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伯達 孫一男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一個“人心齊,泰山移”的火熱年代,幾乎所有看上去不能克服的困境,在眾志成城中,也會成為振奮人心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初,揚州評話一代宗師王少堂先生的嫡傳弟子李信堂先生,曾創(chuàng)演過一篇反映現(xiàn)實題材的評話作品《萬只鴨子過長江》。他以形象生動的精彩表演,讓這一萬只鴨子紅遍大江南北,萬千書迷在現(xiàn)場或通過廣播,欣賞了這篇懸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優(yōu)秀作品。在此后的20多年間里,該作常演常新,經(jīng)久不衰。
一萬只鴨子怎么可能整整齊齊游過長江,還“無一只丟失,無一只掉膘”?讓我們在疑惑中共同追溯這個作品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一直以來,揚州評話的書客對作品細節(jié)十分在意,三尺書臺之上,演說者不敢有絲毫疏忽,稍有差錯,便會被質(zhì)疑,甚至“掉粉”。有一年,王少堂去揚州近郊的邵伯鎮(zhèn)說書,說到《武松打虎》時,故意留了一個破綻,說武二爺醉拳打死猛虎后,意猶未盡,“老虎頭東腳西,武松面南背北,彎下腰去,右手抓住虎頸,左手抓住虎臂,振臂一舉,陡發(fā)神力,將那幾百斤大蟲擲出數(shù)丈之外!”話音剛落,就有書客大喊,“大師也犯低級錯誤!”隨即群情擾攘,就要上前與王少堂分辯。但王少堂哈哈一笑,團團作揖:“我知道諸位都是少堂鐵迷,素有‘鐵耳朵之稱,鐵不鐵,看細節(jié)。不過,我還是未能料到,我故意把武二爺?shù)淖笥译p臂說反了,你們居然瞬間發(fā)現(xiàn),少堂佩服!”如此細微的差錯書客都不肯放過,那《萬只鴨子過長江》這種光憑題目就能賺足眼球的作品,細節(jié)處有些許顧不到,就得被聽客們批成篩子。
當一個作品經(jīng)受時間考驗而成為精品力作后,我們會突然覺得,遙遠其實并不遠。在《萬只鴨子過長江》誕生50多年后,當年的親歷者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2019年秋,一組“萬鴨過江”的黑白照片讓這件近一個甲子前的往事重新成為熱點。發(fā)表照片的是現(xiàn)年86歲的高祥林老人,他是當年“萬只鴨子過長江”的主辦單位揚州食品分公司的年輕獸醫(yī)。他說,數(shù)十年來,令他念念不忘的,不只是科學挑選健康鴨子的過程、熟諳航運學知識的自信老船工和一萬只鴨子浩浩蕩蕩游過長江的壯景,還有為把作品細節(jié)砸實而與公司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最后手握竹竿親自趕鴨子過江的李信堂。正是有了那些扎實的生活體驗和對科學細節(jié)的仔細鉆研,《萬只鴨子過長江》才能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令人折服。
現(xiàn)年74歲的陸春林曾是揚州食品分公司家禽組會計,他說,當年公司收上來的鴨子數(shù)量很大,必須及時轉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陸運成本高、死亡率也高,所以水運就成了首選,就有了“萬只鴨子過長江”的盛況。
在早些時候,當?shù)鼐陀汹s鴨子過江的情景,有時候鴨群規(guī)模還不小。《揚州市報》抓住了新聞點,最早刊發(fā)了《心紅骨頭硬,敢吆萬鴨過長江》報道文章,盡管“萬只”是虛數(shù),但這篇報道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老百姓半信半疑,李信堂也半信半疑。為了在釋疑同時為作品尋找新素材,他來到了揚州食品分公司,并在陸春林的陪伴下體驗生活,核實了“萬只鴨子過長江”的每一個細節(jié),最終創(chuàng)演出了同名作品。據(jù)陸春林回憶,創(chuàng)作完成《萬只鴨子過長江》后,李信堂首先在公司給全體員工試演,許多人的眼淚當場就下來了?!半m然先生曾經(jīng)身穿救生衣跟我們一道趕萬鴨過江,可是當他從藝術角度生動再現(xiàn)當時的情況時候,我們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p>
在此后多年里,《萬只鴨子過長江》成為深受人民喜愛的評話作品,李信堂在田間地頭演過,在部隊營房演過,在工廠車間演過,各行各業(yè)的觀眾聽書之前心存疑竇,聽書之后感慨萬端。當今,我們曲藝界鼓勵廣大曲藝工作者深入現(xiàn)實了解實際,用富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飽蘊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提振文化自信,鼓舞民心士氣,而李信堂嚴謹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勤懇扎實的演出經(jīng)歷是需要當代青年曲藝工作者認真學習繼承的。
李信堂為最大限度把《武松打虎》中猛虎狂嘯的場景表現(xiàn)出來,曾在北京動物園靜候虎嘯三天。當終于捕捉到老虎須如鋼針豎立、嘯似雷鳴裂地的第一手資料時,他竟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日后,他常常一人在曠野中反復模仿驚心動魄的烈虎長嘯之聲。有書客回憶,以虎為師后,李信堂在說到人虎斗狠之時,就從坐姿改為立勢,怒目似電,一聲運力長嘯,“連屋上的瓦也叮叮作響,書客們驚為神吼,掌聲、喝彩聲經(jīng)久不息”。這種學習精神是他能夠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前行的重要動力,也是構建《萬只鴨子過長江》科學合理框架的重要材料。
在揚州食品分公司工作的幾位老船工,幾代都從事趕鴨過江的工作,經(jīng)驗豐富。在他們的記憶中,一次趕著上千只鴨子過江就已經(jīng)少見了,因為揚州與鎮(zhèn)江之間的江面距離最短處也有近20里,趕得再多就難免顧此失彼。老一代船工,即使功夫再好,看丟三五只甚至十幾只也是平常事。但當時從外地運往上海的一萬只豬崽意外患了豬瘟,都被處理掉了,對上海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萬只鴨子援上海就成了緊迫的任務。但在20世紀60年代,長途交通十分不便,如果通過陸路交通把這批鴨子運到鎮(zhèn)江火車站,再用火車轉運上海,就無法保證鴨子的存活量。有關領導和揚州食品分公司負責人在多次研究討論后,最終決定趕鴨子過江,并提出了“不丟一只!”的口號。
青年員工熱情高漲,老船工們雖有疑慮——“一萬只鴨子渡江,還要一只不丟,這輩子還沒有見識過”,但還是用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提出要認真掌握天情、地情、水情、航情“四情”。
天情,就是要確保萬鴨過江的那段時間天氣晴好,風平浪靜,霧薄水暖;地情,就是要精確摸清最安全的江面路線。譬如直線最短的那段江面就有兩大險情,一是暗流短急的江心老槽口,所有船工必須趕著鴨子快速渡過。二是蘆柴灘,一旦少數(shù)鴨子離群登灘,就容易讓整個鴨群“炸窩”;水情,就要精確掌握預定江面的水文變化。老漁民都知道,“初三潮,十八汍,二十二三潮水平”。在二十二、二十三這兩天中,必須要在天空欲亮時趕鴨過江;航情,就是要掌握預定江面的船只往來情況,避免意外發(fā)生。但不巧的是,在可以過江的兩天中,每天都有一艘從武漢到上海的輪船經(jīng)過老槽口,如果不早做防范,群鴨遭遇輪船,場面必然大亂。
對這“四情”,李信堂都認真做了記錄。不僅如此,他還和船工們一道,每天乘著小船往返于揚州鎮(zhèn)江之間,仔細記錄當天鴨子游過長江的時速、時間、路線等信息。那段時間里,這位以王派《水滸》名動淮揚的藝術家成了個地地道道的老船工,上船捉櫓,登岸記錄,再有空就向專業(yè)人員虛心討教,不放過趕鴨子過江的任何一點細節(jié)。
曲藝從田間地頭來,最終要回到普羅大眾中去。在這回環(huán)往復中,藝術之樹才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如果只是站在楊柳綠蔭中,對著多彩的生活指指點點,然后再拿起筆信手涂抹“潤色”一番,就宣稱我采風歸來,創(chuàng)作了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這是對藝術的不負責,更是對受眾的不負責。李信堂珍視藝術,更珍視藝術的源泉。在夯實《萬只鴨子過長江》藝術地基的過程中,他不但成為了揚州食品分公司參加趕鴨過江的員工的好朋友,更鍛煉出一身扎實過硬的趕鴨子本領。
對當時趕著萬只鴨子過長江的種種細節(jié),高祥林老人記憶猶新。
“當成千上萬的鴨子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公司時,作為受過專業(yè)培訓的家禽獸醫(yī),看它們走上幾十步,你就要能從中發(fā)現(xiàn)體弱的或患有傳染病的鴨子,并要能及時把它們剔出來,否則會對鴨群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影響它們渡江的效率。趕鴨過江時,鴨子只能喂半飽,這是老船工三代人趕鴨過江的經(jīng)驗積累,因為鴨子吃飽了,就不想動了。頭鴨交給了兩個經(jīng)驗最豐富、腦筋身手最靈活的小伙子統(tǒng)領——當鴨群被急流打散后,頭鴨會召集它們重新跟隨其后,整齊前進。所以這兩個小伙子非常關鍵。一萬只鴨子不是個小數(shù)目,如果出發(fā)的時候就數(shù)量不足,那‘不丟一只的口號就成了空話。多只小船按平均檔距分布在鴨子中間,把鴨群分割成整齊的方陣,十幾個趕鴨人手中拿著相同長短的竹竿,測數(shù)后報給年輕的會計陸春林。不一刻,眾人報完數(shù)字,陸春林已經(jīng)算出了總量,不多不少,一萬只??傊笓]張根生立在船頭,一聲大喝:‘出發(fā)!鴨群就像一支紀律嚴明的軍團一樣雄赳赳氣昂昂地向對岸挺進。到達對岸,仍然用竹竿測數(shù),少了兩只。而等到兩只走散到蘆柴灘的鴨子歸隊后,陸春林立馬報數(shù):‘一萬只鴨子,全了!張總指揮又是一聲大喝:‘上岸!裝籠!”
全程參與了這一活動的李信堂激動不已,他說:“當我坐上小船與萬鴨一道開啟渡江之戰(zhàn)時,我仍然心存疑惑,一萬只鴨子呀,一望無際的大江,誰能保證中途一點意外不會出現(xiàn)?但是,當我隨著小船在江中前行,舉目四顧,看見所有員工臉上的那份信心,我的心剎那間變的滾熱。我只恨手中的紙筆和臺上的節(jié)目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那時那刻的場景,而我?guī)Ыo觀眾的感動遠遠不及真實生活帶給我的感動!食品公司全體員感動了我,那萬只鴨子橫渡長江的壯麗畫卷感動了我!”在之后接受采訪時,李信堂總是翻來覆去的說幾句話——“誰是最好的老師?大眾百姓!最寶貴的知識從哪里來?在你必須深入體驗的生活中!”
也許是覺得再多的語言都無法表達內(nèi)心的激動,李信堂就以詩詠志——“十里浪花如戰(zhàn)場,一根竹竿當?shù)稑?。頂浪沖破重重霧,萬只鴨子過長江”。50多年過去了,高祥林和陸春林每次回憶起這首詩都會流淚。“50多年了,你說這時間過得多塊?但隔一陣子在家聽一次《萬只鴨子過長江》,我們就會覺得自己還是意氣風發(fā)的小伙子,還在和李信堂先生一起,趕著鴨子過長江!”
受眾盼望著能有更多接地氣、接人氣、接心氣,集知識性、科普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曲藝作品問世。而為了回應這份期待,50多年前李信堂先生創(chuàng)演《萬只鴨子過長江》的經(jīng)歷,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深思的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