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華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重慶圖書館典藏有珍本古籍《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后文簡稱《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系南宋時期書坊刊刻的巾箱本。該書是呂祖謙對八十五卷《隋書》進行內容節(jié)選、卷次重編的精讀本,迭經名家庋藏,后由當代藏書家李文衡購買并贈予我館。該《隋書詳節(jié)》系海內外孤本,李氏購買此書是以葉論價,所謂“一葉宋板,一兩黃金”,可見其價值不菲,誠為我館“鎮(zhèn)館之寶”。由于該《隋書詳節(jié)》為國家級珍貴古籍,長年保存于特藏書庫,僅在特定展覽中偶露真容,因此目前論述其內容特點、遞藏源流的研究成果較少。鄙人不揣冒昧,通過研讀文本,鉤沉史料,參??甲C,嘗試挖掘其文獻內涵,梳理其傳承脈絡,辨析其編纂思想,彰顯其多元價值,“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來”。由于鄙人學識有限,文中所論僅為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唐魏徵等修纂,宋呂祖謙選輯。南宋書坊刻本。14冊,360葉。半葉10行,行20字,無小字,細黑口,雙魚尾,左右雙邊。巾箱本,小版心。板框尺寸:10.8cm×6.8cm。開本尺寸:修復前14.8cm×7.5cm,修復后16.5cm×7.5cm。
封面題簽“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首卷卷端題“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卷之一”“唐特進魏徵撰”(見圖1)。卷二卷端題作者名“唐趙國公長孫無忌撰”。其他各卷卷端僅刻題名卷數(shù),無作者名。卷前有《隋世系圖》《隋地理圖》(見圖2)。板框書耳刻有卷名、卷次和葉碼,版心刻有卷次、卷名,天頭標注關鍵事由。正文之中,用空心圓圈“○”表示分段。帝王名諱、廟號、年號紀年等用“白文+圈注”的方式進行標識。各卷卷末刻有“《隋書》某某卷終”字樣。
鈐印:各冊卷端、卷末等處鈐印較多,代表性鈐印包括“季振/宜印”“海虞鮑氏珍藏/書畫金石之章”“荃孫”“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榮先/閣藏”“李承/祥印”“李/文衡”等朱文、白文印章(后文詳述)。
避諱:卷中“徵”“恒”“匡”“慎”“敦”等宋諱字皆缺末筆,與陳垣《史諱舉例·宋諱例》所載完全相符[1]。如卷一卷端題名“魏徵”,卷末“史臣曰”之“信而有徵”等處,“徵”字皆缺末筆,以避諱宋仁宗趙禎之嫌名(同音字)。另外,文中“漢”字亦缺末筆,“兩漢”等詞皆如此。暫且不知是避何種名諱。
據(jù)修復專家鑒定,該書印刷用紙為宋代獨特的椒紙。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六《宋印書用椒紙》篇載:“椒紙者,謂以椒染紙,取其可以殺蟲,永無蠧蝕之患也?!盵2]該書曾在較早時期被精心修復,所用方法為“金鑲玉”,修復用紙為白棉紙[3]。另外,第八冊卷十一裝訂順序有錯亂:第一葉后為第六、第七葉,然后為第二、三、四、五葉,導致正文內容不連貫。
Fig.1 SuiShuXiangJie’s cover, contents and first page
Fig.2 SuiShuXiangJie’s genealogy map and geographic map of the Sui Dynasty
《隋書詳節(jié)》為呂祖謙編纂的《十七史詳節(jié)》(1)呂祖謙編纂的《十七史詳節(jié)》,并非完全按照“十七史”進行選編,據(jù)元刻本《十七史詳節(jié)》可知其子目包括:《東萊先生增入正義音注史記詳節(jié)》二十卷、《參附漢書三劉互注西漢詳節(jié)》三十卷、《諸儒校正東漢詳節(jié)》三十卷、《東萊先生標注三國志詳節(jié)》二十卷、《東萊先生校正晉書詳節(jié)》三十卷、《東萊先生校正南史詳節(jié)》二十五卷、《東萊先生校正北史詳節(jié)》二十八卷、《東萊先生校正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諸儒校正唐書詳節(jié)》六十卷、《東萊校正五代史詳節(jié)》十卷,共計十種、二百七十三卷。在這在十種書中,除了七種標明為東萊校正以外,有兩種標為諸儒校正,一種未標何人校正。由此可知,這是一部集體完成的作品,呂祖謙是其中的主要貢獻者。之一?!端鍟饭舶耸寰?包括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而呂祖謙節(jié)選《隋書詳節(jié)》計二十卷,包括帝紀一卷、志九卷、列傳十卷。卷首、卷末無序跋題記。為了全面展現(xiàn)此珍本古籍的豐富內容,茲詳細謄抄各卷目錄如下:
卷一:帝紀(高祖文帝、煬帝、恭帝);卷二、卷三:禮儀志;卷四:音樂志;卷五:律歷志;卷六:天文志、五行志;卷七:食貨志;卷八:刑法志、百官志、地理志;卷九、卷十:經籍志。
卷十一:列傳(李穆、李崇、梁睿、于義、于宣敏、豆盧 、宇文忻、高颎、蘇威、蘇夔);卷十二:列傳(李德林、趙煚、趙芬、長孫平、蘇孝慈、李雄、劉仁恩、韋世康、柳機、楊素);卷十三:列傳(牛弘、宇文慶、元孝炬、元褒、長孫晟);卷十四:列傳(韓擒[虎](2)韓擒,當為韓擒虎。唐朝人為避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遇到“虎”字通常省略或改稱他字。韓擒本名豹,《北史》卷68《韓熊傳》附《韓擒傳》作“禽武”。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34:“唐人諱‘虎’,史多改為‘武’,或為‘獸’,或為‘彪’。此獨更為‘豹’者,欲以應‘黃斑’之文也。虎豹皆有斑,‘黃’‘韓’聲亦相近?!?轉引自《隋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七·韓擒虎》后附《校勘記》,中華書局,2019年,第1517頁。)、賀若弼、達奚長儒、賀婁子干、史萬歲、劉方、慮思道、慮昌衡、薛道衡);卷十五:列傳(明克讓、魏澹、許善心、崔仲方、于仲文、段文振、王韶、元巖、劉行本、梁毗、柳彧、趙綽、裴肅);卷十六:列傳(麥鐵杖、沈光、來護兒、周羅睺、周法尚、慕容三藏、李諤、柳莊、高構、張虔威、房彥謙);卷十七:列傳(虞世基、裴蘊、裴矩、揚玄感、李密)。
卷十八:誠節(jié)傳(皇甫誕、陶模、敬釗、游元、馮慈明、張須陁、楊善會、劉子翊、堯君素、張季珣);孝義傳(陸彥師、郭□、劉士□、翟普林、李德饒、華秋);循吏傳(梁彥光、趙軌、房恭懿、公孫景茂、辛公義、柳儉、敬肅、劉曠、王伽、魏德深);卷十九:酷吏傳(庫狄士文、趙仲卿、燕榮、元弘嗣、王文同);儒林傳(元善、辛彥之、何妥、房暉遠、劉焯、劉炫、王孝籍);卷二十:文學傳(劉臻、王貞、虞綽、潘徽、杜正玄);隱逸傳(李士謙、崔廓、徐則)。
以上十卷列傳共收錄112位傳主。其中卷十一至十七為傳統(tǒng)人物列傳,收錄63位傳主,大多為隋朝軍事家、外交家、戰(zhàn)略家等政治人物。卷十八至二十為特別人物傳記,收錄在道德倫理、歷史影響層面具有特殊價值之社會群體49人,包括誠節(jié)10人,孝義6人,循吏10人,酷吏5人,儒林7人,文學5人,隱逸3人。
從《隋書詳節(jié)》的題名看,其托名為名公,并非特指編選者本人,乃泛指有名望之人,古代坊間刻書常取此類題名。所謂增修,筆者認為并非對《隋書》原文進行增補編修(實際并無增修),或許是指在板框天頭刻印關鍵事由,姑且存疑。標注,則是對帝王年號、名諱等進行特殊標記,如“開皇三年”“仁壽元年”“史臣曰”“周太祖”“武帝”等,皆為“白文+圈注”標記。詳節(jié),則當指詳略得當?shù)墓?jié)選重編。
《隋書詳節(jié)》的編纂具有內容節(jié)選提綱挈領、如實過錄原有評述和注重突出典章制度的主要特點。試分述如下:
《隋書詳節(jié)》在節(jié)選歷史事件時,注重抓取主要線索,刪除細枝末節(jié),標注關鍵事由,達到提綱挈領之效。如卷一《帝紀·高祖》天頭標注“有尼來撫養(yǎng)”“周武帝聘其女”“破高湝”等事由,可以由此串聯(lián)起諸多歷史事件。對于北周靜帝宇文衍下詔退位、隋文帝楊堅辭讓再三的重大事件,《隋書》中詳細記載相關“詔書”“策文”等,而《隋書詳節(jié)》僅載“十二月甲子,周帝詔進公爵為王。周帝以眾望有歸,乃下詔禪位于隋。一依唐、虞、漢、魏舊事”。寥寥數(shù)語即概述了隋朝取代北周,實現(xiàn)政權和平更迭之事。同時,呂祖謙在節(jié)選人物傳記時,具有開闊的歷史視野和鮮明的價值觀念。他一共節(jié)選了112位傳主,包括帝王將相、循吏隱逸,但并不包括皇后妃嬪,可見其認為循吏、隱逸之士比皇室后宮的歷史影響更大。這種重影響而輕身份的人物史觀,充分繼承了“前四史”的良好風尚。
《隋書》的《帝紀》《列傳》各卷卷末,皆有修史官代表當朝官方對前代帝王后妃、名士豪杰等所作蓋棺之論。其文辭均以“史臣曰”開頭,微言大義,深刻透徹。《隋書詳節(jié)》遵此體例,基本照錄《隋書》中“史臣曰”的全部內容。如卷一《帝紀·高祖》末載:“史臣曰: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稀?!贾巴?足以參蹤盛烈。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人……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史官對隋文帝的功過是非進行客觀評價,對隋朝的國祚短暫表達無限慨嘆。
另外,呂祖謙對志書尤為重視,《隋書》原有《志》書三十卷,《隋書詳節(jié)》將其節(jié)選為九卷,在《十七史詳節(jié)》的志書內容中所占篇幅最大。呂氏在節(jié)選志書時,對于《隋書》綜論歷代典章制度基本是全文選錄,對于用編年體論述歷代禮儀、選舉嬗變或地理、經籍沿革經過,則僅節(jié)選關鍵性、標志性的內容。如《地理志》,除全文選錄卷前綜述外,正文僅節(jié)選雍州、梁州、益州等《禹貢》所稱九州的地理分野;對于《隋書·地理志》記載全國一百九十郡的翔實內容,則幾無所取。又如《經籍志》,在《隋書詳節(jié)》占篇幅兩卷,但是未載經籍書目、卷次和版本,僅節(jié)選“六經”“四部”的學術發(fā)展脈絡。由此可知呂祖謙對于典章制度淵源和歷史沿革的特別關照。
呂祖謙在編纂《隋書詳節(jié)》時,既沿用了魏徵等人編纂《隋書》時紀傳、編年相互補充的思想,又新增了融會古今、時空對照的理念,還在論述中進行相關考辨,重在以史為鑒、存史資政。這既是《隋書詳節(jié)》的主要編纂思想,也是呂祖謙“大歷史觀”的重要體現(xiàn)。
《隋書》本為紀傳體史書,以帝王本紀和人物列傳為中心,但是在行文敘述中又兼用編年手法,勾勒描繪人物事跡。呂祖謙節(jié)選《隋書詳節(jié)》時也采用紀傳、編年相互補充的手法。他認為紀傳、編年互有長短:“大抵史有二體。編年之體始于左氏,紀傳之體始于司馬遷。其后班范陳壽之徒紀傳之體常不絕,至于編年之體則未有續(xù)之者。溫公作《通鑒》,正欲續(xù)《左氏》?!痪幠昱c紀傳互有得失。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得失,編年不如紀傳。要之,二者皆不可廢?!盵4]在《隋書詳節(jié)》中,呂氏主要采用紀傳體,但是在節(jié)選帝王本紀、人物列傳時又采用了很多編年史素材,如標注“開皇二年”“三年”“仁壽元年”“四年”等進行編年記事。
呂祖謙在編纂《隋書詳節(jié)》時,具有一種融會古今、鑒往察來的大歷史觀,恰如司馬遷所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他通過節(jié)選十七種官方正史(實際為十種),將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貫通相連,形成一部包羅萬象、可資鏡鑒的中國通史。另外,呂祖謙還注重時空對照,將抽象的歷史面貌呈現(xiàn)在具象的地理格局之中。他在《十七史詳節(jié)》的每部書之前都繪制了《世系圖》和《地理圖》,通過立體展示歷代王朝的推演經過與空間區(qū)位,便于后人知曉該段歷史的發(fā)展脈絡與變化趨勢。
在《隋書詳節(jié)》卷首就有《隋世系圖》和《隋地理圖》。由于隋朝國祚短暫,二世而亡,因此《世系圖》較為簡略,僅載有隋文帝、隋煬帝、秦王重、元德太子、恭帝等數(shù)人?!端宓乩韴D》則描繪了隋朝疆域、區(qū)劃、城市和河流,包括“河北東西路”“京東東西路”“荊湖路”“四川路”等地理區(qū)域,長安、洛陽、臨安、建康等重要城市,黃河、川江、洛水等主要江河流向,以及東北的高麗(今朝鮮半島)、西南的瓊崖(今海南島)等周邊地理。該圖將我國中東部地區(qū)抽象描繪為手掌形狀,雖然不能精確反映實際地理狀況,但是也體現(xiàn)了隋朝大一統(tǒng)的宏觀治理格局。通過《隋世系表》和《隋地理圖》的宏觀展現(xiàn)、圖文對照,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重要效果,便于世人全面理解隋朝的歷史格局。綜觀全文,無不透露作者會通古今的史學思想。
《隋書詳節(jié)》為海內外孤本,清末民初以來,繆荃孫、劉承干、葉德輝、傅增湘等多位藏書家曾撰寫書志或敘錄,對其進行詳細著錄、縝密考辨。后來《隋書詳節(jié)》歸入公藏,亦被多種善本書目收錄其間。筆者通過梳理若干種目錄學著作,同時對書中的累累鈐印進行識讀考釋,試圖厘清其傳承脈絡和遞藏源流。
季振宜編有《季滄葦藏書目》一卷,包括《延令宋版書目》《宋元雜版書》《崇禎歷書總目》《經解目錄》等類別,著錄季氏所藏宋元珍本等善本書近千種,是學界研究宋元版古籍遞藏、流傳的重要參考。該書卷末有黃丕烈跋,他認為該《書目》“詳載宋元版刻以至抄本,幾無所遺漏”,于是欣然“手錄付梓,以廣流傳”[5]。我館所藏《隋書詳節(jié)》鈐有“季振宜印”“滄葦”等藏書印,按理當為季氏舊藏宋本。但是該《書目》關于《十七史詳節(jié)》僅有“宋版《兩晉詳節(jié)》十五卷,四本;元版《史記詳節(jié)》二十卷,五本”的記載,未曾記載其珍藏“宋版《隋書詳節(jié)》”的只言片語。不知是季振宜在撰寫《書目》時疏忽漏記,還是其收藏此書在《書目》完成之后,抑或是黃丕烈在寫刻中有所訛誤、脫漏,因無明確文獻記載,姑且存疑待解。
繆荃孫撰《藝風藏書記》卷四著錄:“《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刊巾箱本。題‘唐特進魏徵撰’。‘徵’闕末筆。前有《世系圖》《地理圖》。首葉闌外記‘高祖一’。卷一眉上標事由。每年及‘史臣曰’皆白文。每半葉十字,每行二十字。收藏有‘海虞鮑氏珍藏金石書畫之章’朱文長印?!盵6]按:此處“海虞鮑氏”即指清光緒年間藏書家鮑廷爵。他曾撰《抱芳閣書目》,著錄其藏書、刻書與售書之目錄、版本及價格。然而通覽該《書目》,并未發(fā)現(xiàn)《隋書詳節(jié)》的相關記載[7]。另外,鮑廷爵藏書印本為“海虞鮑氏珍藏書畫金石之章”,而非“金石書畫”,此處當為繆氏誤記。
《嘉業(yè)堂藏書志》卷二《史部史鈔類》載:
《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刻本,唐特進魏徵撰。此為《十七史詳節(jié)》之一,巾箱本,小字。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隋世系、地理兩圖。宋諱惟“徵”字缺筆。標注要略于上,左欄外記篇名、卷第、葉數(shù)。卷省作“フ”,或作“□”。乃書坊假托名流為之,弇陋實甚。宋人史書詳節(jié),惟石壁野人所撰精美絕倫。嘗見《唐書詳節(jié)》,省略文章,別輯《唐文鑒》一書,余與歐陽原書一字不遺。野人并著《兩漢文鑒》,度必有同式之班、范兩書也,附志于此,以證將來。有“季振宜印”“滄葦”諸記。(吳稿)[8]
據(jù)查證,“石壁野人”,即指宋人陳鑒,其編纂有《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jié)》200卷,亦為宋刻孤本,目前僅殘存171卷。吳稿,指吳昌綬所撰書志稿。吳昌綬認為該《隋書詳節(jié)》是“書坊假托名流為之”,筆者表示贊同。此書為南宋坊間刻本,書坊主人為了擴大銷路而標為“名公增修”,實際是博人眼球。但吳氏評價該本“弇陋實甚”,筆者認為過于苛刻。坊刻本作為中國古代三大刻書體系之一,雖然自帶商業(yè)營利性質,但是其對于推動圖書的廣泛傳播,滿足民間大眾對知識的渴求具有突出的歷史貢獻。具體到該《隋書詳節(jié)》,其雕版、印刷雖然不算精良,但是能從南宋完整地流傳、保存至今,迭經名家庋藏,且舉世無雙,自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我們也可據(jù)此窺探南宋時期書坊刻業(yè)的基本特點。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巾箱本之始》篇中載:“巾箱本之名,不始于有刻本時也?!纤螘皇家钥瘫局≌邽榻硐浔?。……一為《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刻十行本,行二十字。)高三寸半,寬二寸,均見《繆續(xù)記》?!盵9]日本近代版本學家長澤規(guī)矩也曾撰有《〈書林清話〉糾繆并補正》,對《書林清話》逐條糾謬、補正。長氏對葉氏此條糾補為:“《繆續(xù)記》未載?!盵10]張慕騫曾將其全文翻譯,發(fā)表在《浙江圖書館館刊》1933年第3期[11]。鄙人翻閱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及《續(xù)記》,發(fā)現(xiàn)在《藝風藏書記》卷四載有《隋書詳節(jié)》版本情況,《續(xù)記》確實未載是書。
清末版本學家莫友芝曾輯纂《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十六卷,傅增湘曾對其詳加批注及增補。據(jù)其嗣孫傅熹年記載:“1912年,先祖(傅增湘)在蘇州購得清末抄本《郘亭書目》,攜之南北訪書,有見即錄,數(shù)年間在眉上、行間加了大量批注,逐漸形成自為一書的規(guī)模?!备凳纤鞂⒃撆⒈菊沓伞恫貓@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十六卷。其卷五上《史部·史鈔類》記載:《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呂祖謙輯。宋刊本。十行二十字,細黑口,左右雙欄,左欄外記帝名,欄上標事由,小版心,巾箱本。劉承干藏,原繆荃孫物[12]。
抗戰(zhàn)勝利后,我館前輩李文衡從上海書商楊壽祺處花重金購得該部宋版《隋書詳節(jié)》,并于1952年捐贈給當時的西南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前身)。他撰有《天津李氏榮先閣藏書雜記》一文,其中記載:“我買的善本書籍,大都由傳薪書店徐紹樵君、來青閣楊壽祺君、韓士寶君(原注:店名已忘。筆者按:當為韓士保的文海書店)為我覓得……既買得少數(shù)元版及較多的明版書籍,思得宋版一部,來青閣楊君為我覓得宋刊巾箱本《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一部,系嘉業(yè)堂舊藏者,以頁數(shù)論價,盡力購之以為鎮(zhèn)庫之物?!夥藕?把藏書四萬余冊,于1952年全部贈送給重慶市圖書館?!盵13]至此,一部宋刻孤本結束波折命運,終于歸入公藏,目前完整保存于我館古籍善本庫房。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卷九《史部·史鈔類》記載:“《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呂祖謙輯。宋刻本。全書第7 961種。”[14]事實上,在《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還記載有該書行款和收藏單位。其《史部·史鈔類》(第61種)記載:《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宋呂祖謙輯。宋刻本。10行20字,細黑口,左右雙邊,黑雙魚尾。收藏單位2702(筆者按:即重慶圖書館)?!盵15]
2007年至今,我國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2008年3月1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 392部),其中就有我館典藏的宋刻孤本《隋書詳節(jié)》(名錄號:00495)[16],由此可見其舉世無雙的珍稀價值。
《隋書詳節(jié)》為宋刊舊槧,迭經多位著名藏書家庋藏,故卷中鈐印累累,朱墨輝映。茲按卷次順序,將書中所有鈐印逐一識讀并附圖如下:
卷前首葉《隋世系圖》:“滄葦”“季/振宜/印”(朱文連珠)(見圖3)、“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見圖4)、“李/文衡”(朱文)(見圖5)、“榮先/閣藏”(白文)(見圖6)。
目錄葉:“芳谷/珍賞”(白文)(見圖7)、“荃孫”(朱文長方)(見圖8)、“云輪閣”(朱文長方)(見圖9)、“西南圖/書館所/藏善本”(朱文)(見圖10)。
卷一卷端:“海虞鮑氏珍藏/書畫金石之章”(朱文長方)(見圖11)、“藝風/審定”(朱文)(見圖12)、“李/承祥/印”(白文)(見圖13)、“李/文衡”(朱文)。
卷二葉九甲面:“錦春/室”(朱文)(見圖14)。卷二卷末:“重慶市/圖書館/藏善本”(朱文)(見圖15)、“西南圖/書館所/藏善本”(朱文)。
卷三、卷十九卷端:“滄葦”(朱文)、“季/振宜/印”(朱文)、“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文衡”(朱文)。
卷五、卷八卷端:“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文衡”(朱文)。
卷六卷端:“滄葦”(朱文)、“季/振宜/印”(朱文)。
卷七卷端:“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承祥/印”(白文)、“李/文衡”(朱文)。卷末:“重慶市/圖書館/藏善本”(朱文)
卷八、卷十卷末:“天津李氏/庚子前三/年入蜀記”(白文)。
卷九、十、十一、十三、十九卷端:“滄葦”(朱文)、“季/振宜/印”(朱文)、“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文衡”(朱文)。
卷十四、十五、十七卷端:“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承/祥印”(白文)、“李/文衡”(朱文)。
卷十八卷端:“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朱文長方)、“李/文衡”(朱文)。
卷二十卷末:“虞陽鮑/叔衡過眼”(朱文長方)(見圖16)、“李承/祥印”(白文)、“李/文衡”(朱文)、“榮先/閣藏”(白文)。
Fig.3 Signet: CangWei, JiZhenYiYin
Fig.4 Signet: Collected by WuXing Liu Chenggan’s JIAYETANG
Fig 5 Signet: Li Wenheng
Fig.6 Signet: Collected by RONGXIANGE
Fig.7 Signet: Collected and Appreciated by FANGGU
Fig.8 Signet: QUANSUN
Fig.9 Signet: YUNLUNGE
Fig.10 Signet: Southwest Library Collect Chinese Rare Ancient Book
Fig.11 Signet: The Stamp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llection of Haiyu Baotingjue
Fig.12 Signet: Appraisal by YiFeng
Fig.13 Signet: The Stamp of Li Chengxiang
Fig.14 Signet: JINCHUNTANG
Fig.15 Signet: Chongqing Library Collect Chinese Rare Ancient Book
Fig.16 Signet: Collected by Yuyang Bao Shuheng
經鉤沉史海,研讀文獻,茲對該批印章略加考釋,以厘清《隋書詳節(jié)》的傳承脈絡:
季振宜(1630—?),字滄葦,江蘇泰興人。清初著名藏書家。編有《季滄葦藏書目》一卷?!凹菊褚恕薄皽嫒敗睘槠洳貢?。
鮑振方(亦作振芳),字芳谷,江蘇常熟人。清同治、光緒時人。好藏書。著有《金石訂例》四卷?!胺脊日滟p”為其藏書印。鮑廷爵,字叔衡,鮑振方之子。效仿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匯刻《后知不足齋叢書》47種、176卷?!昂S蒗U氏珍藏書畫金石之章”“虞陽鮑叔衡過眼”為其藏書印。鮑廷爵曾藏有宋刻巾箱本《十七史詳節(jié)》,除了我館的《隋書詳節(jié)》之外,目前還有兩種存世:一為《名公校正晉書詳節(jié)》三十卷,上海圖書館藏;一為《名公增修標注南史詳節(jié)》二十五卷,存六卷(一、六、二十二至二十五),南京大學圖書館藏[17]。
繆荃孫(1844—1919),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近代著名藏書家、教育家?!败鯇O”“云輪閣”“藝風審定”為其藏書印。劉承干(1881—1963),字貞一,號翰怡,浙江吳興人。近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建有藏書樓“嘉業(yè)堂”,遂號嘉業(yè)老人。“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為其藏書印。
李承祥、李文衡兄弟,祖籍天津,清末隨父遷入重慶。昆仲二人皆好藏書,抗戰(zhàn)期間在滬搶救大量珍本古籍。其藏書齋取名“榮先閣”,旨在紀念先父恩榮、先母紹先。李承祥曾撰《天津李氏榮先閣藏書志》,十余萬言,二十冊,惜已散佚。李文衡后來在我館從事古籍整理研究,數(shù)十年間留下若干珍貴的批校題跋?!袄畛邢橛 薄袄钗暮狻薄疤旖蚶钍细忧叭耆胧裼洝薄皹s先閣藏”皆為其昆仲之藏書印。按:據(jù)李文衡《天津李氏榮先閣藏書雜記》所載,“庚子前三年”當是1897年,其父輩由天津遷至重慶。
綜上所述:從南宋至當代數(shù)百年間,該珍本《隋書詳節(jié)》迭經清初季振宜、清末鮑振方、鮑廷爵,民國繆荃孫、劉承干,當代李承祥、李文衡等眾多藏書家曲折庋藏、悉心保管,最終歸入公藏。該部南宋刻本凝聚著眾多先輩的畢生心血,也是歷代先賢殫精竭慮保存典籍文獻的歷史縮影。
當今學界認為,古籍善本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或藝術代表性“三性”之一,且流傳較為稀少。作為宋刻孤本的《隋書詳節(jié)》,不僅具有突出的歷史文物價值,獨特的文獻學術價值,還體現(xiàn)著古籍裝幀、古籍修復的“非遺”價值和審美取向。
古籍文獻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寶貴遺產。宋刻舊槧不僅因其時代久遠而獨具特色,更因其流傳稀少而備受珍視。我館所藏《隋書詳節(jié)》作為南宋刻本,不僅歷時七八百年之久,而且存世僅此一部,可謂“舉世孤本”,歷代藏書家珍如拱璧。2008年,該珍本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則是對其歷史文物價值的充分肯定和重要證明。
《隋書詳節(jié)》作為呂祖謙編纂的《十七史詳節(jié)》之一,是在其“大歷史觀”關照下,對《隋書》所作的精選簡編,自然具有重要的文獻學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所知版本最早的《隋書詳節(jié)》,具有突出的版本??眱r值。其所節(jié)選的《隋書》文本內容與點校本“二十四史”中的《隋書》,有部分詞句的細微差異。如《帝紀·煬帝》:“史臣曰:……南平吾會?!秉c校本為“南平吳、會”;《禮儀志》:“禮曰……此則王王之所宗也……”“皆以始祖配享”,點校本為“此則王學之所宗也”“皆以始祖配饗”。據(jù)此可以豐富完善《隋書》及《隋書詳節(jié)》的版本目錄,便于后人從事學術匯校。
古籍文獻的“非遺”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其一是古籍雕版、印刷、修復和保護的傳統(tǒng)技藝,其二則是文獻文本蘊含的博大內涵與承載的厚重歷史。前者是技藝傳承,后者是文化傳承,皆屬“非遺”保護的重要范疇。
該《隋書詳節(jié)》為巾箱本,開本袖珍,便于攜帶,初衷在于方便士子準備科舉考試之需。其采用獨特的椒紙印刷和傳統(tǒng)線裝,且用“金鑲玉”方法進行修復,據(jù)此則可考察南宋時期坊刻書籍的雕版、印刷及裝幀特點。尤其是椒紙印刷作為一種傳統(tǒng)特色技藝,具有獨特的“非遺”傳承內涵。
從文化傳承而論,《隋書》是唐代官修史書中質量較好的一部,也是我國傳統(tǒng)“二十四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端鍟敼?jié)》通過編選,較好地保存了《隋書》的精華內涵,尤其是周密翔實的《志》書內容,全面揭示了隋朝的典章、禮儀制度,更好地詮釋了隋唐制度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論,重慶圖書館藏南宋刻本《隋書詳節(jié)》是南宋時期我國坊間刻書的重要實物遺存,歷經數(shù)百載的歲月積淀及眾多著名藏書家、版本學家的悉心守藏,方能完整流傳至今,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珍稀的文物價值和獨特的“非遺”價值,體現(xiàn)出古籍善本多元、厚重的文化內涵。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古籍保護工作者,不僅要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還要充分梳理、挖掘其中的優(yōu)秀文化養(yǎng)分,努力實現(xiàn)“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積極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