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于科研作品表達、科研貢獻等角度,提出了科研作品署名學術倫理與著作權法規(guī)范的差異與暗合之處,明確法定與意定署名規(guī)則的應然領域與可能空間,也從作者與被致謝者兩分角度而解決了署名權益行使的基本問題,進而強化對人格尊嚴的認可和保護
【關鍵詞】作者 署名權 規(guī)范
科研作品的署名資格可由著作權法規(guī)定,而其他諸如署名次序等問題,無需也不宜由法律進行詳細規(guī)定,可由相關學術團體、期刊的學術聲明、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相關條例以及合作作者之間的協商進行統(tǒng)一協調。這種自治舉措更能在著作權法等規(guī)定之上解決諸多署名糾紛,例如在署名糾紛解決上,可通過合作作者的事先約定,得以解決作者貢獻認定、署名僵局、拒絕發(fā)表等諸多問題;在學術貢獻認定上,可通過對科研貢獻的綜合認定,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在署名權益糾紛解決上,亦可設立相關機制,受理當事人請求,就科研貢獻、署名權益等問題作出判斷。
一、科研作品中作為作者的署名權益
該署名僅保障著作權法意義上作為作者的署名權。事實上,法定規(guī)范僅能保障署名資格,而難以調解署名次序產生的糾紛。相關自治舉措應當規(guī)定署名順序的設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就明確提出“因作品署名順序發(fā)生的糾紛,人民法院按照下列原則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確定署名順序;沒有約定的,可以按照創(chuàng)作作品付出的勞動、作品排列、作者姓氏筆畫等確定署名順序”。
在具體實踐中,署名次序可由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者們共同商議,作為排序依據的貢獻應當基于該篇科研作品,而非整個科研項目。在舉措設立上,科研團隊、高校、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等宜事先規(guī)定署名次序的參考規(guī)范,提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其他作者排列的參考標準。例如,在論文作者界定上,第一作者是對該論文的工作做出最直接、最主要貢獻的研究者,也是論文的主要撰寫者;論文的通信作者是就該論文與期刊及外界聯系的人,一般是課題、科研團隊的負責人或者第一作者的導師,確定論文工作的研究方向,指導研究過程的理論應用和技術實施,把握論文寫作的關鍵內容和論證分析,此外,通訊作者往往在論文發(fā)表前后需要對論文的所有內容負責,也可稱為責任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應該是對論文的研究做出了一定實質性貢獻的人,如就論文的部分內容提供了實質性貢獻。論文的所有作者都應該做到能夠對論文的細節(jié)和主要結論熟悉并同意發(fā)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應當對論文的主要內容或實質性內容具有答辯能力,而其他作者則就其撰寫部分內容具備答辯能力。
由于前述作者署名是自治規(guī)范,合作作者們也可以不予遵守,自行約定排序,如按照姓名筆畫、拼音、字母等次序進行排序,也可采取其他方式聲明作者貢獻。例如在論文結尾處刊登作者貢獻聲明,聲明可全面詳細地指出各位作者在文中的具體貢獻,主要包括研究的設計者、研究過程的執(zhí)行者、收集病理標本者、查閱文獻者、論文起草者和論文修改者、最終版修訂者、同意發(fā)表者等,這就可以讓讀者能夠更加清楚地判斷作者的學術能力。
二、科研作品中作為被致謝者的署名權權益
科研作品作者、科研機構、學校和學術團體倡議創(chuàng)設科研貢獻署名模式,用來指明為科研工作作出貢獻,但不能稱為作者的參與者。這可以是工作致謝的規(guī)范化,即在論文結尾處提出如下被致謝者:①對研究提供資助的單位、個人或合作單位;②協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和個人,如參與整理資料、提供輔助性工作的個人;③協助分析數據、一手資料和提出重要建議的人;④授權轉載和引用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權利人;⑤其他做出貢獻但不能稱為作者的人,如提供技術幫助和給予資助支持的人,必要時需闡明其資助的性質。
科研論文中不宜將應被致謝的人放在作者位置上,這將混淆作者和被致謝者的權利和義務,尤其是對論文內容負責的義務。明確作為被致謝者的署名權就是為了在制度上避免前述名譽署名、贈送署名,將科研資助者或者其他搭便車者排除在作者范圍之外,同時也提供了妥當的表達貢獻方式,具體措辭則可依照相關情況予以描述,例如提供幫助的其他人。在致謝時,可冠以“學術指導”“審議研究計劃”“收集數據”“參與臨床試驗”等進行表述。
三、結語
正如文中所述,當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中,導師、學者等搶占學生、下屬科研成果,或學生、下屬為了謀求發(fā)表而加掛導師、權威學者姓名等署名怪現象屢見于報端等媒體。究其根本原因,這是因為科研成果署名與評比、科研基金、科研獎勵、科研績效、職稱評聘、畢業(yè)資格等各種學術利益直接掛鉤,從而催生了各種署名不當形式。這既損害了相關科研人員的切身權益,也損害了科研共同體對科研人員評價的有效機制,還損害了中國與國際學術界的良好交流,這也就成為當前科研和學術界整治“四唯”的重要內容。雖然科研成果署名不端亦涉及公共利益,但科學研究活動本身還是私法行為,宜首先從私法規(guī)范角度尋求解決途徑。鑒于科研成果基本體現為以論文為主的科研作品,科研成果署名也主要體現為科研作品署名,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署名權則是基礎規(guī)范。
本文并非對著作權法理論和實踐的簡單回顧,而是摘出關鍵規(guī)則,立于科研作品表達、科研貢獻等角度,提出了科研作品署名學術倫理與著作權法規(guī)范的差異與暗合之處,明確法定與意定署名規(guī)則的應然領域與可能空間,也從作者與被致謝者兩分角度而解決了署名權益行使的基本問題,進而強化對人格尊嚴的認可和保護。
署名規(guī)則良好運作的前提還是學術自律的有效實現,需要學術機構、學術團體、學術期刊、科研人員等學術共同體的每一分子參與到相關規(guī)則的創(chuàng)設與實施中,從而保障科研作品署名權益、準確評價科研作品所涉學術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使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J].當代法學,2018(3).
作者簡介:全麗陽(1979-),女,遼寧丹東人,遼東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