他穴位。研究組采用醒神通絡方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組方:黃芪30 g,雞血藤、石菖蒲、制何首烏、遠志各20 g,銀杏葉、丹參、天麻各15 g,川芎、當歸、僵蠶各12 g,全蝎粉、三七粉、水蛭粉各4 g。水煎服,1劑/d,早晚溫服。溫針灸治療:取穴與對照組相同,平補平瀉法,均勻提插捻轉,針刺后點燃艾條,在距上述穴位2~3 cm處熏灸,以患者自感局部溫熱、酸脹感擴散,且無明顯不適為宜,每個穴位灸約3 min,1次/d,5次/周,2組均連續(xù)治療6周。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臨床療效[6]:治愈: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面部肌肉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口角輕度不對稱,靜止時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面部肌肉運動功能輕微減弱;有效: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靜止時面部張力正常,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面部肌肉運動功能減弱;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jīng)功能評價分級系統(tǒng)評估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周、4周、6周的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總分10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越好。③采用表面肌電圖分析儀檢測患者治療前后患健側頰肌群、鼻肌群、額肌群及口輪匝肌群均方根值(RMS),其值越高,提示患者恢復越好。④采集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約5 ml,凝固后,2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清IgE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MMP-9水平。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78.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H-B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6周2組患者H-B評分均逐漸降低,且治療4周及6周時研究組患者H-B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H-B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變化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頰肌群、鼻肌群、額肌群及口輪匝肌群RMS值均明顯增大,研究組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變化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IgE、MMP-9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IgE水平增加,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2組血清MMP-9水平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IgE、MMP-9水平比較 (例,
中醫(yī)認為絡脈空虛、風熱寒邪侵襲機體面部筋脈,導致面部經(jīng)絡阻滯,氣血不通,肌肉弛緩不收而發(fā)病?!饵S帝內經(jīng)》中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yī)學入門》中有“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使熱邪隨火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之說。可見對于針刺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溫針灸未必不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針灸可疏通經(jīng)絡、活血祛瘀、驅邪外出,還可調養(yǎng)經(jīng)脈氣血、補虛益氣、改善面部肌肉因失濡養(yǎng)而弛緩不收之狀況。艾灸是以溫熱刺激穴位,改善機體氣血循環(huán),活血通絡,溫經(jīng)散寒,柔筋緩急,進而促進面部肌肉、神經(jīng)等的修復和再生,可增強針灸祛風散寒、活血祛瘀之功效。所選合谷、下關、頰車、太沖、太陽、地倉等穴位同屬陽明,針灸其可疏散風邪,祛風通絡,進而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面部肌肉攣縮、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7]。醒神通絡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是升陽之要藥,制何首烏補精益腎,還可活血祛瘀,二者共為君;雞血藤通經(jīng)活絡,川芎活血行氣,全蝎熄風定驚,是通絡散結的良藥,共為臣;天麻熄風平肝,當歸溫陽活血,為佐藥;三七、丹參、銀杏葉等均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為使藥,全方共奏通絡化瘀、益氣養(yǎng)陰之功效。研究[8]顯示,針灸與醒神通絡方聯(lián)用可明顯改善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表面肌電圖是一種電生理評價方法,可直觀反映表面肌肉運動過程生理、生化改變。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4周及6周時H-B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頰肌群、鼻肌群、額肌群及口輪匝肌群RMS值及總有效率均大于對照組,提示醒神通絡方聯(lián)合溫針灸可更明顯地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研究[9]顯示,溫針灸可通過免疫防御體系去控制疾病的發(fā)展,因其可通過調節(jié)輔助性T細胞17(Th17)/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比值,增強機體局部免疫防御功能。醒神通絡方中黃芪有效成分黃芪多糖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其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0]。MMP-9是細胞外基質降解的重要調節(jié)因子,在多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11]顯示,溫針灸可快速有效降低偏頭痛患者MMPs水平,減少因MMPs過多表達而對患者血管功能的影響。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IgE水平高于對照組,MMP-9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醒神通絡方聯(lián)合溫針灸可更明顯地降低周圍性面癱患者血清MMP-9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綜上,醒神通絡方聯(lián)合溫針灸可更明顯地降低周圍性面癱患者血清MMP-9水平,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和免疫功能,療效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