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黎
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夏商西周三代的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這三代在我國歷史上又被稱為“青銅時代”。之所以被這么稱呼,是因為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反映出了當時高度發(fā)達的文明。那么青銅器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又具有怎樣高超的工藝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課程。
過渡:在本節(jié)課上課之前,老師請各位同學上網搜集了一些有關青銅器的資料,現在請同學們來上臺介紹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介紹相關青銅器。
教師點評:感謝同學們課前的認真準備,老師在同學們的介紹下也是大開眼界。在大家介紹相關青銅器的時候,我將大家介紹的青銅器進行了分類。請同學們根據我的分類指出青銅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青銅器主要有盥水器、酒器、樂器、兵器、銅鏡、農具等等。主要用途有飲食、祭祀、軍事。
教師:接下來,我想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件“逆天”的青銅器,這是一件我們至今都無法復制的文物——曾侯乙建鼓府座。它的底座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小龍糾結纏繞構成,無數條首尾糾纏的小龍互相糾結纏繞盤在一起,給人既紛繁繚亂、變幻莫測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底座整體鏤空并鑲嵌綠松石。據說目前還沒有人能數清這上面到底有多少條龍。曾侯乙墓中的這一件曾侯乙鼓府座的鑄造工藝,可以說是是那個時代青銅筑造藝術的巔峰之作。即便是今時今日,它的鑄造工藝依然無法復原,無法復制。
思考:從1939年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的商朝后母戊鼎到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甘肅、青海、山西、山東、安徽、陜西等地都曾出土過青銅器。從他們在在中華大地上的分布,結合剛剛的介紹以及教科書P23內容,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夏商西周三代時期的青銅器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
教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那么,請問同學們什么是青銅器?
學生:青銅器是由銅、錫、鉛按照一定比例合成,顏色為青綠,故稱“青銅”。
教師:我們的教科書上為我們著重介紹了2件青銅器。一件事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另一件是四羊方尊。在夏商周時代,金屬冶煉并不發(fā)達,青銅很是貴重。為什么要拿這么多的青銅筑造這么大的鼎呢?“鼎”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與鼎有關的成語典故呢?
學生:小組討論。參考答案:權力的象征。問鼎中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
教師: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我們來看幾組數字(將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幾個數據展示給學生,并結合講臺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體會數字背后的規(guī)模。)這種規(guī)模宏大的青銅器,是如何建造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商周時代的青銅筑造已經開始采用“泥范鑄造法”。結合圖片簡單介紹什么是泥范鑄造法。(用高溫將銅錫鉛按一定比例熔化,再將熔化的金屬液體倒進由泥土塑造的模型中,冷卻后再將模型進行修整。)剛剛我們提到的曾侯乙建鼓府座,它的制作技術更加高超。它是采用分段鑄造法,很難想象在那個時代工匠是如何運用焊接技術將各個部件拼接在一起達到如此精美的效果。
學生思考:在夏商周時代,如此規(guī)模巨大、如此精美絕倫的青銅器能夠出現,它的意義十分重大?你能例舉出來嗎?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展現出當時國力強盛,文明發(fā)達;體現出工匠的聰明才智和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等等。
過渡:能反映當時高度發(fā)達的文明除了青銅器,還有一個代表,那就是甲骨文。人民日報在微博中曾經轉載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懸賞公告,如能破解未釋讀的甲骨文,經專家鑒定通過,單字可獎勵十萬!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書本,談談什么是甲骨文?它是怎么被發(fā)現了的?為什么甲骨上的文字能一字萬金?甲骨文的發(fā)現又有什么重大的歷史意義呢?
學生:小組討論,由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于殷墟。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內容涉及廣泛,有當時的天文、氣象、農業(yè)、狩獵、祭祀等等。我國最早有文字可靠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今天的漢字就是從它發(fā)展而來。
教師展示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字圖片,問:同學們,你能寫出下列甲骨文字的現代漢字嗎?你認為,這些甲骨文字有何特點?
學生活動:略
教師:這就是一種特殊的造字方法——象形。除了這種造字方法以外,甲骨文還使用哪些造字方法?
學生根據書本總結: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結合書P25內容講解)。
教師:甲骨文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而我們現在用的是簡體漢字。漢字是如何演變的呢?今年是鼠年,我們就以“鼠”字為例,演示漢字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同學們也可以臨摹一下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的各種字體。
教師展示,學生自主活動。
課后思考:今天我們學習了青銅器和甲骨文。他們都是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的瑰寶,它證明了中華文明的淵源流轉。我們可以以此探究中國早期文明的源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么我們在今時今日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這些古代文
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