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當時水來得特別快,凌晨三點水只是過膝,四點就到脖子這了?!碑斀魇∥逃の⑹〗逃龔d抗洪救災青年突擊隊來到都昌縣蘇山鄉(xiāng)如崗灣村,為受災村民送上慰問品時,袁金春指著家里墻壁上被水淹后的痕跡說。
2018年脫貧的袁金春,年過半百,兩個女兒都在讀小學,他回憶起洪水來襲時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整個一樓全被淹了,我趕忙把兩個孩子轉移到樓上。菜油、化肥、電動車這些東西來不及搬走,都讓水給浸泡了……”
今年7月份以來,江西北部連遭強降雨。鄱陽湖區(qū)域遭遇歷史性特大洪災,人口2萬多的蘇山鄉(xiāng)就有18193人受災。
7月11日,長江干流的河水頂托,導致鄱陽湖水位迅速上漲。鄱陽湖區(qū)域超警戒水位新高,泡泉、穿孔、跌窩、漫決……截至7月14日,江西境內,長江干流、鄱陽湖區(qū)域超警堤防長度達2531公里,險情不斷,處處是“戰(zhàn)場”。
一批批“戰(zhàn)士”相繼涌現,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臨時組建的抗洪救災青年突擊隊,這些平時坐辦公室的“書生”們聞“汛”而動,迅速奔赴抗洪一線。
[到一線需要“搶”]
“省直機關工委、團省委決定派遣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抗洪救災青年突擊隊10名黨員干部,20日到都昌縣一線防汛,組織上準備選派你擔任突擊隊長,你有困難嗎?”7月18日,周末,一個緊急電話打給省紀委省監(jiān)委駐省教育廳紀檢監(jiān)察組的萬謙。
“我接受,沒有困難!什么時候出發(fā)?”萬謙隨即把“出征”消息發(fā)到由委廳前期預先報名的53名青年黨員干部組成的群里。
“我有抗洪經驗,我報名。”“我是老黨員,有鄉(xiāng)鎮(zhèn)工作經驗,我可以?!薄拔疑眢w壯,力氣大,我上?!比豪镗x躍報名,一個小時不到,就有二十多人報名。
拿到最終的出征名單,萬謙卻猶豫起來:張翔有兩個孩子要管;肖禮偆的母親摔傷住院;劉凱女兒剛出生,妻子尚在月子中;姜志景是剛到委廳跟崗鍛煉的;趙訊和羅強還只是入黨積極分子……在請示是否要調整后,得到的回復是充分尊重青年黨員干部到一線戰(zhàn)斗的意愿,其他報名的同志作為預備隊,一定要確保安全。
隊員都有各自的情況,也有各自參戰(zhàn)的理由。
“疫情期間,許多白衣天使主動請戰(zhàn),前往武漢一線增援,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始終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我希望能有一天,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主動站出來?!笨购榫葹那嗄晖粨絷犚怀闪?,張翔第一時間報了名。2010年,他在吉水縣烏江鎮(zhèn)擔任副鎮(zhèn)長時,曾參與過當年鄉(xiāng)鎮(zhèn)的抗洪搶險,作為一個抗洪老兵,他想在抗洪的大堤上,充分發(fā)揮已有的抗洪經驗,用奮斗增添青春底色。
“個子不高”“力氣不大”的姜志景是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出征前一周,他對去醫(yī)院實習的學生說:“無論在什么時候,人總要對自己負責,對那時的人、那時的事、那個當下負責,留下美好,不負韶華,用這份美好證明你來過,做個有血有肉有情懷的人?!?/p>
但他明白僅僅是“授”肯定不夠,近乎是“搶”到去一線抗洪的機會,姜志景認為他有義務也有責任去踐行黨員職責,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授方式。
在10名突擊隊隊員里,白凈瘦弱的劉凱顯得特別顯眼。1992年出生的他,剛做了父親,就報名上一線?!吧谒?、長于斯,江西就是我們的家。我在新聞里看到,人民子弟兵們奮戰(zhàn)在抗洪一線,為護衛(wèi)我們的家園加固堤壩、封堵管涌、處置隱患,我深受感動。在獲知委廳成立抗洪救災青年突擊隊時,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p>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購買物資、聯(lián)系車輛、崗前培訓……來不及喘息,7月20日,突擊隊便到都昌縣蘇山鄉(xiāng)政府報到了。
[圩堤上的青春]
7月22日,大暑,悶熱,中午12點,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xiāng)謝湖圩堤,一邊是超警戒水位兩米多的鄱陽湖,一邊是被浸泡了近半個月的莊稼。圩堤上無遮擋,人稍微站立一會兒就汗流浹背。隊長萬謙和隊員羅勇、張翔、李曉暉,儼然習慣了這種酷熱,時不時用毛巾擦擦汗,相互加油鼓勁地干個不停。
加固堤壩不能盲目使勁,他們在專家指導下,配合當地干部群眾,扛木頭、打木樁、裝沙袋,處置堤壩隱患。經過長時間奮戰(zhàn),堤壩上的隱患才得以消除。
謝湖圩堤,內外湖的水位差達一米多,屬于比較危險的圩堤。為此,萬謙和隊員們經常是一上圩堤就是一整天,來回扛木料、打木樁、裝沙袋,不到三天,突擊隊隊員羅勇就被曬得胳膊、脖子通紅,但他笑稱“這才是曬出了男人本色,曬出了男人擔當”。
地處鄱陽湖的核心區(qū)域,都昌縣是鄱陽湖水域岸線最長的縣,為減輕鄱陽湖及長江九江段防洪壓力,該縣所有單退圩堤主動開閘清堰分蓄洪水。毗鄰鄱陽湖、遠眺廬山的蘇山鄉(xiāng)成了該縣受災最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
“舍小家,為大家”這句話,對于蘇山鄉(xiāng)人來說,多了幾分決然與悲壯。
蘇山鄉(xiāng)只有50多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但承擔著3條圩堤的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的繁重任務。
“干部不論男女,都上堤壩,每天24小時值班巡堤,吃住都在圩堤上,個個曬得皮膚黝黑。工作強度和時間長度,都是在機關難以想象的?!比f謙真切感受到鄉(xiāng)村干部和村民的不易,只想多做點,減輕他們的負擔。
“這些百姓太不容易了?!比f謙記得,一場暴雨后,出現了一些隱患需要消除。周邊三個村委會發(fā)動了數十名村民冒著暴雨加固圩堤,老人婦女們則上前幫忙做飯?zhí)?/p>
姜志景和陳世中被派往的工作地點是土目圩堤。當姜志景了解到,今年汛期以來,土目圩堤最高水位超過1998年最高水位近20厘米、近80%面積受災時,這名“90后”小伙的眼淚都快要出來了?!斑@可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此刻的姜志景,多想自己能一下子把水吸干,讓村民快速投入到晚稻的育秧和插秧之中;多想懂得更多的農業(yè)知識,幫助村民做好災后的再生產工作。
“你們的任務是和大家一起巡堤排險,并裝沙袋加固堤壩?!苯揪?、陳世中接到任務后,聲音響亮地回答:“保證完成任務!”
[日記里的成長]
一天夜里11點25分,隊員趙訊接到母親的微信電話。在電話里,母親重復著那些話:“注意安全,一定要穿好救生衣?!薄澳銖膩矶紱]有干過農活,這次辛苦了,媽媽每天都在為你加油!”
自趙訊記事開始,這是頭一回聽到母親說這么動情的話,他母親是吃過苦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話不多,但一直保持著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總有干不完的活……
這次參加突擊隊,他在日記里,記下很多頭一回:頭一回,母親在這個時間點還沒睡;頭一回,回母親的信息需要思考……
“辛苦而不心苦?!薄?0”后小伙子告訴記者,“相比辦公室工作而言,這邊頂著烈日,打樁扛沙袋,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核查災情、分發(fā)物資,這些事確實比較辛苦,但為當地出力、流汗,還是非常值得!”
早在前往蘇山鄉(xiāng)的車上,隊員們就一起想好了,一定要到圩堤抗洪一線,像解放軍戰(zhàn)士那樣扛沙包、固圩堤,才是真正的防汛救災。
但在抵達蘇山鄉(xiāng)后,他們卻被告知要分為3個組,承擔不同的工作。
“我不怕危險,讓我上謝湖圩堤!”
“我也想上謝湖圩堤!”
……
面對大家急切的愿望,蘇山鄉(xiāng)常務副鄉(xiāng)長黃建平笑了:“其實,各個崗位都急缺人手,都等著大家去幫忙?!秉S建平的話音剛落,10名突擊隊員幾乎異口同聲地回應“我們無條件地服從安排”。
聽到這一聲音,黃建平由衷地說:“我代表蘇山鄉(xiāng)的百姓們謝謝你們!”
由于年紀輕、缺乏經驗,劉凱、趙訊、羅強、肖禮偆4名隊員被分配到了后勤保障組。從各地捐贈到蘇山鄉(xiāng)的救災物資種類雜、數量多,場地狹小,怎么辦?
隊員們一合計,想出了好辦法:以村為單位,清空紙箱,物品入箱,貼好村名,一一對應,確保各村物資隨到隨取。他們安排一人負責確認物資種類和數量,一人負責點數,另外兩人負責投放到村委對應的紙箱。僅用了半天時間,就把蘇山鄉(xiāng)12個村委會的大米、食用油、消毒棉球、風油精、藿香正氣水等近20項、總計2200余件救災物品,全部完成分類、清點、裝箱。
“救災物品比較雜,本來需要兩天時間才能整理完,沒想到你們半天時間就搞定了。”望著分好類的救災物品,蘇山鄉(xiāng)民政所所長吳金城感慨地說:“從省教育廳來的突擊隊,真是給我們幫了大忙?!?/p>
白天,在謝湖圩堤上,隊員李曉暉已經與當地干部群眾忙成了一片。搬運沙袋、填牢堤壩、夯實木樁、查看險情……
夜里,回到住處,他才想起出征前未告知家人。在與家人通完電話后,他沒想到,家人都全力支持。他的愛人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平日里總會與他訴說著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辛苦。今年疫情與洪災發(fā)生后,他的愛人更是每天都撲在工作上,兩個孩子只能交給年邁的老母親去照顧。
在上堤的那些日子里,李曉暉近距離感受到了當地基層干部防汛救災的辛勞,也讓他更深深地懂得,共產黨員的黨性,越是在困難時刻越是要顯現。他在日記本里寫下這樣一句話:雖然我們的付出很有限,但我們奉獻的精神是無限的!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會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