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偉 郭錦波
【摘要】本文以口述歷史的方法研究改革開放歷史,在實踐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性、直觀認知和深刻理解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家國情懷,歷史學習有現實感、生活感、時代感。
【關鍵詞】口述歷史;改革開放;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學研究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口述歷史”,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興起,它是指通過錄音、錄影、筆錄等現代技術手段,將重大事情中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記載下來。現代口述歷史先驅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教授認為,通過上一輩的敘述,能夠對一段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加強代際之間的溝通,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潤物無聲地滲透家國情懷,增強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在參與口述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參與者學習提問、傾聽、去切身體會他人的感受時,也是提升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 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應隨時隨地發(fā)現和利用本地區(qū)的人力資源,如歷史見證人……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從不同層面和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證。因此,借助口述歷史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歷史,走進歷史,理解歷史,是在傳統(tǒng)課堂之外的一種新嘗試,筆者特此開展了口述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實踐研究。
一、口述歷史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第一步,確定研究主題的范圍:改革開放。八年級歷史下冊的教學內容其中一個重點知識就是“改革開放”,這段歷史見證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學生、教師、家長、長輩都是這段鮮活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歷史研究主題時間比較近,甚至就是在當下,采訪的對象就是學生自己身邊的人,加上口述歷史采訪的電子設備比較完善豐富,從技術設備到人員采訪都為本次實踐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確定“改革開放”為研究主題。
第二步,查閱文獻、前期準備。一方面,教師閱讀口述歷史的相關論文、專著,如唐德剛的《張學良口述歷史》、歐陽淞、高永中主編的《改革開放口述史》,了解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閱讀相關指定的文章,初步了解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為自己的行動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查閱資料,完善研究內容。學生在訪談的過程中需要準備好手機、攝像機、錄影筆等現代電子產品,準備好筆記本和筆,對訪談的內容做好記錄。
第三步,制定訪談提綱。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和研究,制定訪談的問題提綱,選定訪談的對象。為了全方位了解平凡民眾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師生討論后確定一系列的角度開展采訪:一是父輩從小山村來到廣州大都市的經歷;二是家鄉(xiāng)面貌的變化;三是家庭物質生活的變化;四是長輩經商的經歷。各個學生根據采取的角度和主題,確定訪談的對象,如父母、祖輩、師長、鄰里等,并將各自的大主題進行細化,提前設置訪談式問題,既保證訪談者的敘述能夠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開展,也要盡可能地挖掘過程性的重大事件,突出故事的精彩,敘述的豐富。
第四步,開展訪談、整理口述歷史資料。訪談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訪談問題,與事先確定的訪談對象開展交流,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訪談問題開展活動,并做好錄音、拍照、筆錄等工作。在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中,也是學生將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過程。學生能夠將訪談的視頻編輯剪輯完善,照片能加以文本敘述,能夠將參與研究過程中的收獲訴諸筆端。教師將學生的資料整理,將最后價值和意義的素材整合、剪輯、編輯,作為歷史課堂上教學運用的素材庫。
第五步,訪談素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本課題研究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學生開展訪談收集的資料適合運用于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師將學生的資料甄別,整理,運用于教學內容中。如家鄉(xiāng)面貌的變化、家長的經商史可以運用于第8課《經濟體制的改革》,家庭生活的變化可以運用于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九年級下冊政治教學內容。
二、口述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運用中的意義
在歷史教學中,針對某些教學內容,確定明確的研究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口述歷史的課題研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回到歷史現場和理解歷史意義。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意義,有以下三點。
一是歷史內容有現實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它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有很大的距離感,部分學生會因為這種距離感而產生對歷史學科的不感興趣,嚴重影響歷史教學質量。在改革開放口述歷史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學生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真實感受到的,都在全方位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就在生活中,就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這樣的感知和認識,讓書本中高大上的“改革開放”具有最真實的現實感,家庭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到小轎車的變化,從家電的換代等等,學生熟知的生活經歷內化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感知到改革開放這段歷史具有濃重的現實感。
二是歷史學習有生活感。口述歷史的研究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生活感和現實感。學生在訪談的過程中,可以最近距離地坐在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身邊,親耳聽到見證者最真實最直觀的講述,感知那些親身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感受到歷史的鮮活和立體直觀,真切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如果只是從教科書去了解“改革開放”,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詞語,學生沒有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就會覺得歷史距離很遠。但借助口述歷史,借助長輩的講述,幫助學生身處歷史其中又能抽離其外,真實認知歷史在身邊,再結合官方文件、教材內容,就更容易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
三是歷史素材有價值感。將學生開展口述歷史的成果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將身邊的歷史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容易理解,心理上容易接受,更能加深對歷史的情感體驗。如在《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中,學生分享祖輩父輩的故事,許多學生在傾聽中自然結合自己的家庭和見識去整合信息,容易產生共鳴,往往在師生的會意笑聲中找到情感的共振,“原來你和我一樣”的想法必然讓歷史課堂充滿人情溫暖和生活氣息,這樣的素材運用,是官方文件難以達到的情感滲透效果。
借助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帶動學生參與研究改革開放這段歷史,師生歷時兩年開展的實踐研究,收獲的不僅是訪談視頻、圖片、心得體會等,也是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采取的新途徑。希望借助這種研究方法,打破歷史學習只能在歷史課堂上完成的局限,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回歸家庭,從身邊的人和事來研究歷史、學習歷史,讓歷史學習充滿現實感、充滿人情味;再回歸到歷史課堂,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歷史課堂充滿人間的溫暖和厚實。
參考文獻:
[1]鄭崧.口述史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2005(10):22-25.
[2]陳鶯.口述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的新視角[J].福建教學院學報,2007(5):38-40.
[3]張艷玲.美國“新史學”的先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