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信使八百里加急,馬不停蹄趕到京城急報:邊境強敵來犯!邊城危在旦夕!
救場尚且如救火,救邊陲比救火更急,急需派大軍馳援。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籌款籌糧,刻不容緩。
皇帝頭都大了,急召大臣殿前商議。
因和親,邊陲已太平二十多年了,雖然未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只是常年不打仗,如今的兵士已不知道兩軍交戰(zhàn),血肉橫飛,尸橫遍野了。那些將領(lǐng)也大都泡在溫柔鄉(xiāng)里,陌生了排兵布陣,戰(zhàn)斗力已大不如從前。
派誰掛帥領(lǐng)兵出征呢?皇帝急啊。
滿朝文臣武將,沒有一個肯站出來勇挑重?fù)?dān),替皇上分憂。
皇上氣得摔了茶杯。
宰相裴隱峰建議起用已閑居鄉(xiāng)下的老將軍崔西銘。
皇帝不是沒有想過崔大將軍,只是崔西銘將軍在軍中威望極高,門生弟子遍軍營,一呼百應(yīng),民間有“常勝將軍”的美譽。盡管他忠心耿耿,但對皇權(quán)來說,能打仗,會打仗的將軍手握兵權(quán)總是個潛在的威脅,皇帝不能不防。二十年前還是聽取了翰林院編修新科探花裴隱峰的妙計,才卸了崔西銘將軍的兵權(quán)。如今又是這個裴隱峰要朕重新起用崔西銘將軍,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算是病急亂投醫(yī),還是聞鼙鼓而思良將?抑或有什么陰謀?
只是,眼下朝中無人有資格有本事掛帥出征,扳著指頭數(shù)過來,也只有請崔西銘將軍出山了。
皇帝還有個小九九,他也想趁這機會看看崔西銘將軍到底什么態(tài)度,是不甘寂寞,急于重掌兵權(quán)呢,還是只想頤養(yǎng)天年,真的不問政事了?
皇帝命太監(jiān)去鄉(xiāng)下宣旨,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tǒng)兵50萬,疾馳邊陲,抗擊來犯之?dāng)场?/p>
崔西銘將軍已料到皇帝會請他出山。他考慮再三,決定婉謝。為什么呢?因為他知道皇上對他始終不放心,如果再度兵權(quán)在手,難免又成皇上心病。
崔西銘將軍借口身體不好,說醫(yī)囑不宜外出,無法領(lǐng)命。
皇上見崔西銘將軍不戀權(quán),反倒稍稍放了幾分心。
無奈邊陲一日一信使,催得緊,說邊城已頂不住了,再無援兵,就可能兵敗如山倒,一旦屏障盡失,京城就危險了。
皇帝已顧不得崔西銘將軍是否功高蓋主,先救眼前再說,宰相裴隱峰胸有成竹,自告奮勇前去面請。
宰相都親自上門了,多大的面子與誠意,難不成讓皇帝親自上門嗎?崔西銘將軍無法再拒,只能接了圣旨,披甲上馬,領(lǐng)兵出征。
崔西銘將軍打仗真的有一套,調(diào)兵遣將,排兵布陣,硬的硬,軟的軟,軟硬兼施,僅幾個月工夫,不但收回了邊城等失地,還斬殺對方數(shù)位大將,繳獲牛羊無數(shù)。
捷報傳到京城,讓皇帝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皇帝興奮之余封崔西銘將軍為鎮(zhèn)國公。
邊城的百姓都說:崔西銘將軍是戰(zhàn)神!
他們聽說鎮(zhèn)國公崔西銘要回京城述職,都依依不舍,夾道歡送,那場面很是感人。
鎮(zhèn)國公前腳離開邊城,后腳就有民間發(fā)起募捐,要為崔西銘將軍建生祠。當(dāng)?shù)乩习傩折x躍捐款,很多百姓愿為建祠做義工。
眾人拾柴火焰高,半年工夫,鎮(zhèn)國公生祠就造好了,供奉了鎮(zhèn)國公的像,雖是泥胎,卻有彩繪,與真人般大小,端莊、肅穆、威嚴(yán),都說有幾分神似,香火還頗旺。
鎮(zhèn)國公生祠造好不久,彈劾崔西銘的奏章已送到了皇上的案頭。說鎮(zhèn)國公膽大包天,竟敢私造生祠,而且壁畫的龍竟是五爪金龍,即便皇家寺廟里也只能是四爪金龍,這是僭越,是殺頭之罪。
宰相裴隱峰上奏章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皇上歷來賞罰分明,鎮(zhèn)國公功是功,罪是罪,功罪相抵,貶為庶人。
皇帝準(zhǔn)奏。
同時,皇帝賜了崔西銘一座園宅合一的院子,還賜了用人與護院的士兵,讓崔西銘安度晚年。
崔西銘知道自己被軟禁了。也就每天種花、養(yǎng)鳥、打拳、舞劍,修身養(yǎng)性,不問世事。
民間贊譽四起:皇帝真的寬宏大量,仁者仁心。
皇帝很滿意,對宰相裴隱峰很是佩服,覺得裴宰相算無遺策,城府深不可測,從此對宰相裴隱峰也有所提防了。
后來鎮(zhèn)國公崔西銘獲悉,造生祠是有人推波助瀾的,畫金龍壁畫的是來自京城的一位畫師。有人看到畫師曾經(jīng)多次出入過宰相府。
選自《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