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許多人理解中的自戀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療的。因為他們看起來邏輯自洽,完全能夠自圓其說。如果自己不夠優(yōu)秀那是因為環(huán)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夠優(yōu)秀則是天賦異稟,所以無論怎樣,似乎都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辦法,內(nèi)心里自然也就不會有過度的煩惱和焦慮。
可這種理解,其實是有點簡單的。因為一個真正的自戀型人格,他們的內(nèi)心更像是一部“冰與火之歌”的大劇,存在完全兩個極端的區(qū)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獄,而中間并沒有一個能夠連接起來的橋梁。所以他們的心境并不如想象中的輕松愉快,而是常常會被兩個極端的無縫切換耗盡心力。
為了更好地詮釋對自戀型人格的治療,
在這里我先引入防御的兩個概念:理想化和貶低。
評估一個人的人格類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看他的主要防御,而自戀型人格的防御就是理想化和貶低。根據(jù)心理學家布萊克曼在《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御)中的定義,它們是這樣的:
理想化? 你認為某人是最好的,但事實上并不正確。一般來說理想化別人是出于自戀的投射,以減輕因缺陷引起的羞愧感。
貶低? ?你認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實上他不是。貶低他只是為了維護你的自尊。
從這兩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都是“虛有其表”的。理想化對方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所以會將“特別優(yōu)秀”的想象放在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的不足。貶低別人,也并不是因為對方真的不好,而是通過“你很差勁”的認定去平衡自己的內(nèi)心。
其實理想化和貶低,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有意無意地在使用這兩種方式。畢竟一個人通過“轉嫁”就能彌補自己、平衡內(nèi)心,那這是多么簡單的解決焦慮的方式啊。
可問題也恰恰出自簡單上。因為當一個人習慣性地使用理想化和貶低,生活中處處都以它們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人,可想而知這個人和真實的世界會有多么脫節(jié),他的自我又有多么脆弱,而這,也正是自戀型人格的癥結所在。
(案例接9月刊《我是最優(yōu)秀的—從人格特征談自戀型人格》)
隨著對李一的咨詢進行,我們的感覺開始有些變味了。
首先是他變得越來越“崇拜”我,每當我說出一個對他的理解和分析,他都會在恍然大悟后對我嘖嘖稱贊,仿佛我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人,不僅能夠說到他的心里還能根據(jù)語言之外的觀察:比如他的行為舉止、甚至偶爾的緘默不語,給出準確的推斷。
他的頻頻稱贊,讓我最初十分受用。盡管作為一個咨詢師似乎不該有自己的情感流露,但在內(nèi)心里我的確很高興,因為這不僅僅是對我的肯定,更讓我覺得咨詢對他起了作用??墒锹兀@種感覺就不對了。因為他的稱贊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過度,甚至在某次咨詢結束時,他特別激動地說:“老師你就是我的救世主,就是我的觀音菩薩,我有你當我的咨詢師一定會變得更優(yōu)秀、更完美。”
聽到這句話,我瞬間就被打醒了,我開始意識到這種不對是源于什么。在他的內(nèi)心里,我的確很厲害??蛇@種厲害并不是一個“普通人”的能力,而是接近“神”的級別。他在自己的想象中,把我一步步推向神壇,好像我能“坐上”這個位置,對他來說非常關鍵?;蛘哌M一步說,我的“至高無上”也代表著他的地位,他在通過“神化”我而滿足他的自尊。
當我理解到這一點,我就平靜了,并且能預想到在接下來的咨詢中還會發(fā)生什么—比如“我會從神壇迅速跌落,變得一文不值”。
果然沒過多久,這個場面就出現(xiàn)了。在一次他特別希望我給出建議的時候,我什么都沒說。他的神情當時就有了變化,不可思議并且尷尬,而在他不死心繼續(xù)追問的情況下,我依舊維持原狀什么都沒說。于是這一次他的失望、沮喪甚至還有隱隱的憤怒就都冒出來了。他對我說:“我沒想到有一天,你居然會幫不上我,那咨詢還有什么用呢?”
對一個自戀型人格來說,他會在無意識里不斷進行著“理想化與貶低”之間的游戲。這個游戲既可能放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最棒的/我不如任何人。也有可能投射到對方身上—你就是我的神/原來你什么都不是。而他們的生活和與他人的交際,也就在這樣的極度搖擺中動蕩不安。因為沒有人能受得了這樣的擺動,包括他們自己。
所以當李一也開始在咨詢中展現(xiàn)出這兩個防御,并且通過投射悉數(shù)扔到我的身上時,我就意識到咨詢進入了一個更深的階段,我們開始重現(xiàn)他生活中的重要模式了。
于是在他質(zhì)疑的當下,我這樣回應了他:“也許在一開始,你把我看成了一個特別厲害的人,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當你這樣看我的時候,其實你也是舒服的。因為你的自我感覺會非常好,你會有可能接近一直渴望的那個‘最優(yōu)秀和最完美。但當我沒有答出來時,這種感覺又突然變了。我不僅不是那個神,甚至連個普通人都不是了。在你的心里,所有美好的感覺迅速消失,而這一切也都沒有任何價值了?!?/p>
當李一聽到了我的回應,整個人就陷入了沉默。過了許久他才開了口:“我想你是對的,我的確是這么看你的,而且我也這樣看待過一個很重要的人,但我直到現(xiàn)在才知道他為什么會離開我……”
李一說的這個人,就是他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小A。他們是對門鄰居,同年同月生。在李一被父母忽略的歲月里,就是小A一直在身邊陪伴著他。盡管是同歲大的孩子,但小A顯然更成熟,他總是在照顧著李一,無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情感上的撫慰。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被李一弄丟了。因為在他越來越依賴對方的時候,內(nèi)心中的復雜情感也開始涌現(xiàn)。他既覺得小A完美無缺,是他心中最值得依靠和敬佩的人,同時卻也有一種擔心,擔心小A有一天會掉落下來,再也不是他心中的完美形象。于是當這些感覺都攪在一起時,李一就沒辦法正常地對待小A了。他時而特別瘋狂地追捧,時而又帶著憤怒和失望的情緒去貶損,這些都讓當時的小A陷入了一個漩渦、一個被深深折磨的漩渦。于是小A終有一天離開了,他不堪忍受,也再也沒有聯(lián)系過李一。
這件事是李一心里的痛,也是他之后變得更加極端的原因。在他瘋狂地追求優(yōu)秀背后,其實一直有著一個想要“追回小A”的愿望。只是這個愿望怎么實現(xiàn)呢?也許自己優(yōu)秀了就能變成小A的依靠,也許自己優(yōu)秀了就不必要求小A,總之,只有自己改變了,小A才能回來。
可只有今天,當我們在咨詢室中重演了這一幕,李一才明白他們之間到底曾經(jīng)發(fā)生了什么,也才明白在自己的執(zhí)著和自大之下,藏著的只是一個需要被愛、被照顧、永遠不想被放棄的小男孩……
對李一的咨詢,這里只是一個片段。我們約定好繼續(xù)進行下去,共同去探索他內(nèi)心中更深層的東西。因為對于自戀型人格,自戀本身就是防御,可這樣的防御過度了并不能保護好這個人,卻會變成一種反噬的力量。就如同李一心中的小A,李一完全可以珍惜他,但極端讓他根本沒辦法做到。這個漩渦既可以說是他帶給小A的,又何嘗不是他自己也無能為力的結果。所以若想從過度自戀回到健康自戀,在李一面前還有一段漫長的路。但我們都相信,他最終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