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濤
摘?要:推進專題式教學,實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這是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一種態(tài)勢。新版“概論”課實施專題式教學可以更好的聚焦問題意識,組織教材內(nèi)容。本文通過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內(nèi)容設計與模式選擇的探析,旨在更有效完成課程目標,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總結。
關鍵詞:專題式教學;“概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實施方案》明確規(guī)定,高校本科專業(yè)開設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中之一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后在教材中加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科學發(fā)展觀,確立沿用至今的教材名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并根據(jù)國情、黨情發(fā)展做了兩次修改。2017年黨的十九大后,依據(jù)新時代形成的當今中國為更好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和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又出現(xiàn)了2018年版“概論”。本文討論的對象就是新時代高等院校2018年版“概論”(以下簡稱新版“概論”),對其專題式教學進行必要的實踐路徑探析。
一、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概念與目的
組織專題式教學,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專題式教學?“專題實質是指針對某個特定對象特別收集制作而成的一種集中作品。專題教學轉化到高校思政課中,是指在充分理解課程內(nèi)涵、教材和教學要點的基礎上,根據(jù)基本理論提煉出重點和難點,以問題為核心、綜合教材內(nèi)容后整合成的主題式教學方式。”針對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需是“堅持以‘馬工程統(tǒng)編教材為藍本,在教師團隊主導下把教學內(nèi)容重組為相對獨立又彼此緊密聯(lián)系的專門問題,創(chuàng)設與之匹配的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激發(fā)教學主體潛能,進行專門問題教學、教改研究及科學研究的過程?!?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毙掳妗案耪摗闭n,在實施專題式教學時,必須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闡釋的這個根本問題進行教學設計,系統(tǒng)性地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專題組織,將知識點分開與串聯(lián)結合起來,實施教材內(nèi)容向教學內(nèi)容轉化,探索線上教學、線下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多種模式,“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fā)展、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二、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的內(nèi)容設計與組織
“概論”課一直堅持“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重點,結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理論總結”。新版“概論”課教材在落實課程定位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新歷史方位,共分十四章,如表1.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強調:“各地各高校要積極推進專題教學,凝煉教學內(nèi)容,強化問題意識,構建重點突出、貼近實際的教學體系。”為貫徹落實上述指示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的重點任務,在新版“概論”課中進行專題教學十分必要。為此,結合新版教材邏輯結構和章節(jié)內(nèi)容,堅持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將教材內(nèi)容分為二十四個專題,如表2.
三、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的模式選擇
新版“概論”課分為二十四個專題,專題之間既有各自側重點又相互銜接,形散而神不散,在深入講解專題重點過程中始終堅持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成邏輯以及最新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專題式教學的模式選擇上,存在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等多種模式。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發(fā)展態(tài)勢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現(xiàn)實境況,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的模式選擇上采取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力圖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材內(nèi)容向教學內(nèi)容的轉化。
在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時,有必要組織教學團隊進行專題錄制視頻,每個專題錄制二到三個視頻,對專題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深入講解。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提供可視化的知識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把錄制好的視頻放到網(wǎng)絡教育平臺,如學習通、釘釘?shù)龋寣W生可以提前了解將要學習內(nèi)容的重點,做到有備而學。另外,教師們在錄制視頻時,增強了鏡頭前講課的經(jīng)驗,為以后提供更多網(wǎng)絡授課精品打下了基礎。
線上教學可以采取直播、錄播、速課等多種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教材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對教師的教學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jù)調查結果,任課教師都事先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甚至有老師為了讓線上課不受影響和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專門自費置辦升級版電腦和攝像頭等設備,購置更適合出境的服飾,而通過學生反饋結果和評教情況,線上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線上教學很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的考核與互動。據(jù)了解,在線上課正式開始前,都會提前進行簽到打卡和課堂解釋后的簽退打卡,這既是線上課堂紀律以保證學生上課積極性和自覺性,也是對學生最終成績認定的重要一環(huán),注重教學過程評價,這也是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選擇混合式教學模式,不能忽視線下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有效進行線下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主戰(zhàn)場是教室課堂教學與互動以及課外實踐調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線下教育主要是布置專題討論主題與相關資料準備,然后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競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并加深對學習內(nèi)容的了解與掌握。同時,鼓勵學生通過某種合適方式進行實踐調查,比如對社區(qū)在疫情期間戴口罩情況的調查等,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學習、理性思考、自覺內(nèi)化。
專題式教學很適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不同專題側重點不同,需要相關專題大量資料,線上方式就避免了課堂時間有限的制約,可提前把相關資料發(fā)送到線上平臺,讓學生提前進行預習,了解即將開始的專題講課的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老師把本應該在傳統(tǒng)課堂講解專題背景資料的時間用來進行教學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注重線下調查實踐,進行教研相長。
四、總結
新版“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并不是把課程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專題分解,而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主線,打破按教材體系逐章逐節(jié)的傳統(tǒng)講授方式,實施教材內(nèi)容轉向教學內(nèi)容,打造一種形散而神不散、互相銜接的授課格局,同時配合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進而提升教學有效性,讓學生系統(tǒng)性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總結,期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覺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鳳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70
[2] 齊艷霞,曲洪波,趙冰梅,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理論研討與實踐路徑探析——“全國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155:。
[3] 張錦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整體性教學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01):42
[4] 戴劍飛,論高?!案耪摗闭n專題教學三個創(chuàng)新[J]教育與職業(yè),2014(08):120
[5]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教育部網(wǎng)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6]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3 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7] 李曉華,“概論”課分層實踐教學的探索[J]學理論,2016(11):214。
[8] 陳少武,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論壇,2011(10):58頁
[9] 教育部網(wǎng)站:《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http://www.moe.gov.cn /srcsi te/A13/moe_772/ 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