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紅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中庸》中“誠”字,以及其思想含義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紹“誠”字的字形演變與釋義,探究“誠”作為一個中國漢字的淵源、發(fā)展,及意義;第二部分概述《中庸》之“誠”的思想含義,說明“誠”作為一個中國哲學概念,對中國哲學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中庸》;誠;思想
一、「誠」字的字形演變與釋義
1、「誠」字的字形演變
此字始見于戰(zhàn)國文字。戰(zhàn)國文字從言、成聲。篆文、隸書、楷書同?!刚\」的本義為真實無妄,多半由言語表達,因此「誠」字從「言」表義;從「成」聲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成」的本義為「成就」、「完成」,真實無妄必須是完成、真實的東西,不能是未完、虛假的,因此「誠」字從「成」聲可以看成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于形聲兼會意。
甲骨文和金文「成」字由大斧子的象形和一小豎構成。意思是大斧子向下砍。它指殺牲取血盟誓,由此產生辦好了、可以、達到一定程度、定形、成果、成為、其中之一等意。引申表示達到一定數量、十分之一等。篆文「成」字由「戊」和「丁」構成?!肝臁棺质菍捜懈拥南笮巍ⅰ付 棺质轻斪拥南笮?,引申表示雙方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了,整個字的意思是為雙方的結盟用斧子砍牲口,由此產生歃血誓盟的含義。漢字隸定時經簡化形成現在的寫法?!刚\」字是由它再構成的會意字。由「言」和「成」構成?!赋伞棺直硎眷ρ拿??!刚\」字整個字的意思還是盟誓時的語言,由此產生真心、實在的意思。
2、「誠」字的釋義
《漢語大字典》中「誠」字的解釋:
①真心誠意?!墩f文·言部》:“誠,信也。從言,成聲?!薄兑住で罚骸靶揶o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笨追f達疏:“誠,謂誠實也。”《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士感其誠,皆一當百?!鼻辶謩t徐《會奏銷化煙土一律完竣折》:“該夷人等傾耳敬聽,俯首輪誠,察其情形,頗知傾心向化?!雹谡鎸崱!对鲰崱で屙崱罚骸罢\,無偽也,真也,實也。”《管子·乘馬》:“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薄俄n非子·顯學》:“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之誠乎?③副詞。相當于“真正”、“確實”。《廣韻·淸韻》:“誠,審也?!睏顦溥_《詞詮》卷五:“誠,表態(tài)副詞?!稄V韻》云:‘誠,審也,信也。按:與今語‘真同?!薄妒酚洝ご荷昃袀鳌罚骸跋鄧\善楚太子乎?”《禮記·經解》:“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编嵭ⅲ骸罢\,猶審也?!雹苓B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準南子·汜論》:“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雹莨Ь?。《廣雅?釋詁一》:“誠,敬也。”
二、《中庸》之“誠”
“誠”作為《中庸》標志性和象征性的概念,在于《中庸》對誠這個字賦予了新的內涵。誠之于《中庸》,就如“仁”之于孔子。從前面「誠」字含義的發(fā)展得出,「誠」字的出現次數經歷了由少到多的過程,「誠」字的意義也由副詞到具有實際的意義,并且逐漸豐富,和信、厚、實等表示德性的概念聯結。這種發(fā)展趨勢,到了《中庸》便徹底定格。
《中庸》中有二十五個「誠」字:“夫顯之微,誠之不可揜如此夫!”(第十六章)“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也;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薄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保ǖ诙拢白哉\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唯天下志誠,為能盡其性?!保ǖ诙拢捌浯沃虑?,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保ǖ诙拢爸琳\之道,可以前知?!薄肮手琳\如神”(第二十四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保ǖ诙逭拢肮手菊\無息”(第二十六章)“唯天下志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保ǖ谌拢?/p>
由以上二十五處可知,它們沒有一個是不具實際意義的虛詞,基本都表示真誠的德性。誠作為闡述中庸之道內容的基礎,《中庸》還賦予其一個全新的內涵,即這些「誠」字的使用都與宇宙本體有關系,并且誠作為重要的哲學范疇,整個儒學的宗旨“仁”、實行“仁”而設定的具體條文“禮”、貫穿于“仁”與“禮”之間的方法——“中庸”,都是建立在“誠”的基礎之上?!吨杏埂分罢\”則是實行天下之達德、天下國家之九經的前提、是天道,而達到“誠”便是人道,以及“誠”無處不在、貫穿始終。
自《中庸》給“誠”賦予了橫空出世般的新的內涵之后,“誠”便作為儒家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如大廈之基礎,支撐著“仁”與“禮”,貫穿于道德品質之中。而對“誠”的思想擴充、發(fā)展至明朗清透的,莫過于宋明道學的先驅——周敦頤。通過對《中庸》、《易傳》的繼承、發(fā)展,周子構建了一個以誠為中心的理學形上思想體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以“誠”為本宇宙本體論。二、貫通天道人道,心誠、思誠。三、實踐“誠”的方法論?!罢\”包括天道的本體和人性兩重意義。”周敦頤認為“誠”作為本體、本源,參與萬事萬物的全部過程。在自然界中,有事物的生長變化及其規(guī)律,它們都是真實的。再進一步推而至于社會中的一切道德規(guī)則和一切道德行為,如果沒有“誠”為其根本,不是出于誠而是出于虛偽,那都是不道德的。進而人也是宇宙間的一物,本來也是應該有誠這種品質??墒侨擞忠驗椤靶鞍等保此叫碾s念和私欲,而往往有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這就是私心雜念。那么如果能夠克服私心雜念,那就是“誠”,這就是“思誠”。他把“無思”作為最后和最高的歸宿,把“思”看作是達到“無思”的過程和手段,就是內省反觀的功夫,而其所省察的內容,就是“去欲”。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縮印本 ?第2版
[2]《論語新解》(新校本) ?錢穆 ?九州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一版
[3]《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 撰 ? 中華書局 1996年5月第一版
[4]《論語 大學 中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陳曉芬 徐儒宗 譯注 中華書局 2015年2月第2版
[5]《中庸原論——儒家情感形上學之創(chuàng)發(fā)與潛變》 ?楊少涵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一版
[6]《通書》 ——《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
[7]《中國哲學史新編》(全六冊) 馮友蘭 ?人民出版社 1983年第一版
[8]張洪波《<中庸>之誠范疇考辯》[J]. 武漢大學學報,2007,(4):615-619.
[9]程宜山《<中庸>“誠”說三題》[J]. 孔子研究,1989,67-71.
[10]張亞寧《<中庸>“誠”的思想》[J]. 孔子研究,2009,81-83.
[11]孟耕合《北宋<中庸>之“誠”的思想研究》 D.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09.
[12]唐運剛《周敦頤誠學思想研究》 D.湘潭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