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作為已有600年歷史的“國營單位”,故宮一直是傲嬌的。還記得幾年前《我為故宮修文物》里的一幕,鐘表修復師王津受邀到某地參觀鐘表大亨的藏品,大亨言談之中頗有要和故宮鐘表收藏一較高下之意,王津師傅當下未置一詞,不過后來的采訪中含笑回應:看古董鐘表,哪里有別的地兒比得上故宮呢?
故宮最好的不止是古董鐘表,那些宮殿里的瓷器擺設、木石雕刻、金銀玉器、名家書畫......集幾百年皇家之力留下的精品,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魂所在。故宮自有傲嬌的本錢——本“宮”高高在上,汝等理當趨之若鶩。
從來不缺愛慕者,更令人高興的是,傲嬌的故宮這些年還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說出故宮的故事,親民的舉動討好了年輕人。于是乎,印象中那個吃皇糧、賣門票、不食人間煙火的博物院,已經逐漸轉型成了一個做什么都能撩動年輕人心弦的熱門IP——話說,世界,歸根結底是屬于年輕人的,年輕人愛玩好玩會玩,而故宮恰好最不缺有趣的玩意兒,抓住年輕人的心,故宮自有一套。
帝王應該是什么樣?一身華服高坐明堂,文武大臣分列兩側,彼此之間的距離遠到看不清他臉上的表情,不怒自威,寡人是也。
然而,故宮翻一翻庫房里的帝王筆墨,轉頭告訴你另一個樣子的帝王。
2014年,“九龍奪嫡”為主題的清宮言情正風靡,四爺雍正成為萬千少女的心上情郎,話題度和曝光度居高不下。是時,一篇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酵,不同于言情小說里的步步為謀、深情不悔,也不同于史書上的“宵衣旰食,夙夜憂勤”,這篇文章里的雍正極盡賣萌之能事——
樹下題字的時候,內心OS是:“朕的字極佳。話說朕的抄經本諸位都買了嗎?”;
穿著武士服與猛虎搏斗時,內心OS是:“有種你進來!” “有種你出來?。 ?
蘇州園林里賞荷納涼時,內心OS是:“有時候,朕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美男子”......
還有最著名的那句“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這句還真是雍正帝批閱奏折時的原話: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雖說雍正的諸多內心OS無法證實,不過這些動起來的雍正全都有典可尋,它們都取材自《雍正行樂圖》,這是雍正閑暇之時的一大愛好——讓宮廷畫師為自己畫像。畫像并非簡單記錄,由于雍正工作勤勉,幾乎從不歇息,所以在畫師的筆下,他放飛了自我,喜歡扮演各種身份,比如彈琴的高士、乘槎的仙人、采菊東籬的陶淵明、獨釣寒江的老漁翁等,可以說是走在潮流前端的cosplay達人,這樣的行樂圖雍正還有不老少。
動圖版《雍正行樂圖》被上傳到網絡后,很快就成了朋友圈的爆款,閱讀量突破10萬+,雍正也成為了故宮IP的首位代言人。趁熱打鐵,故宮以雍正視角又推出一篇爆款文《朕有個好爸爸》,讓康熙帝成了新晉“網紅”。
雍正帝行樂圖·道裝像冊頁:圖中描繪岸邊巨石之上雍正帝穿著道裝,左手揮舞塵尾,右手合捻,口中念念有詞。
雍正、康熙接連成為故宮IP的代言人,除了科普皇家日常外,他們還實打實地為故宮帶起了貨。畢竟,這個最先讓故宮出圈的嘗試,就來自于故宮的文創(chuàng)部門——故宮淘寶。在文創(chuàng)產品研發(f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先行者,2013年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曾引發(fā)廣泛關注。不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chuàng)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走出了另一條賣貨的路子,設計了不少頗有新意的故宮同款,比如2014年賣爆款的“朝珠耳機”,當時就有買家表示:戴著朝珠耳機,有一種皇帝的感覺。此外,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題字的扇子、T恤也是故宮文創(chuàng)的爆款,早在2016年,故宮文創(chuàng)的年銷售額就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
作為故宮文創(chuàng)的忠實愛好者,秦無憂(化名)從膠帶到彩妝、從日歷到配飾、從服飾到包袋,每次故宮上新,她總忍不住地想剁手購入,其原因,就是因為故宮太會講故事,而產品又很實用。她告訴《新民周刊》,其實這些東西網上都有同款,不一定非要買故宮的。“但一看到故宮的推文,看到這個產品想到背后的故事,你會覺得自己跟這些古人的想法原來也是有共同之處的,但他們可是歷史上的皇帝誒。而且這些產品生活中也會用到,加上故宮LOGO,超酷的?!?/p>
你看,想賣貨給年輕人要先學會講故事的道理,故宮原來早就實踐了,年輕人還很吃這一套。
為什么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不再感興趣?這是前些年網絡上對于年輕人和文物從業(yè)者的靈魂發(fā)問。不過,隨著故宮在文創(chuàng)產品條線講故事的成功,如何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歡和接納,似乎已經有了方向。
年輕人真的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感興趣嗎?當然不是,年輕人對于這些國之瑰寶,一向是飽含著向往之心的。2015年,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而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參觀展覽的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為了得見珍寶,他們不惜排隊至深夜。之后故宮博物院的各類展覽中,尤其是書畫展,年輕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到了2018年,故宮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在故宮的來訪游客中,30歲以下的占到了40%,30-40歲占24%,40-50歲占17%。
事實上,讓故宮年輕化、讓文物活起來,一直是故宮變革的推動者、前任院長單霽翔在任期間一直努力的成果。他曾對媒體表示,接手故宮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盤點“家當”。五個月,單霽翔穿著布鞋,帶著秘書,走訪故宮的每一個角落。在走訪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故宮是一個活態(tài)的生命體,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精彩的歷史,都記載著曾經的輝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個個鮮活的靈魂,都有動人的故事?!?/p>
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年輕人喜愛的形式來推廣傳統(tǒng)文化,故宮在大膽嘗試中走出了一條通途。比如故宮面向小朋友推出的“皇帝的一天”App,據(jù)說一開始單霽翔對這個題目,很是擔心,這是不是宣揚“小皇帝”?不過看了內容后他放心了,因為這個App想表達的其實是:“皇帝也是蠻拼的,早晨不到5點就得起床,不給吃飯。背四書五經背一個半小時,還是不給吃飯。做皇帝也是很辛苦啊?!倍?,這些科普既有嚴謹?shù)膶W術支撐,又不顯得枯燥乏味,誰不愛看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這樣成為了故宮的“自來水”。而年輕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又堅定了故宮與年輕人互動的心意。
賣萌的故宮文創(chuàng)。
2016年,故宮和騰訊合作出品了《穿越故宮來看你》的H5,在朋友圈刷了屏。大明皇帝朱棣戴上墨鏡,唱起rap,還“穿越”玩起了朋友圈。同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出,迅速走紅。這部講述故宮匠人修繕文物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4分,超過70%的觀眾給出5星好評,從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的修繕技藝,人們熱烈地討論著節(jié)目呈現(xiàn)的一切。
當然故宮職員下班后騎著自行車在宮里看夕陽的絕美畫面,也深深印在了年輕人的心里——紀錄片熱播后,當年應聘故宮的年輕人翻了幾番,王津師傅在今年的活動中還高興地表示,在故宮43年,他一共收了4位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后收進來的。原因?咳,紀錄片沒播之前,碰到合適的發(fā)展對象,人說:“在故宮修表,不是跟超市門口修表一樣嗎?”
秦無憂對此表示理解,擇業(yè)如同擇偶,沒在一起之前總歸只能盲人摸象,窺不見全貌?!斑@個紀錄片讓年輕人對修復師這個職業(yè)理解更為深刻了,我自己不是學文物修復的,之前我去鐘表館難免走馬觀花,但看了紀錄片,我特意又去了故宮的鐘表館,等待鐘表‘動起來的那一刻,因為我在看紀錄片時覺得,‘動起來的鐘表才是它最好看的樣子,也明白了為什么有人會在這一行待上這么久、堅持這么久?!?blockquote>
年輕人真的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感興趣嗎?當然不是,年輕人對于這些國之瑰寶,一向是飽含著向往之心的。
這部紀錄片至今仍有著自己的影響力。空然新語工作室最近出品了自己的第一個劇本殺,主題正是《修復師》,游戲背景是:百年之后,為開放更多的區(qū)域給觀眾,一組修復人員撕掉了“永世不得開放”的封條,推開了宮門,大著膽子步入其中。眾人察看之后,院中并無異象,就在大家轉身準備離開之時,后院角落的一口古井中悄然伸出了一只慘白的手……工作室負責人格子告訴《新民周刊》,《修復師》正是工作室小伙伴們從故宮這些年的“逆生長”中得到的靈感和啟發(fā),“這兩年我們一直在做劇本殺的研發(fā),吸引年輕人也成了我們的功課。我們團隊中有曾在故宮工作的同事,得益于這兩年故宮修復師的火熱,我們最新出品的劇本《修復師》,一出現(xiàn)就受到了市場的追捧,目前全國90多個城市都可以玩到這款游戲,可以說也是借了故宮的東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王津師傅。
自從故宮在文創(chuàng)產品天地中打下一片江山,故宮、國風主題的產品大行其道,但就如故宮“萌萌噠”的文創(chuàng)產品實際上不超過總量的5%,故宮的外延也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開闊,事實上,故宮自己才是各種跨界嘗鮮的最大實踐者——年輕人在哪里,故宮就去哪里。
故宮的年輕化探索也帶動著同行們一起“逆生長”。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開播,節(jié)目融合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打破了觀眾對文物國寶的以往認知:歷史,不再是上下五千年的數(shù)字,而是鮮活的人、事、物的構建。而文物,也不再是“廟堂”之上陌生的物件,它們開始變得生動。
第一期中的國寶都來自故宮,有“瓷母”美譽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一出現(xiàn)就贏得了超高的討論度。畢竟,大家還記得不久前刷屏網絡的一張圖片:一張雍正朝的小碗和一只乾隆朝的小碗放在一起,乾隆小碗喊了一聲“皇阿瑪”,旁邊雍正小碗則怒其不爭地表示:“閉嘴,你這農家樂的審美遺傳的誰?”而“瓷母”的出現(xiàn),則讓乾隆“農家樂審美”的帽子越戴越穩(wěn)了。
青年演員王凱扮演的乾隆講述中國瓷器的片段,講到御用瓷器自圣祖仁皇帝起就以素雅為主,但乾隆偏要做不一樣的煙火,打算打造出集17種花色為一身的集歷代之大成的瓷器,直教王羲之都不滿地入夢前來吐槽——自己的《快雪時晴帖》總共28個字,結果被乾隆蓋了172個章,還題滿了觀后感,如今還想做各種釉彩大瓶,這審美,實在難以恭維??!
不過,乾隆就是這樣“漢子”,雖說他的堅持沒能取得什么藝術審美上的造詣,卻成就了這個讓瓷器燒制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案例,展現(xiàn)了當時頂尖的制作工藝和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也使得這件文物成為了不可復制的國寶。
“看了這期《國家寶藏》后,我又去了一趟故宮,專門看瓷母、石鼓和千里江山圖,知道了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后再來看文物本身,感覺很厚重也很有感觸。”秦無憂表示。
《國家寶藏》的成功,帶動了一批以文物為主題的節(jié)目,2018年,《如果國寶會說話》通過每集5分鐘的篇幅展示了100件文物,將一個個“大國重器”送到了年輕人面前。同年,《上新了·故宮》邀請年輕人喜愛的影視劇演員走進故宮,帶著觀眾一邊了解歷史,一邊領略宮廷之美,并打造承載故宮故事的文創(chuàng)產品,開啟博物館綜藝消費全新模式。
故宮還與各種品牌共同研發(fā)產品,此外,故宮和換裝手游奇跡暖暖合作,將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神還原到了游戲人物身上;故宮還和Google一起合作了快閃實驗室,向公眾展示了藝術作品數(shù)字化的可能......
當然,也有一些人質疑故宮如此跨界營銷,是否“本末倒置”,他們認為故宮的“本”,乃是配得起文物收藏的學術研究,而“末”才是獲得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不過,作為領風氣之先的故宮,至少做到了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并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中來,“提升文化傳承、文化認同、文化影響力,才是故宮文物保護更關鍵的使命?,F(xiàn)在故宮被充分地關注、曝光和爭議,我覺得故宮反而更健康了”。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認為。
不管怎樣,600歲的故宮還是以愈加年輕、時尚、親和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典雅而不深奧,親和但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