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紫禁城的一磚一瓦、一紗一杯,都是宮殿的記憶。帝王的時代過去后,故宮成為了每一個人的故宮,許多人都有一張和故宮的打卡紀念。
600歲生辰,故宮搞了一次“大的”,推出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丹”指紅色,“宸”指深邃的房屋,也指北極星的所在之處,后借指帝王所居,合稱便是指宮殿,這一名稱也寓意著人們對故宮美好的希冀——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躬逢盛世,故宮從180萬余件藏品中精選出450余件,從600年里挑出18個重要的歷史時間點,力求向你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故宮:如果你未有機會親臨此展,或許將會遺憾下一個百年。
一四〇六年·永樂營北京
一四二〇年·紫禁城建成
一五三五年·欽安殿奉道
這一單元講述了明代宮城建設(shè)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始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賀,紫禁城正式成為明清兩代帝王居所,600年來,紫禁城雖經(jīng)歷多次毀建改,但“擇中立宮、居中為尊”的思想從未改變——明代 宮城均采用中軸對稱、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布局,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禮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設(shè)有四座角樓,外朝三大殿院四角還有四座崇樓,這種設(shè)計亦是源于《周禮·考工記》中的“四隅之制”。
《朱瞻基行樂圖卷》部分畫面。
展廳里陳列的《徐顯卿宦跡圖冊》《朱瞻基行樂圖卷》等古代畫作,也反映了明代紫禁城部分宮殿的格局。如此來看,帝王宮殿的每一個細節(jié),除了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心血,還是中華傳統(tǒng)文明幾千年的延續(xù)和體現(xiàn)。
一六五五年·改建坤寧宮
一六五九年·重建太和殿
一七二三年·入主養(yǎng)心殿
一七三八年·改乾西五所
一七七六年·建成寧壽宮
一八五九年·連通長春宮
一九〇二年·重建武英殿
一九〇九年·探秘靈沼軒
這一單元講述了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筑格局與風格的變化。清代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chǔ)上,多次進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面貌。該展廳中有不少文物都是首次展出。
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制作精巧,形象生動,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頗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將它置于太和殿之巔,有驅(qū)雷避火之意。),只在太和殿出現(xiàn),是太和殿建筑至高等級的體現(xiàn)。
這是清宮帝后寶璽中最大的一方,體現(xiàn)了太上皇權(quán)力的至高無上。
1912年,隆裕太后在養(yǎng)心殿下了一道詔書,宣布溥儀退位。一張照片還記錄了溥儀匆匆離宮前,在儲秀宮南窗炕幾上吃剩的半枚蘋果。
故宮最早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正面是日期、節(jié)令,背面是經(jīng)典繪畫藏品。
清皇室內(nèi)務(wù)府和北京鹽業(yè)銀行訂立的抵押借款合同,80萬元抵押款,所對應(yīng)的抵押品里金寶、金冊、金編鐘、金塔等金器數(shù)量十分龐大。
這些合同無不昭示著,清皇室“窮了”。
一九一四年·初開紫禁城
一九二五年·建博物院
一九三三年·戰(zhàn)時護古物
一九四九年·重整修繕隊
一九六一年·首薦頒國保
一九八七年·瑰寶列世遺
二〇〇二年·大修百年計
這一單元講述了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筑測繪等歷史事件,展現(xiàn)了封建帝制結(jié)束、中華民族走向共和之后,故宮博物院成立并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氣象與細節(jié)。故宮如何從皇家的紫禁城成為百姓的博物院,個中故事,便都藏在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