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直屬機關(guān)第一小學 柴 華
教學內(nèi)容:新世紀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45-46頁。
教材分析:
1.《什么是周長》是小學數(shù)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一節(jié)課,本單元的知識要點有:通過動手操作,帶領(lǐng)學生初步感受周長的意義,能夠測量簡單物體面的周長,為后續(xù)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做好知識鋪墊。
2.本課教材有以下編寫特點:教材對教師教授知識具有指導作用,通過教材,教師能夠輕松找到知識的側(cè)重點,本課通過帶領(lǐng)學生描樹葉、課本封面的邊線等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初步直觀感知什么是一周,再通過后續(xù)設計的各類操作活動理解周長的意義;最后聯(lián)系實際生活,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學情分析:
學生接觸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各類平面圖形,對這些平面圖形有一定的認識,對它們的特點也比較清晰。學習了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經(jīng)歷了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的長度基礎。生活中會用“邊線、一圈”等詞進行表達和交流。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在“描、看、摸、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思考,合作、操作的能力;
3.結(jié)合具體情境,通過生活具體實例,感受與本課知識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初步認識周長。
教學難點:測量物體的周長。
教學準備:白板、圖片素材;線繩、軟尺、直尺。
教學過程:
描一描、說一說,初步感知周長。
1.(出示各種樹葉。)老師收集了許多樹葉,漂亮嗎?
請同學們拿出彩筆一筆描出你紙上樹葉的邊線。(學生獨立描出樹葉的一周,教師巡視。)
2,誰想表達你的想法,用你喜歡方法邊說邊操作,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說清楚描的路線?(在這里教師提醒學生要回到了起點。)
教學預設:
我從樹葉的頂部開始描,最后又回到樹葉的頂部。
我從樹葉的底部開始描,最后又回到樹葉的底部。
描了樹葉的邊線,又描了樹葉的葉脈。
(應對方法:同學們,這位同學的邊線描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看法。)
1.看一看、認一認,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
師:剛剛老師看到大家的操作,發(fā)現(xiàn)大家把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現(xiàn)在老師告訴你,樹葉一周的長度,就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師:大家仔細觀察樹葉、數(shù)學書封面的一周。
(學生描、匯報。說一說什么是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
(1)把課本封面圖拿開后,留下長方形的痕跡。
(2)樹葉一周的長度叫做樹葉的周長,數(shù)學書的封面一周的長度叫做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那么圖形的周長應該如何描述呢?
教學預設: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3)畫出幾個平面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周長。
2.摸一摸、找一找,初步建立周長與生活聯(lián)系。
師:剛剛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
(1)請同學們桌面上的紙,摸一摸這張紙的邊線,這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張紙的周長。從身邊找一找物體表面,摸一摸它的邊線,并跟同桌說一說哪里是它的周長。
(2)誰愿意把找到的說給大家聽?
教學預設:
課桌面一周的長度就是課桌面的周長。
文具盒上面一周的長度就是文具盒上面的周長。
黑板面一周的長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長。
3.量一量、算一算,再次感悟周長概念。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認識了什么是周長。要想知道他們的長度我們怎么辦?(量一量。)
師:下面請小組長組織小組同學利用手中的線繩、軟尺等工具,共同合作量一量葉子和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
(小組匯報。)
教學預設:
通過線繩圍繞的方式測量葉子的周長。(讓學生質(zhì)疑方法是否可以。)
通過軟尺測量葉子的周長。
通過軟尺或直尺測量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
師:同學們會量物體、圖形的周長了,現(xiàn)在老師想與大家玩一個考眼力的游戲,請大家猜測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
(1)要想知道具體長度,就要量一量,誰來試一試。
(2)你們想不想知道你們的腰圍是多少?(同桌互量。)
(匯報。)
1.用彩筆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周長,誰愿意與同學分享一下你的收獲?
反思:
正所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動手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一節(jié)課而言,學生的興趣、專注力非常重要。教學中,我結(jié)合低年級學生愛玩心理,將玩的元素與數(shù)學課堂相結(jié)合,使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萌發(fā)思考動力。
1.根據(jù)課型,設計、搭建“玩”的框架。
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是幾何范疇,屬于概念教學課。本節(jié)課源于課型特點,我在設計教案時,產(chǎn)生了讓學生“玩”一節(jié)課的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將概念認知過程融入到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會,最終達到融合體會。
在這個想法的驅(qū)使下,我設計了“描”“看”“摸”“量”四個活動,通過每一個活動、每一個問題、每一次對話,每一個動作滲透本節(jié)課知識。讓學生在玩中探索知識,這樣掌握知識也更加扎實。
2.學玩結(jié)合,初步感知概念。
在課的開始,學生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周長的定義,學生找簡單物體的周長,“描”樹葉、書本的周長,學生找到以后,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大家交流,這時候想法會出現(xiàn)了分歧,主要集中在:描的方向、線條貼合、線條粗細等方面。爭論是思想火花的外在體現(xiàn),這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了解周長原理,理解它只與長短有關(guān),與方向、粗細等方面無關(guān),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進一步。
有了前面的初步認識,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通過“看”樹葉、數(shù)學書的邊線,感受周長,結(jié)合“摸”這個環(huán)節(jié),了解從起點開始,最終都要回到起點,感知“封閉”,這個知識點非常重要,未來研究平面圖形周長的時候,有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封閉。讓學生體會什么是“一周”的時候,學生在用手指描時,反復對比失敗與成功例子,讓學生明白只有“沿著邊線”才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做、思、說活動,得到“物體一周的長度就是物體的周長”這一概念。整個過程,以知識為中心,以活動為框架,讓學生在“玩”中形成了周長概念。最后,再通過量一量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周長是一個長度,是可測量的。至此,學生對于周長的定義有了清楚的認識。
整節(jié)課講授下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無論在自己描還是匯報描的過程中,占用了很多時間,如果我能及時點撥,相信會減少一些重復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一些課堂時間;另外,在動手測量實物周長的時候,如果我能把要求提得更明確一些,比如:組長帶領(lǐng)同學先仔細觀察,挑選適合的工具再合作測量。也許學生完成的會迅速、更準確一些。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深挖教材,反復體會課本設計思想,讓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弊鳛閺慕陶撸耶敱兄皩嵺`出真知”的思想,將理論講授與實踐相結(jié)合,使學生學習知識,內(nèi)化于心。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上的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研究者,正所謂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