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 張銳
一、“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知識點的分析
本期研討的主題是如何有效教“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的知識點,這實質(zhì)是檢驗教師如何加工教材、是否真正“會”教的問題。教學不是簡單的練習和運動負荷的堆積,而是一種知識的傳播過程,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加工是體育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否則,體育教學就會變成練習課和鍛煉課,“真”的體育課就會消失,這是對體育教育本質(zhì)的一種歪曲和錯誤。[1]要上好一節(jié)體育課,首先體育教師要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把握。對球落點的判斷不僅僅出現(xiàn)在球拍擊球運動項目中,也出現(xiàn)在其他運動項目中。如,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項目中的接球動作技能,都是對隊友或者對手的球落點進行準確判斷后再完成相應的動作;籃球的投籃、足球的射門、排球的扣殺以及這些運動項目中的傳球等動作技能,是持球者先對球落點進行判斷再完成相應的動作。可以看出對球落點的判斷是操作性動作技能共有的知識點,是對球飛行路線進行判斷而完成的相應動作。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也如此,不同的是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根據(jù)對手的擊球動作和來球速度、方向來判斷來球的落點(乒乓球等還要判斷上旋、側旋等旋轉情況),這是對球落點判斷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根據(jù)來球結合場上情況或者對手位置來判斷擊出球的最佳落點,從而選擇合適的擊球方式。因此球拍擊球對球的判斷不僅是對來球落點的判斷,而且是對自己擊出球落點位置的判斷。在球拍擊球動作技能學習時,要明白對球落點的知識點教學不僅僅是針對來球落點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對擊出球落點的判斷。
從運動心理學角度分析,大腦對來球落點進行判斷時,來球相當于信號的刺激,大腦根據(jù)來球的速度、高度、角度等球的飛行路線做出判斷,然后指揮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移動接球,這屬于“刺激——反應”認識水平,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而對自己擊出球落點的判斷,需要大腦根據(jù)來球的落點、移動的快慢、自己擊球的技術水平、對手的站位等多種因素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后,再做出將球擊到何處的決策,處于高一級的學習階段。反映時是指人從準備到動作開始所需要的時間。[2]球被對手擊出后落地時間是一定的,而判斷落點的時間越長,球距離落點就越近,移動和擊球動作的時間就越短,選擇擊球的方式也越少。對自己擊出球落點的判斷(假如球能落到判斷的位置),影響著對手的移動和擊球方式,進而影響到回球的質(zhì)量和落點。因此,對球落點的判斷是大腦對球飛行路線的理解,是運動意識的體現(xiàn),是球拍擊球動作技能起點,也決策著身體什么時候動、如何動。
二、“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教材加工
“運動教材是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予以界定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狀況所設置的運動場面”[3]。對教材的加工首先是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的界定,即“教什么”的問題。如,對球落點的判斷作為一個知識點的集合,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況確定學習內(nèi)容,如,學習對來球落點的判斷,學習對擊出后球的落點的判斷。對來球落點的學習又包括不同速度的來球、不同角度的來球、來球是否要觸地反彈、要以何種方式回擊來球等,都可以作為教學內(nèi)容。其實質(zhì)是培養(yǎng)學生大腦對不同信號、刺激做出快速合理的反應的能力。教師只有在把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動能力才能合理地確定教授學生的內(nèi)容。
“教內(nèi)容”首先強調(diào)的是對信息的確認,其次才是對載體(即教材)的選擇。[4]信息的確認就是所要教授的知識點,對載體的選擇就是何種運動環(huán)境。只要知識點確認,就可以選擇多種載體。在對球拍擊打一定速度的來球進行判斷時,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運動能力,選擇不同角度、高度、速度的來球擊打至固定的落點等多種運動形式作為對球落點判斷的載體。只要知識點確定,就可以根據(jù)大運動觀設置多種環(huán)境和多種身體練習的載體,將對判斷一定速度的來球落點這一抽象的知識點,轉化成學生可以感知的具體運動形式。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身體練習,形成對球的飛行路線的判斷、理解,進而縮短反應時間,獲得對球飛行的感知覺,從而提高動作技能水平。
此外,同一載體根據(jù)不同目的也可以加工成不同知識點的教學內(nèi)容。1個西紅柿、幾個雞蛋再加上必要的輔料,不同的人可以加工成不同的菜品,即使加工成同一種菜品,不同的人加工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教材加工,加工后的產(chǎn)品是學生直接使用的手法和方法[1],如,羽毛球斜對角勾球這一載體,可加工成擊球者的網(wǎng)前小球學習知識點,也可是如何移動的知識點,還可是為何做斜對角勾球技術的認識,等等。從防守者的角度分析,可加工成對球落點的判斷,也可是如何處理斜對角勾球的方法或如何移動接斜對角勾球的步法等教學內(nèi)容。跳出運動項目的思維圈,羽毛球斜對角勾球也可作為足球守門員撲球、排球防守的訓練方法。教師根據(jù)知識點對載體進行加工,通過設置不同的運動要素,讓載體呈現(xiàn)出符合知識點的運動環(huán)境,讓學生在運動環(huán)境中感知知識點,從而快速形成運動技能。
三、“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的教學方法
在確定“教什么”和“用什么教”之后,就是“如何教”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所期望的運動感知。在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教學上,就是讓學生感知球的飛行路線,明白對手的意圖后,結合運動環(huán)境決策如何應對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獲得運動感知覺才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以往教學中,存在著對運動技術的描述就是講解法、將動作展示給學生就是示范法的誤區(qū),學生僅能從自己對語言理解和對示范者動作軌跡的觀察獲得技術動作的初步概念后,不斷地模仿練習,逐步獲得運動感知。這種途徑基本靠學生自己對運動技術的理解和在大量練習中體會獲得。在練習中學生還要自己摸索怎樣的運動感知是正確的,怎樣的運動感知是錯誤的。如果沒有教師指導,可能自己會將錯誤的動作誤以為是正確的。因此,在練習前要讓學生理解將要學習怎樣的運動感知,他們才會朝這個目標進行練習體會,進而身體才會快速地建立運動感知。
在話題研討中孫喜和提出,教師要把教材加工成讓學生感知的辦法,這需要教師在理解動作技能的基礎上,找出讓學生可觀看到或可感知到的“模型”。這種“模型”要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如,在學開車時如何輕踩油門。如果教練員講解腳跟不動,用腳尖輕輕地踩,學員會不知所措,輕輕地踩是多大的力量,踩下去多久為好。孫喜和提出了“白紙——橡皮筋”模型,橡皮筋稍動就停下來。實質(zhì)上模仿油門的裝置,是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如何踩油門;浙江鄭飛在研討中提出“踩雞蛋”模型,既要踩到,又不能讓雞蛋破碎,是建立在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能想象的一個場景。以上兩種“模型”是在對踩油門要點理解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想到讓學生感知既要踩下去,又要控制力量的具體方法。直觀或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較快感知如何輕踩油門。在球拍擊球的教學中,也可以在理解和把握動作的基礎上,建立直觀的可感知“模型”。如在反手擊球時引拍的動作拍面和手背與臉相對,與生活中看手表的動作基本一致;擊球發(fā)力時,大拇指頂住拍柄和生活中的按圖釘動作類似。反手擊球的動作就可以總結“看手表——按圖釘”模型;正手擊球的腕部動作和掰手腕很類似,可總結為“掰手腕”模型;擊球點的位置,借用鐘表的時鐘整點位置,可總結為“時鐘”模型,等等。這些都是羽毛球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也是教材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已有的運動感知或生活經(jīng)驗,將羽毛球教材加工成讓學生可以直接觀看或者具體感知的“看手表——按圖釘”“掰手腕”“時鐘”等模型,學生才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快速地獲得羽毛球動作技術的運動感知,通過不斷練習提高運動技能水平。
在“用球拍擊球對球落點的判斷”的教學上,也要建立相應的“模型”。這種“模型”是對回球路線的總結。如,羽毛球中網(wǎng)前小球的回球路線有回網(wǎng)前小球、挑后場高遠球、斜對角勾球;高遠球的回球路線有高遠球、殺球和吊網(wǎng)前角球等。此外,還可根據(jù)對手的準備動作判斷。如,羽毛球的下手抽球一般是后場高遠球;殺球落點基本在中場左右位置進行;平抽為追求快速球落點在中場偏后位置進行。球的落點一般在距對手最遠的場內(nèi),或對手意想不到的位置,才能迫使對手被動地回球。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的運動項目,對球的落點回球路線結合對手準備動作以及不同類型選手的特點加以總結,建立相應的球落點模型,再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學會判斷球的落點,做好相應的擊球準備。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識在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載體對教材進行加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和運動感,建立新的認知“模型”,讓學生直觀快速感知知識點,在不斷練習中形成動作技能的運動感知,學生才能正確快速地形成運動技能,身體才能真正地“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陳昌福.課時計劃中的知識點與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20(2):62-63.
[2][美]Richard A.Magill著.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第七版)[M].張忠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3]賈齊,李國紅,張廣德.“體育(運動)教材”概念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6 (6):93-95.
[4]賈齊,朱妹,沈菁.對“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指稱對象的深化討論——兼對“對體育課程若干概念指稱的再思考”的質(zhì)疑[J].體育與科學.2012(5):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