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對于異域文化之間的傳播,翻譯活動必不可少。翻譯是文化傳播的具體表現形式,翻譯的過程是文化傳播的過程,翻譯的傳播效果正是翻譯活動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本文將從傳播學的視角,利用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分析翻譯活動的過程與效果,探討傳播效果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傳播學;翻譯;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02
一、翻譯是一種傳播活動
傳播的本質是社會信息的傳遞,翻譯活動是傳播活動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著名的翻譯學家奈達認為,翻譯就是交流活動,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方式。翻譯的內容作為傳播活動中的信息,通過譯者這一傳播者,將信息通過源語言向目的語言進行編碼后傳播給受眾。以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為依據,將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看作翻譯活動的核心。
二、翻譯活動的5W模式
著名的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提出了經典的“5W”傳播模式,他根據傳播的過程提出了傳播的五個要素: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這五個要素形成了傳播的基本過程:傳播者利用媒介將訊息傳播給受傳者,受傳者對其做出反饋。
翻譯活動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活動,同樣遵循傳播過程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即為傳播者,翻譯的內容就是訊息,翻譯的受眾對應受傳者,翻譯所使用的介質即為傳播渠道,而受眾對翻譯內容所做出的反饋即為反饋。
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為傳播學研究提供了經典的范式,但這種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他所描述的傳播過程是單向的。同時,他忽略了傳播效率這一重要因素,傳播并不是百分之百進行的。信息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香農和韋弗提出了著名的香農-韋弗模式,這一模式在單向傳播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噪聲”這一因素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在翻譯活動中,信息的傳播也不是百分之百進行的,傳播過程中的諸多因素產生了“噪聲”,造成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減損。
然而,“5W”模式和“香農-韋弗”模式都屬于線性傳播模式,缺乏反饋環(huán)節(jié)。傳播學者施拉姆在奧斯古德的啟發(fā)下提出了“循環(huán)模式”,強調了傳播的互動性。在翻譯活動中,傳播也是循環(huán)進行的,在特定的翻譯情境中,受眾是否有效地接受信息對翻譯的內容,也會影響到譯者對翻譯方式的選擇。同時,反饋也是翻譯傳播效果的直接體現。
三、翻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
受眾對翻譯內容做出的反饋是翻譯傳播效果的直接體現,而翻譯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這些要素對傳播的效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傳播者
傳播者是傳播活動的引發(fā)者,是訊息發(fā)出的主動方。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負責對傳播內容進行篩選加工和傳播。譯者處于翻譯活動傳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傳播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信息傳播的“把關人”,譯者在對翻譯的內容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對原文完全地把握,根據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對翻譯的內容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考慮到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
譯者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影響傳播效果。具有翻譯專業(yè)素質的譯者能夠依據不同的翻譯情景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常具備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的能力。而專業(yè)技能有所欠缺的譯者,一方面會影響受眾對翻譯內容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會使翻譯的目的和文本與原語言之間的還原度降低,產生傳播過程中的“噪聲”。
譯者是否以受眾為中心,是否充分考慮受眾的背景和需求,同樣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影響。通常,譯者和受眾之間的文化背景有著較大的差異,而在傳播活動中,傳播進行的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需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選擇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的翻譯方式。
(二)受傳者
在翻譯活動中,受傳者是翻譯內容的傳播對象,是翻譯信息的接受者,是翻譯活動中除了譯者之外的另一個主體。受眾通常表現為書刊、報紙、廣播、電視的受眾,也可以是會議、活動的現場參與者。
受眾對信息的接收程度直接影響了傳播效果。影響受眾對內容程度的因素分為受眾本身文化背景,以及受眾對翻譯內容的接受性。從文化背景來看,具備與翻譯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儲備是受眾理解和接受翻譯內容的必要條件。從受眾的接受心理來看,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對翻譯的內容有主動選擇性。受眾通常會主動接收他們需要的、感興趣的、想要獲取的信息,主動接受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貯備所認同的信息。
(三)訊息
訊息是使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產生互動的信息。在翻譯活動中,訊息就是譯者依據源語言文本轉換成的目的與文本,用來表達源語言所要表達的信息,是譯者翻譯后的內容。訊息是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發(fā)生互動的介質,通過翻譯內容,譯者與受眾之間進行了社會互動。傳播內容是否能很好地吸引受眾,影響了傳播的效果。
(四)媒介
媒介是訊息的載體。在翻譯活動中,承載翻譯文本的介質通常表現為聲音或文字,其翻譯形式對應為口譯或筆譯。作為介質的語言,它是一種線性的傳播,所承載的信息更豐富,時效性更強。而對于文字來說,它是一種非線性的傳播,能保存的時間更長,受眾也能更加自由地選擇接受信息的方式。傳播媒介是否符合傳播內容的特質,影響了傳播的效果。
(五)反饋
反饋是衡量傳播效果的標準。在翻譯活動中,傳播是否順暢地進行,可以從反饋中進行判斷?;谑鼙娦枰鶕g內容做出相應反饋動作的,可以根據對方的反饋很快判斷出傳播是否順暢地進行。但沒有即時反饋的信息接受型的翻譯活動難以在短期內快速判斷翻譯的效果。
四、翻譯傳播效果的優(yōu)化策略
在翻譯的傳播過程中,譯者、受眾、翻譯內容、翻譯媒介和反饋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翻譯的傳播效果。然而,翻譯活動是以譯者為引發(fā)者的活動,譯者需要根據受眾的接受程度和反饋更好地把握翻譯內容和媒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更佳的翻譯策略。
譯者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譯者的專業(yè)技能能使文本在轉換的過程中更加接近原文,從而從傳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減少了“噪聲”的影響。
譯者需要以受眾為中心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和傳播媒介。以受眾為中心,一是考慮他們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在信息加工時增加文本的背景知識幫助受眾更有效地接受;二是考慮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選擇更適合的媒介,加上畫面等多元信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擴大翻譯的途徑。
譯者需要根據受眾的反饋及時調整翻譯的方式。反饋是傳播效果最直接的體現,當譯者收到受眾的負反饋時應當隨即調整翻譯方式,使傳播更加順暢。
翻譯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從自身能力、受眾導向和反饋信息來進行優(yōu)化,能使翻譯活動更加有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翻譯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4]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李崗.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11.
[6]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
[7]紀信燕.5W傳播模式視角下的外宣俄譯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
[8]雷芳.傳播學視野中的時政新聞翻譯[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9]吳磊.傳播學視閾下的新聞翻譯研究[J].新聞界,2009(3).
收稿日期:2020-3-5
作者簡介:石宇凡(1994—),女,湖北黃岡人,吉林藝術學院2017級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