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玲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Frang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華沙以西46公里的郊區(qū)熱拉佐瓦沃拉(之elazowaWola),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肖邦自小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便己創(chuàng)作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小小年紀便展現(xiàn)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不足20歲已在當?shù)鼐哂忻麣狻?/p>
1830年,20歲的肖邦因波蘭起義事件,移居法國巴黎。他很快便愛上了這座城市,但也深愛著自己的故鄉(xiāng)波蘭。肖邦在巴黎度過了他的后半生,直至1849年因肺結核逝世,享年39歲。他雖葬于巴黎市內(nèi)的拉雪茲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卻要求將心臟移至華沙,安放于圣十字教堂(Holy Cross Church)。教堂的柱子上刻有《圣經(jīng)》馬太福音6章21節(jié):“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倍浜糜岩矊⒐枢l(xiāng)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他的墓上,使他能安葬于波蘭的土地下。
肖邦一生雖甚少公開演出,作品卻對世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作品大部分以波蘭為題,計有波蘭舞曲十余首、瑪祖卡(Mazurka,一種波蘭民間舞蹈)59首,算是對故鄉(xiāng)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而波蘭對這位偉大的“鋼琴詩人”的愛,還以深情的回報:華沙瓦津基皇家公園(Royal LazienkiPark)里矗立著肖邦紀念碑:老城區(qū)的肖邦博物館(Fwderyk Chopin Museum)里收藏著肖邦作品與鋼琴等:每5年,華沙都會舉辦一次肖邦鋼琴比賽:華沙的機場原本名為奧肯切機場,也改名為華沙肖邦機場(Warsaw Chopin Airport)……以上種種,無不在述說著波蘭對偉人的不舍。
走在肖邦住居過的克拉科夫郊區(qū)(Krakowskie Przedmiescie)大街,我不住猜想,要是肖邦臨終前能回到自己熟悉的街道,他會如何度過在華沙的最后時光?
從芬蘭羅瓦涅米(Rovaniemi)來到波蘭首都華沙(Warsaw),我發(fā)現(xiàn)兩座城市有極為相似之處——兩者皆為戰(zhàn)后重建之地。不同于芬蘭人以馴鹿為理念,重新規(guī)劃了城市,波蘭人自1945年起花了5年,按照意大利畫家貝納多·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的油畫和老照片,重建記憶里的房子,讓老城里的宮殿、教堂等熟悉景觀,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1918年,波蘭經(jīng)歷了123年的掙扎,終于重新奪回自主權,恢復了獨立。而華沙,則再度成為國家的首都,并在接下來的20年,迅速發(fā)展成一座美麗的城市。不幸的是,華沙在二戰(zhàn)期間被兩大極權主義國家所摧毀。為解放國家,1944年8月1日的華沙起義應運而生。這場波蘭起義軍反抗納粹德軍的戰(zhàn)役雖然堅持了63日,最終仍告失敗。希特勒下令不留活口,將華沙夷為平地。在戰(zhàn)后重建時期,許多流放在外的波蘭人都回到國土,投身重建工作,讓飽受戰(zhàn)火摧殘、85%被毀的城市重生。
位于皇家城堡(The Royal Castle)前的華沙城堡廣場(CastleSquare),是老城區(qū)的入口,也是集會、觀看街頭表演和演唱會的地點。這里被稱為華沙最美麗的地點,氣派的皇家城堡,以及廣場上矗立的西吉斯蒙德圓柱(Sigismund's Column),雖然都是戰(zhàn)火后重建,卻書寫著這座城市堅韌不拔的精神面貌。
有別于老城的古典韻味,新城與我們熟悉的亞洲城市極為相似,有著寬闊的車道和現(xiàn)代化的建筑。穩(wěn)健的發(fā)展隱喻著波蘭人已走出滄桑,邁向和平的生活。作為波蘭的最大城市,華沙是政治、文化與經(jīng)濟中心,市內(nèi)擁有82座公園,覆蓋了城市的8%,是歐洲最佳綠色城市之一。波蘭的許多城市如華沙、格但斯克(Gdafisk)及克拉科夫(Krakow),都依1,047公里長的維斯瓦河(Vistula River)而建。貫穿波蘭的這條河孕育了璀璨的文明,也賦予了城市大自然環(huán)境,供人們進行休閑戶外活動。
近幾十年來,潛在的經(jīng)濟優(yōu)勢和巨大的國內(nèi)市場,吸引了許多海外企業(yè)前來華沙投資。蓬勃的發(fā)展優(yōu)化了當?shù)厣钏刭|(zhì),相對也讓塞車情況日趨嚴重。為了避開塞車問題,居民傾向以有軌電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由于巴士一般不太準時,搭乘幾次后,我也像當?shù)厝艘粯訑D進永遠客滿的有軌電車,在城市里穿行。在華沙乘坐電車不必在驗票機上驗票,我們搭了多日也不見檢票員查票,后來得知他們采隨機上車驗票制,旅客一般是他們的檢驗對象,逃票者將被罰款,就算車票有效期逾時幾分鐘也難逃一劫。
走在新城區(qū)內(nèi),一眼便可看見地標性建筑科學文化宮(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這座高聳的建筑物是斯大林送給波蘭人的禮物。樓高234米、42層,內(nèi)有3,288個房間、1個泳池、3個劇院、1座博物館和1個大型會議廳,是波蘭境內(nèi)最高的建筑物。30樓的觀景臺可讓旅客一覽華沙美景,大樓內(nèi)的餐廳等設施也開放讓群眾光顧。
新城區(qū)的另一代表建筑,是圣卡西米爾教堂(St.Kazimierz Church)。教堂前是新城廣場(New TownSquare),周圍全是餐廳。天氣好的日子,坐在戶外一邊享受陽光一邊進餐,看著廣場上來往的人群,可以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市的生機。華沙除了有肖邦,還有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從前的故居和實驗室,如今成了居里夫人博物館(Maria Sk{odowska.Curie Museum),館內(nèi)展出與她日常生活和科學工作相關的物品,供后人瞻仰。
你可以不去華沙,但絕對不能錯過克拉科夫(Krakow),這是朋友對我的叮嚀。作為波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克拉科夫曾是國家的首都,是波蘭王朝茁壯成長的地方。在14至16世紀的全盛時期,這里是歐洲的重要文化中心,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中世紀建筑,歷史中心在1978年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穿越著名的14世紀圣福里安門(St.Florian'sGate)而入,會來到繁華的圣福里安街。街道兩旁設有餐廳、咖啡廳、酒店、紀念品商店等,可說是老城最熱鬧的商業(yè)區(qū),從這就能看見高聳的圣瑪利亞教堂(St.Mary's Basilica)。沿著大街往前直走,尚未抵達中央市集廣場(Rynek Glowny)就聽見遠處傳來的喧囂聲。廣場上人聲鼎沸,有的人坐上裝飾華麗的馬車繞城參觀,有的蹲下喂食鴿子,有的坐在露天咖啡館聊天……似乎正努力還原城市在中世紀時期華燈璀璨的景象。
最精致的教堂
中央集市廣場是波蘭,甚至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圣瑪利亞教堂、市政廳塔樓(Wie2a Ratuszowa)和紡織會堂(The Cloth Hall)是廣場上最耀眼的建筑。廣場中央有個記載著古代生活故事的地下博物館,展示著人文與建筑的發(fā)展,而紡織會堂以前是紡織品貿(mào)易場所,現(xiàn)在變成了出售波蘭紀念品的地方,商業(yè)氛圍過于濃厚,因此沒多作停留,便離開到圣瑪利亞教堂去。
買了門票入場。才發(fā)現(xiàn)參觀教堂的人寥寥無幾。建于14世紀的紅磚雙塔哥特式教堂外觀不算特別精致,但內(nèi)里的裝潢卻叫人驚嘆不已。繁復的瑰麗雕塑與裝飾是我近年所見最精致的教堂之一,幾乎無一處是單調(diào)沉悶的,難怪會成為波蘭人民修建教堂的參考。至于那不同高度的雙塔,聽說那是由兩兄弟所建,后因嫉妒而將至親殺害。如今教堂墻上仍掛著那把兇刀。
新與舊的沖突
克拉科夫的主要景點都集中在老城區(qū),要是來上兩三次,所有大小景點都能游個遍。在城里的3天,除了中央市集廣場,待最久的地方大概就是廣場南方的瓦維爾山丘(Wawel Hill)了。
這座海拔228米高的石灰?guī)r小山,位于維斯瓦河,從舊石器時代起,便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環(huán)境。據(jù)說早在7世紀,斯拉夫人就開始居住在此。居高臨下的這片土地,記載著波蘭幾世紀的興衰,在波蘭政治、宗教與文化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波蘭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曾選擇瓦維爾山丘作為王室的居所,是瓦維爾大教堂(Wawel Cathedral)和瓦維爾皇家城堡(Wawel Royal Castle)的所在地。在17世紀初遷都至華沙之前,皇家城堡一直都是波蘭的皇宮。而莊嚴神圣的大教堂自1320年起,便是波蘭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的場地。此外,它也是波蘭已故統(tǒng)治者、詩人與名人的長眠之地。
在藍天下望著糅合了各時代建筑風格的大教堂,老舊的、新增的,沖突的美感反而凸顯了它充滿故事的過去,恰如游走于舊時光與新時代的波蘭一樣,引人慢慢探索,細細體會。除了感受歷史的美,瓦維爾山丘也是欣賞晨光和夕陽的好地點。晨昏之間的柔美光線下,站在山丘上俯視著這座老城,時間仿佛就要在那一刻靜止。
第一次到波蘭旅行,我不敢說自己有多了解這個國家,許多事都是我后來閱讀得知的,包括歷史書上所講的過去、趨勢分析所談的未來。有時候旅行就是這樣,當下懵懵懂懂,后來才恍然大悟,但這也沒什么不妥的,不帶有預想,才能更純粹地去感受。
要了解一個國家,從民俗文化著手是十分接地氣的方式。歷史長河中,波蘭曾幾度覆滅與重建,然而其濃厚的民俗文化,并未因此而消失。不得不提的是波蘭人的國服——Stroje Ludowe,無論是花樣或線條皆顏色鮮艷,搭配蕾絲花邊、刺繡、亮片與彩珠,在內(nèi)搭的天鵝絨白上衣襯托下,十分吸睛。每逢民間節(jié)日、婚禮或宗教慶典上,男男女女穿上這種民族服裝跳舞,如同翩翩彩蝶。
不同地區(qū)的Stroie Ludowe有所不同,如位于低地的沃維奇村莊(Lowicz),服飾特點是下擺繡有彩色條紋,而高山服飾則有心形裝飾圖案。女性會戴上珊瑚或琥珀制飾品,搭配與裙子同樣色彩艷麗、做工精致的馬甲外套:克拉科夫的男性則會戴上軟角帽。波蘭近年流行復古,到當?shù)夭宛^進餐,經(jīng)??梢娚碇褡宸b的侍應生。想對波蘭傳統(tǒng)服裝有進一步的了解,到華沙時切莫錯過參觀國家民族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in Warsaw)。
源自中國的剪紙藝術,在波蘭也發(fā)展出自家的特色。剪紙在波蘭語叫Wycinanki/Wycinanka,波蘭剪紙融入了民族傳統(tǒng)與猶太文化,與其民族服飾同樣豐富多彩。不少剪紙剪成了星星、圓圈、樹木、動物如小公雞(Kogutki),以及花朵的形狀。波蘭人會將完成的剪紙作品貼在窗戶、墻壁或掛在天花板托梁上。如今,這些剪紙圖樣也成為紀念品上的裝飾圖案。
美麗彩蛋互贈祝福
除了剪紙和民俗服飾,波蘭的雞蛋彩繪(Pisanki/Pisanka)與玻璃工藝也耀眼奪目。據(jù)傳,波蘭彩蛋的傳統(tǒng)可追溯到10世紀末。在斯拉夫信仰中,雞蛋與太陽神的崇拜有關,象征著新生命和誕生。因此每逢春季和復活節(jié),波蘭人習慣互贈雞蛋,而裝飾雞蛋的工作,必須由女性進行。制作波蘭彩蛋的方法有畫蛋(Kraszanki)及刮蛋(Pisanki),前者使用天然或人造食用染料為蛋殼上色,后者則是以刮的方式在彩蛋表面形成圖案。也有人用蠟來畫蛋,更有人將各類材料粘在蛋殼上做成帖蛋(Okleianki)。波蘭人在復活節(jié)時還會制作鏤空蛋(A2urki),這是一種十分講究手工的技藝。
豐富的文化色彩,也展現(xiàn)在一年一度的棕樹節(jié)(NiedzielaPalmowa)上。這項天主教節(jié)日,是為紀念耶穌騎著驢勝利地進入耶路撒冷,當?shù)厝俗灾惺兰o以來便一直在這天慶祝。一般上,棕樹節(jié)落在復活節(jié)前一周,讓人們歡慶至復活節(jié)。期間,許多商店都會售賣棕櫚樹(Palma wielkanocna)。傳統(tǒng)的Palma是以柳條制成,不同地區(qū)的Palma制作方式和外觀各不相同。信徒們會把Palma帶到教堂,請神父祈福,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傷害與疾病、收入豐厚,并在節(jié)慶結束時燒毀它們。五彩繽紛Palma點綴了整個節(jié)慶,讓慶祝活動更具歡騰氣氛。許多城鎮(zhèn)和地區(qū)都會在復活節(jié)舉辦Palma比賽,最高的Palma可高逾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