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杰
摘要:當前,我國工民建結構高度復雜,基礎施工條件較為嚴苛,給建筑整體施工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也隱藏著諸多質量風險因素。再加上工民建占地面積較大、施工面分散度高、施工工序較多,施工階段各工序極易出現相互干擾倒置的情況,可能會給后續(xù)建筑運行造成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從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難點入手,對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質量優(yōu)化措施進行適當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工民建;施工技術;質量優(yōu)化
中國的工民建工程的施工數目和建設規(guī)模獲得了飛速的進步。但是同時也給建筑企業(yè)的施工技術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在現階段的社會中,工民建施工技術是非常復雜和繁瑣的,因此,有關企業(yè)要想避免管理過程中出現或者存在的技術問題,就一定要及時創(chuàng)建一套體系化、合理化的施工技術管理體系,并將其全方位的應用到具體的工民建工程中,不僅可以高效提升工民建工程的施工品質,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水準。
一、工民建技術管控的基本概念闡述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管理成為一項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關鍵工作內容。所謂的施工技術管理,其總稱為建筑企業(yè)開展一系列的施工技術管理工作,而其主要內容則是建筑企業(yè)利用體系化的觀點來推動各種施工技術和工藝的發(fā)展,并且利用合理的手段來對其開展控制和管理工作。其對于滿足工民建工程規(guī)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的需求有著關鍵作用。綜合而言,建筑企業(yè)高效、合理的管理施工技術,不但是設計和施工部門的公共需求以及新時期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建筑企業(yè)自身達成預期施工目標的基礎條件之一。并且建筑企業(yè)及時增強施工技術管理力度,不僅高效提升工民建工程的品質管理水準和技術管理水平,而且還可以高效實現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預期目標,這對于推動工民建施工技術水準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工民建施工技術管理存在的問題
1.技術管理的執(zhí)行力無法全面落實
針對目前的建設企業(yè)而言,將監(jiān)督工作實施在工民建建設過程中,并不能完全發(fā)揮出其作用與力度,隨之還有一部分企業(yè)在日常工作中將監(jiān)督工作視為形式化,并沒有做過多的重視,這樣一來,便會導致施工操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guī)范,不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施工等現象,并且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并不能完全按照計劃、策劃書進行施工,無法確保技術得以落實,導致的后果便是違規(guī)現象在施工過程中頻頻發(fā)生,為施工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
2.工民建施工質量制度系統(tǒng)存在漏洞
一定數量的單位對于相關施工規(guī)范的要求并沒有深刻的認知,所以在其建立規(guī)章制度時便無法嚴格按照施工質量控制進行制定,導致所制定的制度在使用時存在較大的缺陷。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施工是按照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來進行的,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仍然無法使工程施工質量得以最大化保障。隨之,也無法確保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得以滿足。大多數的企業(yè)或者單位都無法滿足工民建施工過程中的技術管理需求,無法及時對一線員工展開有效的技術培訓,并且對于安全教育以及技術流程的操作也無法落實到位,導致違規(guī)操作現象頻頻出現,在沒有交底的前提下展開技術培訓,將會直接導致施工過程中存在的漏洞越來越多。
三、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過程
某項目為廠區(qū)生產用單位工程,平面軸線尺寸為30.5??m×38.6??m,軸線跨距處于一個較大的等級?;A為直徑780??mm鉆孔灌注樁+現澆鋼筋C30混凝土結構,墊層底標高相當于設計標高856.5?mm(-3.4?mm)?,標高以上需分層夯實回填砂礫(壓實系數≥0.93),處于開放地區(qū)。構件受力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誤差為±1.0??mm,立柱標高為1.30?m,側梁厚度為35.00?mm,主梁板厚度為40.00?mm,底板厚度為35.0??mm、頂板厚度為25.0??mm,混凝土墊塊采用預埋扎絲+1/2水泥砂漿配置12碎石預制。
1.基礎施工
考慮到該工程基礎開挖深度較大,在基礎施工之前,工民建施工技術人員應與測量放線管理者溝通,制定可行性較高的項目測量管理制度,明確測量儀器的管理要點。選擇法定檢測機構,要求其結合現場踏勘、標準圖紙,利用與標準相符的測量儀器進行施工測量。具體操作時,可以引入高程控制點H標高,利用一臺DS3水準儀及一臺全站儀,在基礎、柱澆筑完畢后將標高控制點抄平到基礎、柱混凝土面上,并用油漆清晰標注。而后續(xù)各工序技術操作所依據的標準高度則需要選擇內控標高的方式,定期在定位點校正核對、復測維護。
在基礎測量定線后,基于工程單層面積大的特點,工民建施工技術人員可以采用機械大面積開挖+人工配合修邊清底的手段。即在一臺反鏟挖掘機械(配合自卸式汽車外運、裝載機裝車)經溝端倒退開挖到距離設計槽底標高200.0??mm位置后預留土層,由人工清理到設計槽底標高。基槽每邊均留設工作面,寬度為1??m。在土方開挖施工結束后,將填方區(qū)域內淤泥、雜物、積水全部清除,并對填方基地、已完成隱秘工程進行中間驗收、記錄。根據工程特點,設計填料種類、壓實系數及壓實機具(蛙式打夯機)、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圍。依據基礎兩側對稱原則,由下層向上層縱橫交叉鋪填,避免因填土不均而引發(fā)的基礎偏位問題。一般每層鋪填厚度應在300.0??mm以下。隨后依據一夯壓半夯的原則攤平后夯實,并在夯實后利用環(huán)刀取樣法測定土的干密度。
2.施工材料方面的控制優(yōu)化
再此過程中,若要進行組織管理,需要對原材料精心充分的了解,明確其對工程施工起到的具體影響作用,針對水泥、磚塊以及砂石等建筑原料進行嚴格質量要求。當原材料運輸至施工現場時,其必須具備廠家提供的有效合格單據,并且還要將部分樣品送往實驗室進行檢驗,只有確保其在各方面符合施工要求時,才能投入施工建設中去。
3.模板施工
在混凝土施工之前,應選擇15.0??mm厚的木模板、30.0??mm厚的木板分別作為基礎剪力墻模板以及平臺板、框架梁的模板,配合梁柱接頭位置自制模板(4塊梁底拼接),搭建框架梁兩側模板早拆體系。早拆體系的支撐件為φ50.0??mm×3.5??mm鋼質腳手架,基礎平臺需要經中間搭接12螺紋鋼筋對拉螺栓固定。
在支撐件固定前,需要在底部彈出各個框架柱的軸線,促使柱模板組成兩個形狀固定、位置對稱的體系。組裝完畢后,于柱模板下口彈出外皮線,多為“口”字形;于柱模板上口經鋼筋卡子固定柱四角主筋,并在底部預先留設清理打掃入口,在保證模板位置移動偏差消除效果的同時,降低柱模板內的垃圾產生量。在彈線完畢后,依據放吊平直的原則,從縱、橫兩個方面,利用拉桿+斜支撐固定,配合鋼筋纜繩在邊柱、角柱拉結中的操作,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柱模向外部傾斜的風險。
在符合混凝土強度要求的養(yǎng)護期到達后(基礎及柱混凝土強度保證表面及棱角在拆模時不損壞、梁底及板底模板在同條件養(yǎng)護的試塊強度達到75.0??%),依據先支后拆、后支先拆、非承重先拆、承重后拆的原則,順次開展作業(yè)。在每跨梁板支撐立柱拆除階段,應預先保留兩個位置,選定拆除空間。并在大小橫桿、兩側模拆除作業(yè)結束后,集中拆除其他部件。
4.混凝土施工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全面、嚴密核對模板平整度、標高、垂直度,并進行現澆板上水平標志的設置。對于框架柱而言,需要依據50.0?cm及以下分步澆灌、振搗,并于下一層混凝土凝結前,進行上層混凝土的完全振搗,避免選擇一次性澆灌到框架柱頂部的方式。而在柱與次梁交叉、主梁交叉等鋼筋分布密集位置,可以選擇豆石砼澆筑+振搗棒密實振搗+人工搗固配合的方式。對于框架梁,應選擇不留施工縫的一次性連續(xù)澆筑,振搗工具為振搗棒。對于框架板,若其與框架梁在同一施工段,則可以跟隨框架梁施工進行一次性連續(xù)澆筑振搗,振搗工具為平板振搗器。若澆筑工作必須暫停,則應根據水電施工、暖氣施工圖紙以及規(guī)范要求,在梁跨三分之一位置進行工程實施縫隙的預先留設。后續(xù)澆筑時則應嚴格控制施工縫,保證新澆筑混凝土、以往澆筑混凝土結合的嚴密程度。
在砼澆筑完畢后,施工技術人員應認真做好結構拆模、同等條件下試塊養(yǎng)護的標準操作,利用代表性試塊,確定砼養(yǎng)護周期及構件的強度數值。一般混凝土養(yǎng)護周期應在14??d以上。在混凝土養(yǎng)護周期內,施工技術人員應在12.0?h內覆蓋草墊、塑料布,并澆施水分保證砼塊濕潤度。
5.強化現場管理
首先,在建筑企業(yè)開展現場管理工作前,應事先做好流程安排工作,并且還要對每一道施工流程都進行全方位的檢驗,在上一項施工流程檢驗合格之前不能開展下一項流程,這對于確保建筑物的品質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其次,建筑企業(yè)還要及時增強材料品質管理的力度,縝密管理材料購買、抽檢等工作,只有檢驗合格的材料才可以進入施工現場,堅決不能使用品質不達標的材料。
結論
總而言之,當進行工民施工技術管理工作時,需要將科學的管理方法融入其中,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對于先進施工方案以及管理理念的融入與應用,將現有的施工技術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嚴格控制好每一個施工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是施工建設體系,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還能保障工民建施工更加趨于多方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晨.工民建施工技術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建材與裝飾,2020,(09):125-126.
[2]王冬哲.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yōu)化的幾點思考[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20,(09):131.
[3]陳長生.工民建施工現場質量安全管理要點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0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