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軒 肖濤 王中偉
【摘要】電影《流浪地球》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經(jīng)驗與典范。它的大獲成功不僅在于其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呈現(xiàn),該影片通過敘事手段、呈現(xiàn)視角、符號表征、跨文化思維等一系列創(chuàng)作策略,打造了具有濃厚中國元素的“本土科幻”。《流浪地球》在一幕幕畫面場景中傳達出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中國品質(zhì),此外,還表露了家國情感以及體現(xiàn)有關(guān)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主張。
【關(guān)鍵詞】《流浪地球》;中國故事;影像化呈現(xiàn)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3-0348(2020)018-120-03
Abstract: The movie "Wandering Earth" is undoubtedly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model for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ts great success lies not onl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ts high-quality content. The film has created a "local science fiction" with strong Chinese elem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re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narrative methods, presentation perspectives,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cross-cultural thinking. "The Wandering Earth" conveys the Chinese qualities of self-sacrifice, collectivism, and the spirit of moving mountains by the self-sacrifice in one scene after another. In addition, it also reveals the feelings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proposition that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words: "The Wandering Earth"; Chinese story; video presentation
《流浪地球》的大獲成功不僅在于其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更在于它對中國精神、中國情感等一系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呈現(xiàn),這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參考。
1. 講好中國故事及其影像化呈現(xiàn)
中國雖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仍然面臨著國際地位和國家話語權(quán)沒有同步提升的困境。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國國際輿論話語地位提升以及和平友好發(fā)展的關(guān)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強調(diào):“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睂ν鈧鞑プ鳛槲覈豁楉攲釉O(shè)計,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與否不僅關(guān)系到我國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更關(guān)乎國家安全。
在國際環(huán)境日益復(fù)雜的大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已不能僅依靠政府和媒體,諸如紀錄片、電視劇、電影等一系列具有文化價值輸出功能的影視產(chǎn)品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價值觀的影像化呈現(xiàn)通過訴諸于感性的表達方式,隨著影片角色和劇情的帶入,受眾沉浸式的接收體驗?zāi)軌蛟谝欢ǔ潭壬舷鈱τ趦?nèi)容的抵抗心理和對抗式解讀。好的故事能夠擺脫國別、種族、語言上的隔閡,潛移默化地使受眾增進對影片背后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感,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對本國受眾而言,則有益于增強文化認同感,進而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流浪地球》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中短篇同名小說,前者僅截取該小說中的一個片段,講述了一個人類史詩般悲壯詩意的故事,極具東方浪漫主義色彩。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2075年,太陽因“氦閃”而產(chǎn)生劇烈爆炸,人類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和災(zāi)難,太陽系中將沒有地球的容身之處,人類為自救而提出名為“流浪地球”的計劃。這場恢弘浩大的計劃預(yù)計耗時2500年,用地表建立的一萬座“行星發(fā)動機”以推動地球去尋找4.2光年以外的“新太陽”,帶著地球去流浪。
2.1 好萊塢程式化外衣下的大國敘事
《流浪地球》在敘事主題、主線、過程上都充分借鑒了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程式化敘事手段。其在敘事主題上圍繞宏大主題“拯救地球和全人類的命運”展開;在敘事主線中,劉啟一家人在面臨災(zāi)難時的親情至上也正是好萊塢敘事范式的具體表達;另外,在敘事過程上,影片按照“面對困難——取得成功”這一程式化敘事框架實現(xiàn),這種宏大主題下的微觀化敘事增強了故事的可看性。大量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將影片中地下城、地表、宇宙空間站三個空間場景有機串聯(lián)在一起,使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緊張而不紊,更具代入感。
與此同時,《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視角下的大國敘事。在宏大災(zāi)難為故事背景的設(shè)定下,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中國、中國人不再是以旁觀者、被動卷入者等客體化的身份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引領(lǐng)者的角色。其向世界展現(xiàn)了在應(yīng)對全人類遭遇的共同問題和挑戰(zhàn)時的中國立場,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并提供了“中國方案”。
2.2 “楷模式”人物的平民化重構(gòu)
影片一改性格完美的傳統(tǒng)英雄式人物形象,將主人公塑造成有缺點、有弱點的“小人物”。例如,片中兄妹劉啟和韓朵朵就極具反叛精神。故事伊始,除了劉啟對父親的不屑、埋怨,他們渴望自由,試圖逃離地下城的束縛,從而與黑幫進行地下交易來偽造身份信息,成功到達地表世界后,他們又偷走姥爺?shù)倪\輸車違規(guī)駕駛,惹了一系列麻煩。對于姥爺韓子昂的角色塑造,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楷模形象,而是將人物注入了幾分人情味。比如在派出所的一幕中,他想用自己珍藏了五十年的“寶貝”買通警官,試圖贖出劉啟和韓朵朵。再比如CN171-11救援隊征用運輸車時,他的第一反應(yīng)不是即刻服從于權(quán)威,而是選擇帶領(lǐng)一行人逃離。這打造了他有血有肉、懂得人情世故的普通人形象。影片正是以這些普通人的視角將整個宏大的救援行動托盤而出,幾近于生活原貌的人物呈現(xiàn)給予觀眾親近之感,易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并喚起心理認同。同時,在主人公的自我蛻變之路中,移情效果也使得觀眾更能體會、理解前者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使故事更加順利地展開。
2.3 中國符號元素的意象表征
影片中的中國符號元素不僅作為表面的道具而存在,作為一種內(nèi)在視覺上的差異,它背后所承載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流浪地球》在彰顯科技文明和現(xiàn)代工業(yè)化重要性的同時,更是通過影片中諸多中國符號元素,如餃子、蚯蚓干、烤串、麻將、舞獅、春節(jié)十二響等,來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內(nèi)核。在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中,他認為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關(guān)系,“能指”是符號的形象,“所指”是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和概念。例如,在劉啟帶領(lǐng)妹妹韓朵朵逃離地下城的過程中,韓朵朵駐足于一包榴蓮味的蚯蚓干,這里的“能指”是榴蓮味的蚯蚓干,其“所指”則暗喻了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資急劇匱乏的地下城,蚯蚓干也能成為人們盤中的美食,表明了中華美食的豐富性、包容性,更體現(xiàn)出我國幾千年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給自足的飲食文化。
另外,中國符號元素作為構(gòu)建畫面空間場景的陪襯被有機地穿插到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而并非主導(dǎo)劇情。這樣避免了觀眾因文化背景差異而產(chǎn)生對影片的“誤讀”,在跟進劇情的同時無形之中接收了中國文化的訊息。
2.4 以跨文化為依托的創(chuàng)作理念
就影片的對外傳播維度而言,《流浪地球》這部“本土科幻”以主體間性的跨文化傳播視角為創(chuàng)作支撐,提煉“共性”。例如,影片在刻畫劉培強這一角色時,將其作為家庭中的一員的身份放大,通過親情這一人類的共通情感“液化”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從而淡化其中國人的身份,將其內(nèi)化為人類共同體中“我們”群體的一份子,使得影片的教化功能不過于外顯。
另外,影片中對于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物形塑也考慮到了文化接近性,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俄羅斯宇航員老馬就把酒帶上了太空,充分體現(xiàn)了無酒不歡的戰(zhàn)斗民族的個性;日本人在地球爆炸前的吞槍自殺,來源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德國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說道,“七天肯定是回不了家的,不如去救援?!睋魸⑺麄兓丶夷铑^的不是意志力的極限,而是“理性思考”的盤算。
3. 中國內(nèi)涵在《流浪地球》中的呈現(xiàn)
《流浪地球》的制作是對全球化浪潮的一種迎合,其在特效水平、敘事手段、情節(jié)設(shè)置等方面都遵循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范式,但這部“本土科幻”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并沒有就此湮滅,反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抓手。
3.1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凸顯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它表明了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所持的中國視角、中國態(tài)度以及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流浪地球》在中國視角的全球化敘事下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各國在地表共建一萬座“行星發(fā)動機”及相配套的地下避難所;宇宙空間站中的工作人員都是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擁有不同語言、種族、膚色的“國際公民”;各國救援隊在韓朵朵的絕望呼喚下,紛紛掉頭返回“戰(zhàn)場”,眾志成城,組成人墻來點燃發(fā)動機裝置……這些宏觀和微觀的場景都在詮釋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下中國對和平發(fā)展、攜手對抗災(zāi)難的愿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shè)想以及《流浪地球》對于科技、工業(yè)、中國力量的大膽呈現(xiàn),與我國硬實力的提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影片中,劉啟和父親劉培強在地球即將毀滅的危急關(guān)頭提出了中國決策,中國同樣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資格,并在應(yīng)對全球化沖擊時彰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大國風范。
影片中遵循了“好萊塢式”三個空間場景的慣例,分別為地下城、地球表面以及宇宙空間站。但與好萊塢電影不同的設(shè)置是,它沒有將三個空間進行等級劃分,代表底層社會的貧民地下城、代表工業(yè)化進行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chǎn)的地表空間以及薈聚各國精英處于上帝視角的宇宙空間站,都因為血緣關(guān)系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兒子劉啟、父親劉培強、姥爺韓子昂,這種親緣關(guān)系的直接聯(lián)系消融了階層劃分。三個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的國際形勢,即各國因其經(jīng)濟實力而被劃分為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但影片主要彰顯的是三個空間一起拯救地球,即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一同面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的生死存亡,打好保衛(wèi)地球的攻堅戰(zhàn)。這既顯示了中國對落后國家的尊重,也體現(xiàn)出中國在與各國交流交往、合作中的重視,最終向世人呈現(xiàn)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夙愿。
3.2 中國精神的傳遞
3.2.1 敢為人先的自我犧牲精神
《流浪地球》中的英雄人物與好萊塢式的超級英雄不同,他們不是通過超自然的能力或個人的天賦來拯救世界,而是憑借敢為人先的犧牲精神,來換取集體生存的希望。影片中劉培強中校駕駛著載滿三十噸燃料的航天器沖向火焰,用生命助推火焰到達木星引爆點,使得地球逃過一劫。劉培強中校的犧牲,一方面生動詮釋著偉大的父愛,以犧牲自己換取兒子存活下來的可能,彌補了17年來未見兒子的虧欠;另一方面則是對中國人無私奉獻、全局意識的展現(xiàn),在地球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儼然選擇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自我犧牲精神不止在劉培強一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為救韓子昂而被電梯碾過的CN171-11救援隊隊員剛子、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程序員老何以及俄羅斯航天員老馬,都展現(xiàn)出自我犧牲精神的應(yīng)有之義。
3.2.2 超越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流浪地球》所要倡導(dǎo)的價值觀包含了濃厚的集體意識,凸顯了每位英雄都是人道主義救援中的必要一環(huán),側(cè)面表述出集體主義的關(guān)鍵。整個影片所呈現(xiàn)的是人類作為整體而非散落的群體拯救家園的故事。在影片的危急關(guān)頭,更是由有著語言、膚色、種族差異的“共同體”組成的人墻重新點燃發(fā)動機裝置,這種萬眾一心的國際合作都在宣揚集體的重要性,也契合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哲學意蘊。英雄人物劉培強破壞掉了MOSS(世界聯(lián)合政府)的火種逃離計劃,他本身作為火種計劃的一部分,不惜犧牲自己來換取大多普通民眾的性命,也傳遞出對蔑視普通民眾的精英主義價值體系的抵抗。
3.2.3 人定勝天的“愚公移山”精神
影片結(jié)尾介紹了“流浪地球”計劃的宏偉藍圖,流浪地球計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地表合作建立一萬座“行星發(fā)動機”及相配套的地下庇護所;第二階段,“轉(zhuǎn)向發(fā)動機”相繼開啟,驅(qū)使地球停止自轉(zhuǎn);第三階段,地球利用太陽和木星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階段,地球脫離太陽系后將用500年的時間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并滑行1300年,隨后,調(diào)轉(zhuǎn)發(fā)動機的方向,再用700年,進行減速;第五階段,地球成為目標恒星系的新行星。5個階段、2500年、4.2光年、100代人等等一系列的數(shù)字暗喻了中國人愚公移山般的奮斗精神,這需要多代人為了一個目標而艱苦奮斗,同時,又展現(xiàn)出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決心,彰顯為了最后勝利的必勝氣概。
3.2.4 中國式情感的流露
除了中國精神的凸顯外,《流浪地球》還體現(xiàn)出對于中國式情感——家國情感的流露。影片中多次提到“回家”一詞,無論是劉啟在地表經(jīng)歷挫折后對妹妹韓朵朵提到的“回家”,還是劉培強駕駛航天器毅然決然沖向火焰時一句意味深長的“回家”,更有各國救援隊在最后生死關(guān)頭一句無力的“回家”,都表明了家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盎丶摇币辉~的所指并不只是真正意義上的回家,人們長期以來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城內(nèi),人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地表已淪為部分人進行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場所,真正意義上的家、家園已不復(fù)存在。象征符號“回家”一詞的意義被抽象化后,更多地傳達出“回家”兩字背后人們對血濃于水的親情的重視以及人們對于地球的堅守與精神寄托,表達對家的深深眷戀之情。除此之外,韓朵朵對劉啟姓名的拆分,即“劉戶口”,更是故土如影隨形、家園難以割舍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4. 結(jié)語
隨著中國全球社會領(lǐng)導(dǎo)力不斷提升,中國故事的敘事文本也為世界各國所關(guān)注,包括如何解讀中國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西方文化系統(tǒng)性差異、未來中國與世界關(guān)系的趨勢等,但是我們對于這些故事的挖掘和加工并不盡如人意。
《流浪地球》通過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jié),合情合理地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次利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探索。如何利用好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的敘事文本,不斷提升敘事能力和認同建構(gòu)能力,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劉明福,王忠遠.習近平民族復(fù)興大戰(zhàn)略—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的體會{J}.決策與信息,2014(Z1):157.
{2}王倩。同質(zhì)化與本土再生—基于《流浪地球》與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比較研究[J].戲劇之家,2020(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