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唯
什么是間隔年?
它最早源于西方,是指青年在升學、畢業(yè)后或工作之前,進行一次長期旅行,讓學生體驗與自己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一般來說,間隔年期間,學生大多會離開自己的國家旅行,也有人會做一些與興趣愛好掛鉤的工作或是去一些非政府組織當志愿者。
近幾年,網絡環(huán)境制造一波又一波的熱詞,“間隔年”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舶來詞往往給人們帶來新鮮感,像是海浪拍打在沙灘上,很快就退潮了。我從未想過自己能有一年的時間去游學、當義工,或者只是休息;但陰差陽錯的是,我早早就抓住了自己的“半隔年”。
高中畢業(yè)后,小姨讓我跟她去泰國普吉島,她是去工作一年,而我打算純粹去玩;但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待就是半年。開始那幾天,我租了個電瓶車到處騎,逛累了就騎到海邊休息一下,邊吃冰棍邊看大海,很是愜意。大部分時間,我都會在海邊坐到夕陽西下才回去,而在回去的路上,我則會想:這種夕陽美我該如何去描述,真是越美的地方越難寫……后來,我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一段話,正好對應了我當時的心境,它說:“美怎么寫呢?只能顧左右言他,東拉一則故事,西扯一段歷史,看起來更豐滿了,其實是為了掩飾自己筆力不夠。”
島上大部分的房屋都不高,到處都是游客,尤其是中國游客居多。毫不夸張地說,在那半年里我很少說過英語,全是普通話交流,暢通無阻,有時候甚至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在國外。騎車閑逛的日子大概持續(xù)了一周,小姨就問我:“你知道間隔年是什么嗎?”等我回答完后,她問我想要這種生活嗎,我說當然想呀,然后她接著說:“那你知道為什么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不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間隔年嗎?”還沒等我回答,她就補充道:“是因為很多小孩拿著父母的錢去間隔年,回來后還耽誤了學業(yè)和工作?!蔽覍λ会樢娧幕卮鹪谛睦锉硎玖梭@訝,也明白自己的確應該做點什么了。
在那一周的騎行中,我看見不少參加旅行團的游客在抱怨,比如時間太趕,走馬觀花,沒好好接觸島上的人文風情之類的。因此,我找了一份私人導游的工作,為了讓小姨更放心,我接的客戶都是女孩,而且90%都是中國人,只有一次是要接待兩位英國游客。所幸,我所遇到的游客都不難相處,她們跟我分享了很多旅行途中遇到的事,一度讓我覺得,原來有時旅途中的人可能比風景更“好看”。
其中,一位來自浙江的女孩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她是浙江杭州人,雖然剛剛大學畢業(yè),但工作經驗豐富,讀書期間就兼職做了剪輯師,賺夠了間隔年的費用。她說她很不贊同“人生至少應該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的說法,覺得這是一種“綁架”。在她看來,旅行也需要一份承擔的勇氣,當旅行結束回到原有的生活時,你必須承擔旅行期間留下的漏洞,比如時間、金錢等等;所以不要把旅行當做是一種救贖,更別期待改變現(xiàn)實什么的,經歷之后,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會少,可能只有心態(tài)的變化罷了。
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回想起很多跟她的對話,她和其他游客的經歷、觀點促進了我對很多事物的思考,尤其是在尊重別人這方面。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旅行的目的可能截然不同,就像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重金、拿生命當賭注去看一眼火山口;但是,你不能理解的,不一定就是錯的……
對此,我很感激小姨,她為我爭取到了這6個月的時間,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還多了一份獨特的人生經歷。我想,間隔年的意義莫過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