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樋野興夫
我們活著,從小就和別人比較——工作、收入、學歷、相貌、家世……因為攀比,所以煩惱不盡。
所有人的煩惱皆源自攀比。
來癌癥哲學門診面談的患者中,有人因為患病而在工作中被晾在一邊,或是工作崗位被調換,于是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我會對這些人說:“工作還是清閑一些為好。任何工作,任何職場,只要能滿足衣食住不就挺好嗎?能拿到生活所需的工資就行了?!?/p>
結果所有人都說:“要是那樣的話,我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我想像以前一樣工作。難道我已經變不回曾經的自己了嗎?”
他們把現在的自己跟患病前的自己做比較,認為以前的自己是最好的。
一個人因為攀比而或喜或憂,是因為他還沒找到人生的職責。只要找到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知道自己正在做“旁人難以替代”的事,就不會產生攀比的念頭了。
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上,長大成人,最后死去。如果只關注這個過程,就會跟別人攀比。
身為病理學家,我面對過大量的病人遺體,所以我能總結出與一般人稍有不同的見解。
從死亡的角度重新審視人生,就會發(fā)現攀比不值一提。比他有錢,比他有權,比他有名——這些事在死亡面前有何價值?面對遺體,我想到的是,“這個人究竟度過了怎樣的人生?”“他是否活出了自己的風采?”“他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職責?”其中壓根沒有攀比插足的余地。
我時常想,如果自己不是病理學家,恐怕就沒有癌癥哲學門診了。
世間的煩惱皆源自攀比。只要能認識到自己本來的職責,就不會攀比,煩惱也會一下子少很多。
比起昔日精力充沛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是“最棒”的。
不要跟別人攀比。不要把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煩惱大多源自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