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郴郴
摘要:沈從文的《邊城》 與許地山的《命命鳥》寫的都是少數(shù)民族中純真質(zhì)樸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主人公都極具美好的人性,卻不能得到甜美的愛情歸宿。此文從人物性格因素與風俗文化的外在環(huán)境影響來對比分析兩者的悲劇原因。
關鍵詞:愛情悲劇;人物性格;風俗文化
一 、悲劇主人公的自身性格
翠翠是遠離塵囂、自由自在如精靈般的在這個小村子里生長的自然之子,秉性純真質(zhì)樸, 天真美好。 伴隨她的成長的只有對她疼愛有加的爺爺,所以這里也就給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缺陷埋下了伏筆。缺少伙伴,缺少同齡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也使得她不具備與人交際的方式,在人際交往方面處于無知懵懂的狀態(tài)。在后面很多問題上,爺爺扮演的更多是一個長輩的角色,并不能夠與翠翠進行內(nèi)心坦然的溝通來解決翠翠內(nèi)心的迷惑,幫她找準方向。當遇到兩個喜歡他的男子,她卻無法合適的應對,不懂得拒絕與爭取。這也使得她在對待自己的感情這件事情上持以羞澀 躲避 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
與翠翠不同,敏明有自己的交際圈,在佛教學校里讀書,能夠有集體生活的經(jīng)歷。為人活潑開朗孝順善良,自小與異性朋友加陵相處甚好 有所期許,就算在周圍人拿兩人關系打趣“請玫瑰和蜜蜂的早安”[1]敏明亦不會如翠翠般的羞澀。敏明退學數(shù)月再與加陵相見時,在于加陵一起奏樂舞蹈的過程中,含蓄卻又堅定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咱們是同一個身心 同一副手腳”。甚至在得知父親準備用蠱術離間兩人關系時她雖悲痛不已但也是堅決反抗同父親和蠱師據(jù)理力爭。長久的接受佛教經(jīng)典文化的教學,在這一大的環(huán)境影響下她潛意識的觀念里便遺留下了對彼岸世界來世的信仰,相信這一世的努力會得到來世的美好。在夢境中夢到岸對面戀人之間的欺詐險惡,亦讓她對婚戀關系產(chǎn)生了恐懼,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父親的極力反對 讓敏明有更加強烈的追求來世、對現(xiàn)世的釋然。如果說翠翠是天真無知順其自然,那么敏明便是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
二老在這段三角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的表現(xiàn)確是不勇敢的。他與翠翠初次見面便是心生愛慕的。翠翠的含蓄沒能使得他得以表達自己的本意,但是在得知自己的哥哥對翠翠同樣有好感的時候,他可以對自己的哥哥做自己的說明而不是繼續(xù)展開后面車路馬路的競爭,? 因為翠翠的心里是偏向二老的。就實際情況來看,大佬與翠翠并不是那么的要好,大佬其實對于翠翠還持有一定的偏見,所以二老若能及時告知也能避免大哥出走意外的發(fā)生。他還將最終的結果錯怪翠翠爺爺然后憤然出走,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既然相互喜歡而且還爭取,怎能就被這重重誤會和意外所掩埋?也不加反思自己,這也是他性格懦弱性的體現(xiàn)。
加陵對未來是有自己的規(guī)劃的,他想接受新的知識與技能,對西洋學問有著自己的看法并未隨大流的去持有種偏見,同父親的討論中偏執(zhí)的堅定自己的想法。在與敏明這段戀情中,加陵保持著以往熱念,對敏明是尊重且貼心的。并且顧及對敏明以后的打算便保留了了求婚的想法,但在敏明受挫想追求來世時,他有些盲目追隨。作為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卻未能及時阻止敏明追求來世的想法,而是與同敏明一同入水,這便有些愚昧了。
二、風俗文化的大環(huán)境
作為大家長的順順與宋志都有些過分的為難子女。在二老表明心意想要“渡船”不要“碾坊”[2]時順順卻還要去攀親,因為屬相不同宋志要請蠱術師用巫術來間離兩人的情感。家長們?yōu)榱撕⒆右院蠛玫拿x極力否定子女自己的意愿,究其本質(zhì),看似是封建大家長們的專權與獨裁 但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對美好人性人性的腐蝕。順順的攀親更多相中的是女方經(jīng)濟實力是一種利益結合體而非愛情結合。雖然文中對順順的介紹是不重錢財重義氣但在自己兒子身上的這門親事卻暴露了順順追名逐利的面目。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極其的美好與恬靜的,與碾坊的攀親實質(zhì)上是對都市世界惡的批判,對這種金錢至上、忤逆人性美好的門當戶對這種文化的批判以及對自然美好的本性的崇尚。
在許地山的筆下更是有體現(xiàn)宗教佛法對人的愚弄現(xiàn)狀,如婆多瓦底對西洋知識的偏見認為那是違背宗教佛法擾亂清規(guī)戒律的旁門邪道,對科學文化的抵制與否認。甚至因屬相不合,宋志便聘請蠱術師施法間離年輕人的美好愛戀。這些都體現(xiàn)了大家長們的矛盾和愚昧,他們并未從自己的子女立場出發(fā)去了解子女們真真追求的,只是從世俗的角度看其中的利害關系。因為受環(huán)境影響男女主們秉性純真善良這也使得他們也缺少一種對自己父母的反抗力量,所以父母的反對會極大的動搖男女主們內(nèi)心堅定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會放大她們自身的消極性。敏明在夢中看到婚戀關系中的男女欺詐虛偽的一面,潛意識里會對現(xiàn)世婚姻有強烈的恐懼與偏見,意識到自己人生美好愿景的破滅。生活在這樣文化環(huán)境下的男女,缺乏對當下美好的爭取的主觀力量,現(xiàn)實中的反對以及主觀的誤解更促使他們形成消極避世,尋求來世的念想,種種阻礙使得原本美好的愛情變成了令人哀婉的悲劇。
參考文獻:
[1]許地山.許地山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沈從文.邊城.[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