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
晨光麥浪 王金宏 攝選自第三屆中國好風光全國攝影大展祁連站
冰清玉潔 向金次 攝選自2017楊家界杯“生態(tài)武陵源”全國攝影大展
三峽晨韻 鄭坤 攝選自2015第二屆“中國園林”攝影大展
巍峨 趙安爐 攝選自2018“千燈杯”中國好風光全國攝影大展
黃金水道 章一明 攝選自2018“千燈杯”中國好風光全國攝影大展
雪域 蔣大春 攝選自2018長白山·鴨綠江上游山水畫廊全國攝影大展
醉美霍童溪 俞明壽 攝選自2018“三都澳”杯魅力蕉城全國攝影大展
佛坪羚牛群 李仁義 攝選自2016“古道明珠 靜美佛坪”全國攝影大展
仙女下凡 李云 攝選自2016“古道明珠 靜美佛坪”全國攝影大展
歡跳的狍崽 張鐵茍 攝選自2019“中國冷極·根河”全國攝影大展
野性本色 圖登華旦 攝選自2017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大展
金色家園 陳永南 攝選自2019“朱子故里 五夫古鎮(zhèn)”全國攝影大展
秀甲天下 宋振禮 攝選自2018第二屆“攝影小鎮(zhèn)——陵陽”全國攝影大展
綠色三河 吳前康 攝選自2018“攝影小鎮(zhèn)—三河古鎮(zhèn)”暨“探秘古鎮(zhèn) 圓夢肥西”全國攝影大展
家中老媽媽 周劃 攝選自2019“攝影小鎮(zhèn)—禪韻寶峰”全國攝影大展
三峽橙香 鄭坤 攝選自2017年中國首屆扶貧公益攝影大展
秋收時節(jié) 胡曉平 攝選自2019高帆杯“行走中國”全國攝影大展
一馬當先 郭高翔 攝選自2015首屆美麗龍海全國攝影大展
古橋 高月敏 攝選自2015“辰星”杯徽風古韻·上莊全國攝影大展
碑坑廊橋 余新星 攝選自2018“難忘下黨”第十屆寧德好風光全國攝影大展
神龍之水天上來 黃薄雙 攝選自2018第二屆“攝影小鎮(zhèn)——陵陽”全國攝影大展
大美長城 趙保健 攝選自2015第二屆“中國園林”攝影大展
風車流云 陳萍 攝選自2015第二屆“福能杯·能源與生活”全國攝影大展
茶路通途 王五一 攝選自2019“藏茶之路”全國攝影大展
果子溝新絲路 袁玉龍 攝選自2015“一帶一路”國內地名文化攝影展
致富之路 李新平 攝選自2015“一帶一路”國內地名文化攝影展
要下雨嘍 湯武 攝選自2016“大好河山 美麗河北張家口”攝影大展
秋色 藍藝 攝選自2019“生態(tài)增城 旅游圣地”全國攝影大展
足下生輝 陳浩 攝選自2019“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全國攝影大展
草原之光 孫軍 攝選自2017首屆“大美青?!炀称钸B”全國攝影大展
穿梭在工地上的三輪運土車 茹遂初 攝
鷹廈鐵路景色 相知 攝
豐收的田野 牛畏予 攝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兩山”重要思想,系統(tǒng)剖析了經濟與生態(tài)在演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自從攝影術進入中國的那一天起,拍攝者就將鏡頭對準了這廣闊天地。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文化的巨大發(fā)展,攝影成為普及的大眾文化行為,“風光攝影”也成了人們最熟知的攝影類型。
《大眾攝影》一直關注廣大攝影人的“風光攝影”創(chuàng)作。黨的十九大以來,雜志主辦承辦的各種攝影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本期專題呈現(xiàn)來自全國各地基層攝影人的數(shù)十幅佳作,選自2015年至今本刊主辦的攝影活動獲獎作品,不論宏偉自然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場景,都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新時代對攝影創(chuàng)作者提出新要求,新的景觀正在形成,透過這些影像內外的信息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正在這些攝影人心中扎根。
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包含的以人為本、自然可續(xù)的理念,是新時代中國人對這片國土自然景觀的要求,是自然觀念的回歸。攝影作品的風格流變,反映人們自然觀念的變化,也會影響現(xiàn)實中的自然景觀。伴隨建國以來的工業(yè)化進程,自然風景、傳統(tǒng)文人色彩的詩意風景變?yōu)槿斯わL景,影像記錄了這一變化的過程,也展現(xiàn)出變化的結果。
從新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初期,工業(yè)化、集體主義的階段,到改革開放之后,直到新時代,不同的時代精神注入,攝影作品的內容和拍攝者的表現(xiàn)手段,也經歷了觀念變遷帶來的種種變化。
西藏 王文瀾 攝
騰飛的深圳 鄭麗萍 攝
大地 李偉 攝
山水詩行 葉文龍 攝
建國初期,隨著與國家“五年計劃”同步的工業(yè)化進程,人們喊出“人定勝天”這樣的口號,一段時期內,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是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從城市到鄉(xiāng)鎮(zhèn),全面的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被大力改造,路橋搭建,水壩修筑,工廠落成,我們熟悉的典型人物、典型動作、典型角度,占據視覺中心,背景為田野或工地,隨著其中人物數(shù)量的增加,更多集體勞作改天換地的場面層出不窮,在一些雄壯或秀美的風景中,人們已不再是仙人、高士、漁翁和牧童,而是一個充滿激情的集體,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
改革開放初期,風景具有朝氣,中華民族的“四化”愿景激勵著人們對自然風景的新一輪觀看與拍攝。對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想象,使城市成為新的浪漫化景觀,一些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攝影手段也開始被大量使用,內容和語言都是在追求生產力,如同一種“補課”。90年代,對日常生活的觀照多了起來,紀實攝影的潮流中,自然景觀成為人們生活的背景,攝影拍攝對象也許是普通人,但“平民敘事”需要高超的能力,并仍然要通過視覺這一窄門進行傳達?!帮L光攝影”在80年代技法實驗的基礎上逐步精致化,種種“流派”出現(xiàn),對風景地的“發(fā)現(xiàn)”和景觀化轉換,成為“攝影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并一直影響著今天攝影組織活動的運作。
另一方面,80年代已露端倪,90年代逐漸具有影響的當代影像,受到觀念藝術裹挾,其中的批判性和試驗性,在風景這一主題中融合演變。隨著當代藝術成為制造城市景觀的一種“顯學”,拍攝者們也在思考,如何讓“風光攝影”重新成為大眾的關注對象,這已不僅是這一類型所面對的問題了。拍攝對象的本地化,決定了作品必會經歷融合的過程,同時,即使是最自信的制圖者,也很難無視視覺藝術的這一潮流,唯有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探索自己的融合方式。
作為一種制圖術,中國人拍攝風景照片,在形式和功能上與我們自己視覺傳統(tǒng)的承接幾乎是天然的,“名家”、“素人”、以及更重要的觀看者,一起完成了這些類型。現(xiàn)在可以想象,面前的一張風景照片,尺幅多大?距離遠近?仰觀或俯視?山水或原野?宏偉還是平凡?濃重或是清淡?清晰或是朦朧?原始的自然,還是有墻壁樓宇?人在哪里?浮出背景的正面形象,還是角落中騎驢行走的身影?那些連綿山巒,河流樹木,筆墨堆疊,空曠境界……風景作為人物活動的舞臺,作為直接的表現(xiàn)對象,將會與我們的視覺傳統(tǒng)發(fā)生怎樣的關系?攝影者仍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