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偲江
“廣西三劍客”的說法源于1997年12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一次作品討論會,會后陳曉明以廣西三劍客為名,探討鬼子、東西、李馮的文學創(chuàng)作。此后,引來大批評論家的關注,學界對三劍客的研究也由此發(fā)端。鬼子是廣西三劍客之一,他的小說在創(chuàng)作形式與意義表達上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鬼子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習慣于在故事開篇快速進入敘事,吸引讀者,并以此為突破口,縱深講述故事的發(fā)展脈絡。人物在故事中不斷經(jīng)歷著一次次生活的沉重打擊,并在這連續(xù)的打擊中落入宿命早已預設好的結局當中。“對于鬼子來說,苦難絕不是浮動在生命表層的,它不是欲望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結果,而是尖銳地刻寫在靈魂內部的生命感受。真正的苦難是無法言說的,無法傾訴的,它帶著生命自身的原創(chuàng)性,有著強烈的宿命特質,唯一的方式只有自我咀嚼、自我忍受”[1]。鬼子的小說一直關注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并對苦難展開不留余力的描寫,從中透露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蘇通之死》在文章開頭就向讀者透露出蘇通將死的信息,并開始向我們講述蘇通既定的悲劇命運。
“隔壁的房里突發(fā)的一聲吶喊,尖刀一樣從我的腦后直刺入心口,我被嚇得在床上猛然坐起。那聲音來自于與蘇通同床的那名妓女。當她接著發(fā)出第二聲尖叫的時候,我十分恐懼地看了一眼手表,那個時間于是被我牢牢地記住了?!盵2]
蘇通是一個堅信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的忠誠小說家,看過他那根據(jù)現(xiàn)實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人評價都很高。只是因為小說的結局太過灰暗,被編輯要求更改結尾,但蘇通堅持自己的原則。支撐蘇通的現(xiàn)實力量來自于一個叫李后山的人的故事。村長砍了李后山的一棵杉樹卻不愿承認,于是李后山便對此進行反抗。李后山的抗爭的結果卻是向權勢低頭,被村長壓制、剝削。平民的合理要求、合法利益無法從正規(guī)渠道獲得保護,一旦起了爭取之心,也即意味著更大的損失,似乎只有沉默無言、步步退讓才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式。
“但他沒有想到,在那些爭搶稀粥的犯人里,竟然冒出了李后山的面孔。他的眼睛嚇了一跳,他盯著李后山有點不敢相信。李后山的眼睛也很快地發(fā)現(xiàn)了蘇通,他把一個說不清楚內容的傻笑丟給了蘇通,之后便用心地吃著他的稀粥,再也沒有別的反應。”[2]有了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經(jīng)驗,蘇通堅定地走現(xiàn)實主義的道路,想要給讀者展示各種各樣的人生困境,而不是為了吸引讀者而虛構情節(jié),對出版社的要求進行妥協(xié)。但是,其他擁有亮色的同類型小說卻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創(chuàng)作者也成為當代著名的青年作家。
“最最叫他傷心而難受的,是陳源斌的那張彩色照片上的當代著名青年作家?guī)讉€小字。蘇通望著那么幾個活蹦亂跳的小字時常在想:這世界上有些東西有時離人很近,有時卻又離人很遠?!盵2]拜讀過這本小說的人對其評價都極高,然而這是一部結局在編輯看來過于陰暗需要加進亮色才能發(fā)表的小說,而所見的殘忍現(xiàn)實讓蘇通篤信自己所堅持的寫作理念和表達意義。他拒絕為作品加入虛假的亮色,小說自然就得不到出版社的發(fā)表許可,只能一年復一年地躺在封閉的鐵盒中,同時蘇通成為大作家的心氣也被塵封了。蘇通的這部小說相當于蘇通的生命,這是他用心血寫成的小說,這么多年來與蘇通其實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所以當小說被路意燒成灰燼沖進下水道之后,也意味著蘇通的生命之火也同樣被澆滅。
蘇通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賺錢手段相當狡猾,但他愿意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堅持自己最真摯、最原初的理念,難能可貴。他一直以為自己堅持的是對的,是值得的,是總有一天會被社會大眾所認可、高度贊揚的。但現(xiàn)實卻一次次給他巨大的打擊,最后讓他對自己所堅持的信念產(chǎn)生懷疑,陷入濃郁沉重到無法化解的后悔與自責中,最后也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先是陳源斌的《萬家訴訟》獲得巨大成功,而后在他失去工作,失去家庭,失去自己視為生命的小說之際,電影《被告山杠爺》的巨大成功,這些摧毀了他固守多年的信念,精神世界也隨之垮塌。
“節(jié)目剛一播完,蘇通就叭一聲用床頭的開關憤怒地把電視關了,然后沉重地倒身在床頭的被窩上,并迅速抓起一個枕頭緊緊地抱著,像是心中的某一個地方被山杠爺撞開了,而那被撞開的地方正是他堅守得異常牢固的領地?!盵2]
故事在一層層的發(fā)展中逐漸深入,苦難的力量一次次增加,蘇通最終在這洪荒一般的痛苦中選擇結束生命。在蘇通選擇結束生命的前夕,他仍將自己與蘇童的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淵源講述給同床的妓女,以為如以往那樣又能看到別人臉上羨慕的神情。但這一次,蘇通未能在妓女的臉上看到任何羨慕的情緒:
“然而,那妓女卻一點都不知道什么是蘇童。
她問蘇童是誰?
蘇通說蘇童你都不知道?蘇通為此感到有點莫名其妙的難受?!盵2]
一直以來蘇通以蘇童同學的身份為噱頭,獲得了不少人的關注,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但妓女卻不懂這些,這讓蘇通意識到自己除卻蘇童同學的身份之外竟無任何能證明自身文學價值的東西。這個可怕的認識是繼小說被燒毀之后又一個碾碎他生活希望的巨石。所有支撐蘇通繼續(xù)活下去的或大或小的力量都一一消逝,堅持的信念轟然倒塌,致命的打擊接二連三,蘇童最終只能走向早已命定好的宿命終點。
“誰能想到他蘇通竟是一個說死就死的人呢?那個妓女的尖叫聲突然響起的時候我還沒有睡下,否則,我一定會以為那是我的噩夢。”[2]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連接成了蘇通死亡的完整過程,那妓女的尖叫聲與蘇通的死亡使小說前后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結構,所有言內之意與言外之意盡在其中。
鬼子曾表示:“我選擇的方法是,故事一開始人物就掉到了井里,這口井是生命中永遠被關注的‘井,好像跟‘現(xiàn)實直接有關,而且好像是從‘現(xiàn)實里直接打撈上來的一塊鮮肉,但這塊鮮肉永遠在流血,不會因為時間改變而發(fā)臭”[3]。他將苦難的外衣一層層剝開,由淺表深入內里,由平靜走向破碎,將故事中人物是如何一步步邁向宿命深淵刻寫于字里行間,剝開生命荒蕪的底色。
參考文獻:
[1]洪志綱:《宿命的體恤——鬼子小說論》,《南方文壇》1994年4月.
[2]鬼子:《艱難的行走》,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245頁.
[3]胡群慧:《鬼子訪談》,《小說評論》,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