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情 謝樹鳳
【摘要】舞火龍是廣東連州市星子鎮(zhèn)于中秋佳節(jié)舉辦的一個為期三夜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慶典,傳說起源于原始的民間祭祀或元末的民間起義。在準備階段,人們要成立火龍隊并編制火龍;在活動期間,觀眾會朝著舞龍者舞動的草龍投擲點燃的鞭炮,鞭炮燒得越多,生活就越興旺。這一習俗在當代對于個人具有一定的教化意義,對當?shù)氐拿耧L和社會經濟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舞火龍的形式在現(xiàn)代有某些變化,同時和許多原始民俗一樣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建議在考慮到安全和環(huán)保的前提下,結合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把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原始民俗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存并發(fā)展下去。
【關鍵詞】星子鎮(zhèn);舞火龍;民俗;中秋節(jié);原始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特色專業(yè)“漢語國際教育”(粵高教函[2017]214號);廣東海洋大學“十三五”校級質量工程暨“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教學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201675)。
每年中秋,廣東省連州市星子鎮(zhèn)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來“舞樂升平”。這一習俗起源很早,寓意深刻,但書籍上卻鮮有記載。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及閱讀相關資料,將“星子舞火龍”這一家鄉(xiāng)習俗記錄下來,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星子文化,也希望引起重視,促使民眾合力,讓這一古老民俗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并且長久保存下來。
一、舞火龍的民俗來源
星子民間的舞火龍習俗起源于元朝,說法不一。
一說是舞火龍的起源與民間祭祀活動有關。八月中秋正是農作物和瓜果成熟的時候,而元朝末年多有天災,常有大旱,致哀鴻遍野?!兑住吩唬骸霸茝凝垼L從虎”,以類求之,故設上龍,陰陽從類,云雨自制。[3]因此,造龍求雨,燒火龍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年谷順成。
一說是與元末農民軍起義活動有關。元朝末期,吏政腐敗,賦稅增多,社會動亂,使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盛行。中國素有崇龍觀念,封建統(tǒng)治者自稱“真龍?zhí)熳印?,崇龍,是敬畏龍,也意味著對權威的崇拜。星子的起義軍創(chuàng)造舞火龍形式舉行起義,不但掩人耳目,還便于行動。在舉行盛大的民俗節(jié)日活動時,起義軍攜帶兵器,藏身于人群中,趁著混亂發(fā)動起義,民眾們團結一致,一舉反元末暴政。動蕩的局勢結束后,這一民俗活動流傳下來,寓意著團結一致,戰(zhàn)勝困難,慶賀國泰民安。
二、舞火龍的具體過程
每年,星子街及其周圍的村子都會在農歷八月十五、十六、十七的夜里喜舞香火龍,慶賀中秋佳節(jié)。舞火龍的具體過程包括編制龍身、裝飾火龍、籌集經費、舞龍、送龍等環(huán)節(jié),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熱鬧的節(jié)日慶典圖。
(一)舞火龍的準備階段
農歷八月十三,各個街道、村子的熱心街坊會自發(fā)組成火龍隊,成員不固定,凡空閑時間愿為舞火龍活動出力的人都可以加入,火龍的制作主要是由火龍隊成員完成。中秋前一天,火龍隊成員代表會敲著鑼鼓游走在自身的街道或村子里,上每家每戶湊錢,這一過程當?shù)胤窖苑Q為“斗(dòu)錢”,錢款數(shù)額不作規(guī)定。接下來成員們會前往山上或者村子裝載制作火龍的原材料——稻草,運回當?shù)鼐廄?。除稻草外,還需準備線香、柚子、燈牌等材料。
要想舞龍,先得“裝龍”。有了原材料,就可以開始“裝龍”了?!把b龍”指使用稻草編制龍身,并在龍身上插點線香的過程。星子鎮(zhèn)的火龍形態(tài)有三種:圓龍的上頜、下頜呈圓柱形,龍頭棱角圓潤,看起來較為溫和。扁龍龍嘴較扁,上頜、下頜由扁平的塊狀稻草組成,有棱有角,看起來更兇猛。它們在外觀上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龍頭,其他地方差別不大。創(chuàng)意龍與眾不同,形態(tài)各異,各具特色。“裝龍”從龍尾開始,用稻草以編辮子的手法編制好四至八丈長的龍身,再在龍身上插遍點燃的線香,龍身便制作完成了。龍頭的編制較為復雜。首先需編出圓柱形或塊狀的上頜和下頜,將其組合成龍嘴,使火龍呈張開血盆大口的樣貌,再加上稻草捆出的龍角,編成龍頭,然后用點燃的線香插遍龍頭。龍裝成后通身火星點點,十分好看?;瘕埖难劬Σ糠挚梢早U空,或放入led圓形小燈作為眼珠,閃閃發(fā)光,靈動逼真。龍珠是用于戲龍的球,它由一個插滿通紅線香的大柚子做成。[4]燈牌是印刻著自家街道或村子名字的牌子,是對于自家火龍的主權宣示,有的村子用錦旗代替燈牌。最后,在火龍的各個部位插入供舞龍者手持火龍的木桿,龍身便制作完成。
(二)舞火龍的實施階段:原始的節(jié)日慶典
1.舞龍燒龍樂升平
農歷八月十五當晚,由九至二十個舞龍者手持支撐火龍的木桿,燈牌為先,龍珠在前,巨龍在后,隨著節(jié)奏明快的鼓點,左右揮動光芒四射的火龍,穿街過巷。自文化廣場建成后,人們就先在各自的街道或村子旁舞龍,再集合在文化廣場舞。沿途各家各戶都會被火龍所吸引,人們追著火龍,向其投擲點燃的鞭炮,這一過程謂之“燒龍”。鞭炮燒得越多,越是寓意著老百姓的日子紅火;場面越熱鬧,越預示著人丁的興旺。
晚9時左右,隨著一陣陣鑼鼓聲和鈸聲的傳來,伴著爆竹炸裂的聲音,火龍逐漸從煙霧中穿梭出來,隨后又是一陣爆竹聲聲,煙霧縈繞;鑼鼓喧天,氣勢浩蕩;舞龍者所到之處皆人山人海,萬眾歡騰。街道兩旁也落滿了紅色的炮紙,厚厚的一層,跟“積雪”似的。
“舞藝高強”的舞龍者們把火龍舞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投擲鞭炮,“燒龍”者就越多?!盁垺闭咴蕉?,就意味著此龍越“旺”,[4]火龍越“旺”,赤膊舞龍者干勁就越高,如此循環(huán)。有的人拿著幾籮筐的鞭炮一晚上燒個不停,而龍身上的香火更是燒盡了一遍又裝上一遍,一晚換無數(shù)遍。
直到深夜11時,久違的熱鬧漸漸散去,人們便開始在自家天臺或陽臺吃著“炒水螺”和“星子豆沙餅”(月餅)團聚賞月。
2.勇猛的舞龍者
男性舞龍者為防止鞭炮在衣服內爆炸,一律赤膊短褲。以前在火龍旁拿著樹枝或葵扇隨時掃除舞龍者身上鞭炮的“保鏢”,[2]近年“失蹤”了。舞龍者抖抖身子,繼續(xù)在火海中穿梭自如,狂舞長龍,盡管身頸被煙霧熏得烏黑身上起泡也不怕,在他們看來發(fā)泡是“發(fā)福”,身上的“霉氣”都燒掉了,一年會紅紅火火,落個好彩頭。
3.送龍
舞火龍一般從農歷八月十五夜開始,連舞三晚,到十七日晚舞畢,把龍送到河邊,舉行祭祀儀式,然后把龍投入河中,讓草龍隨河水漂走,寓意“龍歸大?!?,謂之“送龍”。 [2]
三、舞火龍民俗的社會意義
(一)對個人的教化作用
每到中秋,鎮(zhèn)上的青年都會受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持,自發(fā)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小朋友也不例外,有幫著敲鑼打鼓的,有跟著大人一起放鞭炮的,也有把編龍剩下的稻草做成小草龍玩的。
筆者采訪,不少擔任過舞龍者角色的人,大家的說法都是刺激好玩,被鞭炮炸到時身體很暖,便繼續(xù)舞動火龍。有趣的是,還有人說往海水里一泡,含鹽的海水就把舞火龍起的水泡治好了,這讓他感覺自己身體很好。
由此看來,舞火龍這一民俗活動對于當?shù)厝藖碚f可以培養(yǎng)勇敢和自覺的行動力、自尊自信的積極健康心態(tài)以及頑強的意志力,具有教化功能。
(二)對當?shù)厣畹挠绊?/p>
一方面,許多在外工作的人會趁著中秋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回來看舞火龍,因此,舞火龍不僅是一個節(jié)日慶典,也是一個促進家人回家團圓的契機。
另一方面,舞火龍這一活動是一項全民性的活動,不僅各家各戶可以參與其中,而且外地人也可以前來“燒龍”。它打破了階層,使村落間團結一致,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促成了古鎮(zhèn)內部凝聚力的增強,又促進了古鎮(zhèn)和外部的交流,推動社會生活的和諧發(fā)展。
(三)對古鎮(zhèn)民風的影響
民風可以造就民俗。正因為星子鎮(zhèn)民風自古勇猛彪悍、頑強仗義,才促使舞火龍這一特殊習俗的誕生。假若此地民風柔弱,怎能想出舞火龍這一起義形式?又怎能扔爆竹去人身上“燒龍”呢?
民俗可以影響民風。舞火龍文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民風是士氣的高度統(tǒng)一。不分貧富貴賤,不具階級性,整個鎮(zhèn)子都一起為舞火龍這一中秋慶典出錢出力。而舞火龍活動能夠使人變得更為勇猛、彪悍、頑強。
(四)對當?shù)亟洕挠绊?/p>
活動期間,舞火龍需要消耗大量的線香和鞭炮;街道旁也擺滿了各種賣口罩、賣各種發(fā)光頭飾及小孩玩具的攤位;平日早早打烊的早餐店也做起了夜宵……促進了個體經濟的發(fā)展。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抱著獵奇心態(tài)前來觀看舞火龍,促進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小鎮(zhèn)帶來經濟效益。
四、舞火龍民俗的傳承和發(fā)展
(一)舞火龍民俗的傳承問題
據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2019年,參與舞龍的村子有徐屋、土陂村、四方村、大灣村、小灣村、上棚村、下棚村、牛洞、田村、大塘洞、黃村、四甲村、鄧屋城、曹屋、大水邊、牛澗、大元村、留前坪、賈屋、西門村、昌黎村、福接街、新發(fā)路商業(yè)街、小沖坳、峰園城共25個。乍一看人們對舞火龍的熱情似乎并未減少,而事實上舞火龍和別的傳統(tǒng)習俗一樣面臨著傳承問題。
筆者所處的街道“雞頭坳”(即東升路)今年沒有編制代表本街道的龍,原因是往年的起頭者去世了,沒人組織編龍。以前沒有人去統(tǒng)計,因此無法知曉別的街道是否有這種情況發(fā)生。但當?shù)乩先艘舱f火龍的數(shù)量一年比一年少了。
從前的火龍,龍身上的線香都插得滿滿的,而現(xiàn)在,線香明顯比以前少了。人們對于舞火龍的投入不如從前,不管是金錢、精力,還是關注度。
民眾心理變化也是個大問題,傳統(tǒng)家庭一般認為舞火龍是值得慶賀的傳統(tǒng)特色活動,并積極參與。而現(xiàn)在許多人認為舞火龍影響生活,可有可無,或冷眼旁觀,或嗤之以鼻,或置身事外。因為他們雖然身在此村,卻從未用心了解過它。
(二)舞火龍民俗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舞火龍的形態(tài)和場所都有了新的發(fā)展。首先是各地火龍的外貌有了創(chuàng)新,龍頭形態(tài)不一,并用發(fā)光物進行點綴。特別是大灣村和小灣村的龍,既非圓龍也非扁龍,龍頭較大,棱角分明,上下頜還鑲有鐵片做成的牙齒,看起來十分威猛。
另外,以前舞龍都只是在自己村子及附近街道舞,近年來,文化廣場建成后火龍會聚集在廣場進行“斗舞”,即圍繞著廣場一圈一圈地舞動。舞火龍的文化廣場還裝起了圍欄,只留出一個入口供舞龍者進出,由警察把關,民眾再不可追著龍尾近身地往舞龍者身上放鞭炮,能避免沖突。
(三)舞火龍民俗的保護措施
舞火龍的傳承問題和投入問題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倘若政府撥款更新舞火龍用具,或組建如官方火龍隊、舞火龍民俗委員會這類社會團體,培養(yǎng)這一活動的年輕繼承人,把舞火龍的技巧和精神內核傳承下來,就能進一步鼓勵民眾參與,解決“民眾對于舞火龍活動的心理不如從前積極”的問題。
另外,要通過新聞媒體報道提升民俗活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附近居民前來了解和觀看舞火龍,讓它成為更多人心中中秋節(jié)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同時,可以帶動旅游經濟,給當?shù)厝藥斫洕б妫⑻岣弋數(shù)鼐用竦拿褡遄院栏?,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凡是燃放煙花爆竹都是有安全隱患的,而夜晚風大,稍有火星,就易起火。以往,保潔人員都是在舞火龍后的第二天清早清掃街道,為避免火災,在當晚舞火龍結束后馬上應把街道清掃干凈,防止火星殘留,遇風起火。另一方面,連舞三天,鞭炮燃放,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造成噪聲污染。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俗文化的傳統(tǒng)特質,近年來開辟了文化廣場作為專門的舞火龍場所,遠離民居和易燃物品,在安全和環(huán)保的前提下保留這一原始民俗節(jié)日的慶典。
五、結語
崇龍民俗是漢民族共同的習俗,作為漢文化的關鍵,“龍”的文化寓意深刻,它不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表征,也象征著團結與和平吉祥。[5]星子舞火龍是星子文化的獨特載體及表現(xiàn)形式,對于當?shù)貋碚f是不可或缺的特色節(jié)日活動,也是中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燒龍”的方式過于原始,不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觀。因此,要想更好地傳承這一文化,必須對它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把握其精髓的前提下探究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形式,對其進行部分改造,使舞火龍這一原始的民俗活動走向文明,從而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和更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曹春生.連州民俗大觀:舞龍龍樂升平[M].廣州:廣東出版社,2007:2-22.
[2]黃兆星.古阜星子: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舞火龍[M].星子志,2007:4,112.
[3]宋彩珍.香港舞火龍的源與流[A].2014第二屆海峽兩岸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成都: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中華臺北體育運動史學會,2014:7.
[4]曹春生.連州民間故事:星子舞火龍的來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2:208.
[5]江金波.龍騰鳳舞歌盛世 魚躍人歡樂升平——豐順埔寨火龍民俗文化透視[J].嶺南文史,2004(S1):69-70,73.
作者簡介:黎海情(198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謝樹鳳(1996-),女,漢族,廣東連州人,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8屆本科畢業(y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