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神童并不罕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神童熱”一波又一波地出現(xiàn)。彼時的特點是,超前學習數(shù)理化,低齡考進中科大少年班。
此刻,“神童熱”再次流行起來,但和過去已經(jīng)不太一樣了。
岑某某最初進入大眾視野,是以一種超能的形象出場。作為天才“作家”,她的創(chuàng)作效率驚人。有網(wǎng)友算了筆賬,每天2000首詩,半個月就可抵詩圣陸游,就算一天不眠不休,也至少要平均43秒鐘寫一首詩??梢哉f,這已經(jīng)遠不只是“神童”這么簡單了,簡直是“巨童”。
以“量”制造神童的例子,正在反復轟炸著我們的眼球。近期就有小學就寫出博士級別結直腸癌論文的昆明小學生陳同學,再早一些,還有9歲拿冠軍、11歲南京大學畢業(yè)的何同學。乍一看這些孩子的履歷都十分“觸目驚心”。一個正常人二十多年的學習體量,在這些孩子身上學習時間被足足壓縮至兩三成。隨之壓縮的,想必還有知識與眼界。
這就好比一碗為了下肚而吃的飯,還沒嚼碎,就狠命下咽,不僅無法品嘗味道,還會影響消化功能。
當外界對所謂“天賦”的評價逐漸往“唯量產(chǎn)決定論”上走后,前幾年盛行的“速成學習法”以及兩三年完成中小學課程的案例比比皆是,看似制造“天才神童”,實際培養(yǎng)了“速成超人”。“神童”的名號越華麗、越浮夸、越唬人,家長越有成就感。
就算不說過程,直接看創(chuàng)造產(chǎn)出的結果。岑某某曾為“中國國際新聞雜志”撰寫過一篇新聞稿,寫著寫著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入自家的企業(yè)和產(chǎn)品,接著說了一串純熟的“營銷話語”。說這是新聞,沒人信。說這是營銷文案,倒有幾分模樣。
當“神童”產(chǎn)業(yè)鏈逐漸多元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刻苦努力換來的成績,也不屑于用金錢砸出“起跑線贏家”。今天的神童神話,更多的是包含一種凡人不能及的精英式秘辛。
隨著商品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欲望膨脹的年代如期而至,人們對成功、暴富的渴望,在信仰逐漸消殞的心靈空地放肆奔騰。成功學乘虛而入,抓住了身處利欲橫行的時代節(jié)點。又遇上一群找不到精神寄托、終日想入非非、五迷三道的人,成功學便徹底扎根,一路乘風破浪。稍加回想,你必定想得起來江湖上無數(shù)個“成功學大師”。“大師們”抓準了現(xiàn)代人的迷茫、對利欲的盲信和貪婪,灌輸內(nèi)容都唾手可得,但通篇都沒有實操性的口水話。
在初期,成功學的發(fā)展路徑主要有二。一是教人如何博名利,賺大錢。二是教唆如何精明地處理人際關系,討好領導、混好社會。這門“學科”,本來談不上罪孽深重,多數(shù)人看一眼,便一笑置之,不會太當回事。但它一旦與教育、與孩子結合,其衍生的惡劣性質(zhì),就從個體小部分面積的感染,擴展成了整個社會的毒瘤。這部分人的演講、話術都擁有一個共性:表面上博古通今、字字珠璣,但細細品味,仍然會陷進“假大空”的虛無概念里,最終,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一個字——“快”——不論是成功學毒瘤的頑固,還是教育的污染和畸變,本質(zhì)都離不開人們對投機和走捷徑的渴望。
把一個本應坐在課堂上、與同齡人一起經(jīng)歷青春的孩子,放到演講臺上,一心向著“成功”,活在了口號和虛假自我的塑造上,這已不僅是可怕或可憐,更是可悲。
揠苗助長的古訓,在幾千年后,仍然沒有起到明顯的警示作用。在隱秘的角落,仍有人不斷炮制無營養(yǎng)的催熟藥水,灌輸給我們的下一代。
(摘自微信公眾號“南風窗”)
【適用話題】神童熱;贏在起跑線;速成教育;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