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爺的雜貨鋪
我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但是體質較差。有一次學校舉辦田徑運動會,體育老師問我:“你怎么沒報項目?”我把心底的擔憂倒了出來:“我常常感冒,身體素質不好;我學習成績很好,一長一短,體育方面可能就不太出色;我也試過百米短跑,成績不好,我應該是天生不適合田徑項目?!?/p>
體育老師的話,刷新了我小時候的“常識”:“你錯了。人都會感冒,適時地感冒一次,恰恰證明你的免疫系統(tǒng)是敏感且正常運轉的,反倒有可能說明你的體質好;學習成績好,只能說明你在這方面做得不錯,運動是另一方面,誰也沒規(guī)定它是學習不好的孩子的專利;百米短跑是可以練的,任何人剛剛嘗試時成績可能都不理想。更何況,除了短跑還有長跑項目,你也許在耐力方面更加出色。所以,來試試吧。”
當我聽到這些“科學論斷”時,瞬間覺得心里有底了。我猛然發(fā)現:原來那些被我看得比山還重的束縛,僅僅是因為過去的我知道得太少。
我最終報名參加了長跑比賽,拿了第3名。
高二時,學校進行文理分科。從小到大,我的數學成績永遠沒有語文成績好,老師們不斷地提醒我:“你的數學急需提高??!你偏科啦!”我漸漸地也在心底承認了這個事實:我腦子不靈,只適合做一些讀讀寫寫的事情,數學不適合我。于是分科時,我選了文科班,且對數學怕得要死。
分科之后,教我們數學的是一位在當地名聲赫赫的老師,姓周。
一段時間后,他問我:“你的成績那么好,為什么不把數學也兼顧一下呢?”我說:“老師,我從小就不擅長數學?!?/p>
他的一番話又刷新了我讀高中時的“常識”:“你錯了。咱們現在學的內容,跟以前的知識并沒太大聯系,從前學得不好,不代表現在也學不好;另外,你剛剛的表達不準確,什么叫‘不擅長數學?數學分為代數、幾何以及好多個其他部分,涉及的有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充其量只能說,你不擅長其中的某一小部分。依我看,你的邏輯能力就很強,你甚至有可能擅長數學中的另一些部分。”
聽完這番話,我高興極了,感覺整個人都得到了解放:原來,“科學”表明我在數學領域不但不是廢物,而且非?!坝袘颉?。
那學期的期末考試,數學滿分150分,我考了142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當這些事匯集到一塊兒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是沒有那些幫我顛覆“常識”的人,要是沒有看到過那些“最新研究成果”,很多事情我可能永遠都不會做,很多領域我這輩子可能碰都不會碰。我們無論是對自己的判斷,還是對事物的認知,都習慣性地去別人那里找根據。而我們如此信賴的外界參考,其實是靠不住的。
人很多的恐懼與心理障礙,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間被別人在腦海里圍起來的籬笆。一方面,你經歷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可能發(fā)現很多自己以前覺得是問題的地方,其實都不是問題;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什么籬笆,在結論浮出水面之前,腳下的阻攔可能僅僅是一排嬌弱的花。
(雪茹摘自《故事家·高考季》 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