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靜思
1981年至2019年的這38年間,中國女排主要經(jīng)歷了騰飛、低谷、重生三個階段。為方便研究,本文從這38年的報道中進行抽樣,主要抽取中國女排獲得世界級賽事冠軍的時期《人民日報》對女排奪冠的報道文本進行分析。由于90年代中國女排比賽成績下滑,并沒有獲得世界級賽事冠軍,因此90年代這一時期的報道不做分析。最終抽取三個時間段——1981—1986年、2003—2004年、2015—2019年的報道文本作為主要研究樣本。
筆者以“中國女排”為關鍵詞,利用《人民日報》圖文數(shù)據(jù)全文檢索系統(tǒng)進行檢索(檢索截止日期為2019年12月23日),以“中國女排”為標題進行檢索,得到關于中國女排的報道820篇,再以“中國女排”為正文進行檢索,得到相關報道2470篇。根據(jù)上文所示原因,各年份報道數(shù)量如圖1所示。
圖1 《人民日報》中國女排報道數(shù)量的年度分布
由圖1所示,《人民日報》對中國女排一直非常關注,在奪冠的年份關于中國女排的報道數(shù)量明顯高于成績不理想的年份,而媒體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度是媒體建構關于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時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從《人民日報》1981—2019年對中國女排的相關報道來看,在不同時期,報道的主題各有側重點。
在1981—1986年這一階段的報道共645篇,主題主要是“為國爭光,振興中華”“學習女排,為四化做貢獻”“學女排,見行動”等,中國女排精神就是從這個時期誕生的。這個時期的女排主要以一種英雄的形象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相關報道主要是圍繞發(fā)揚女排精神、為國家建設做貢獻進行,帶有一種泛政治化色彩。2003—2004年《人民日報》與女排相關的報道共計277篇。這一階段,是中國女排自1986年獲得第十屆世錦賽冠軍,成就“五連冠”輝煌之后,時隔17年,再一次獲得世界級賽事冠軍。這一階段的報道主題主要呼吁人們繼續(xù)發(fā)揚女排精神,這一時期報道的政治色彩相對來說有所淡化。2015—2019年《人民日報》關于中國女排的報道共304篇。這一時期的報道除了繼續(xù)宣揚愛國、團結、奮斗精神外,也體現(xiàn)了由集體主義向個性化肯定的變化,對女排隊員的個性化特征的報道增多,中國女排在公眾中形成一種比較親民的形象。
媒體通過對現(xiàn)實的建構創(chuàng)造集體記憶?,F(xiàn)代傳媒不僅扮演著連接“過去”和“現(xiàn)在”的角色,也會主動地介入干預記憶的呈現(xiàn)和表征①。1981—1986年,《人民日報》對女排的報道數(shù)量達645篇,《人民日報》對中國女排的廣泛的、持續(xù)性的報道,使中國女排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團結、頑強拼搏等主流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從而使人們形成對中國女排廣泛的社會認同?!度嗣袢請蟆吠ㄟ^對中國女排進行多維度、不間斷的報道,將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區(qū)域的人們匯集到共同的思維空間,以此建構起80年代國人對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
通過對當下重大事件的報道使人們了解無法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和對歷史選擇性再現(xiàn)報道是媒體建構集體記憶的兩種敘事方式②?!度嗣袢請蟆穼τ谥袊诺某尸F(xiàn)貫穿著兩條敘事線索:一條關注當下,通過對中國女排奪冠的重大事件的報道,使人們了解關于中國女排最新取得的成績,同時從現(xiàn)實出發(fā),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內(nèi)涵;另一條則關注過去,通過對中國女排過去38年經(jīng)歷的輝煌、低谷到重生的回顧來重現(xiàn)關于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以實現(xiàn)人們對中國女排廣泛的認同。這兩條敘事線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將中國女排過去和現(xiàn)在的輝煌鮮活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在中國女排的“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建立一種情感聯(lián)系,即對中國女排的一種社會認同。
“集體記憶不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它往往發(fā)生于特定的社會框架之下,與特定的紀念語境和記憶場所聯(lián)系在一起”③。關于紀念語境,在女排奪冠年份的報道數(shù)量明顯高于未奪冠的年份,在奪冠的年份密集地報道中國女排,無形之中在公眾心里留下關于中國女排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的記憶。中國女排實際上代表著一種精神,且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所以中國女排所代表的精神難以形成一個制度化、有形的記憶場所。從這個角度來說,紀念語境對于媒體建構關于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的作用比記憶場所更加強大。
媒介對集體記憶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度嗣袢請蟆穼χ袊判蜗蟮慕嬕彩且粋€變化的過程。從《人民日報》38年來對中國女排的報道中可以看出,80年代的中國女排具有鋼鐵的意志,女排隊員們都是能吃苦受難的形象。比如報道稱郎平為“鐵榔頭”,中國女排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就是“鐵”。2015—2019年這一時期,中國女排的形象更親民,也更接地氣,注重表現(xiàn)女排隊員的個性特征,如袁心玥,報道描述她是國家隊史上的“第一海拔”,賽場上“彪悍”,賽場下活潑可愛。中國女排形象經(jīng)歷了從“英雄”到“親民”的轉變。
中國女排精神的內(nèi)涵不斷豐富。在1981年至1986年,報道主題主要是“學習女排,為四化做貢獻”等,當時的中國女排精神帶著較為濃厚的政治化色彩,承擔著激勵國人積極建設國家的政治角色,媒體塑造關于中國女排“愛國、拼搏、團結”的集體記憶。2015年到2019年,在繼續(xù)傳遞愛國、團結等主流精神的同時,也更注重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榮譽相結合。在80年代的報道中,中國女排經(jīng)常是以一個“整體”出現(xiàn),到新時代,對女排的報道堅持了團隊的共性和隊員的個性的統(tǒng)一,媒體對于中國女排集體記憶的建構結合現(xiàn)實融入了新的特點。中國女排的核心精神沒有變,但融入了新內(nèi)涵:科學精神、職業(yè)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人民日報》主要通過再現(xiàn)記憶和對現(xiàn)實的選擇性建構來建構關于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媒體在特定的語境下對中國女排的多維度、不間斷地報道,從而影響公眾對于中國女排的記憶,使女排精神占據(jù)人們的集體記憶空間。媒體建構的中國女排集體記憶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使人們關于中國女排的集體記憶更加豐滿。
注釋:
①劉燕.國族認同的力量:論大眾傳媒對集體記憶的重構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77-81.
②陳振華.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國際新聞界,2016(04):109-126.
③李紅濤,黃順銘.“恥化”敘事與文化創(chuàng)傷的建構:《人民日報》南京大屠殺紀念文章(1949-2012)的內(nèi)容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01):37-5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