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摘要:機構實地調研行為是學術界廣為關注的研究話題,然而已有研究較多關注基金和分析師實地調研的治理作用,較少關注私募股權投資實地調研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對機構實地調研和PE投資行為這兩個層面的文獻進行梳理和介紹,借以為研究機構實地調研與私募股權投資行為提供理論參考,同時也對機構實地調研與PE投資行為的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私募股權投資;實地調研;投資行為
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作為20世紀全球金融領域中最成功的創(chuàng)新成就之一,已成為活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新興力量。一些頗具實力的中國企業(yè)通過PE提供的資金快速壯大,于此同時,PE也賺的盆滿缽滿。截至2019年底基金業(yè)協(xié)會所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中國PE管理人已經(jīng)達到24471家,已備案PE規(guī)模達到了3.74萬億元,當前PE已成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機構實地調研活動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實地調研分為特定對象調硏和現(xiàn)場參觀,機構投資者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通過公司管理層直接地交流互動,從而了解公司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獲取公司重要經(jīng)營管理信息。此外,相對于公司公布年度報告,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公司對信息披露受到的限制相對少一些(譚松濤和崔小勇,2015)。投資者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公司戰(zhàn)略規(guī)劃、經(jīng)營狀況等信息(Cheng et al.,2019),從而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高價值的信息,從而較為準確地為企業(yè)估值(譚松濤和崔小勇,2015),并做出更高質量的投資分析(孔東民等,2015)。
然而,已有研究較多關注基金和分析師的實地調研(譚松濤和崔小勇,2015;賈琬嬌等,2015;孔東民等,2015;唐松蓮等,2017;Cheng et al.,2019),較少關注PE的實地調研。大多文獻關注機構實地調研的治理作用(丁方飛等,2019;譚勁松和林雨晨,2016;李春濤等,2018;Yu,2008),而機構實地調研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則關注不夠。PE通過對實地調研中獲取信息的分析形成自己對于企業(yè)投資價值的判斷,并通過對公司未來價值的預測將這種判斷在其投資方案中表現(xiàn)出來。此外,PE作為資本市場中極為關鍵的信息傳遞機構,其掌握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所以與市場上大量的散戶相比,PE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解讀所獲取的信息,從而可以相對準確的對企業(yè)進行估值。本文將對國內外機構實地調研和PE投資行為的文獻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希望能夠提供一個較為明晰的研究方向與比較全面的研究角度。
1???? 機構實地調研
目前關于機構實地調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1.1? 機構實地調研的動因
實地調研作為獲取私有信息的一種特定渠道,不但能夠現(xiàn)場觀察到公司的經(jīng)營現(xiàn)狀,而且也可以主動咨詢一些公司在財務報告中沒有披露的經(jīng)營細節(jié)。訪問上市公司可為機構提供信息優(yōu)勢,減少信息不對稱程度,比如管理層有時候會有一些不愿意公布的私有信息在這種“當面鑼,對面鼓”的實地調研中透露,并且面對面的交流和書面溝通、媒體發(fā)布會的另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其話語的法律風險相對更低一些,因此可以使管理層更委婉變通地回答機構投資者的提問。同時,通過這樣的溝通也可以使共同基金更高效的估量企業(yè)的風險管理和戰(zhàn)略規(guī)劃(Roberts et al.,2006)。孔東民等(2015)認為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訪問上市公司獲得信息優(yōu)勢,并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1.2? 機構實地調研的效果
潘俊等(2019)認為,作為一項關鍵的的企業(yè)外部監(jiān)督機制,機構實地調研可以有力地制約企業(yè)的投機行為,降低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同時,機構實地調研對于資本市場的效率的提高以及了解上市公司的私有信息也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黎文靖和潘大巍,2018)??讝|民等(2015)認為機構投資著通過實地調研采取的投資行為,可以較為準確地估量公司將來的盈余水平。通過調研,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地私下溝通可以獲取私有信息,并對其投資行為有所影響(Bushee et al.,2018)。此外,Bushee et al.(2018)發(fā)現(xiàn)公司股價在管理層飛往重要金融城市的當天會有更加明顯的變動,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面對面的溝通可能使投資者獲取信息優(yōu)勢。對于投資者自身而言,通過實地調研其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公司盈余、挖掘公司內部信息(賈琬嬌等,2015)。
2???? PE投資行為
目前關于PE投資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2.1? PE投資項目的篩選標準。
國外學者對于PE項目選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主要研究風險投資使用什么指標來評價一個項目是否選擇投資,并按照指標重要性來進行排序。Muzyka et al(.1996)通過對歐洲73位PE管理人進行問卷調查,將PE管理人分為了三種,第一種是泛化型管理人,第二種是銷售型管理人,第三種是全面型管理人。泛化型管理人比較注重投資項目的盈利周期、是否能夠分散項目整體風險以及項目的競爭力;銷售型管理人比較注重的因素是團隊銷售能力、持續(xù)經(jīng)營能力、整體協(xié)調能力以及項目退出機會。Ljungqvist et al(.2008)主要研究了宏觀因素,其將PE的選擇與市場狀況之間建立關聯(lián),認為PE在貨幣政策較為寬松、資本市場活力較大時會加快投資速度,因此,投資項目的遴選標準會下降。
2.2? PE投資階段的選擇
選擇符合自己實力的階段進入是保證PE成功收回投資,從而實現(xiàn)資金的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條件,許多研究結果表明當前PE的投資階段后移。Cumming&Walz(2010)認為投資的早期階段可以比風險較小的后期階段產(chǎn)生更高的投資回報。馬軍偉和李永周(2005)發(fā)現(xiàn)投資階段轉移到后期跟PE制度相關,此外,投資主體的結構和市場也對投資階段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張婕和于謹凱(2007)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濟繁榮的條件下,容易出現(xiàn)PE的投資階段后移,這樣就會使PE的投資重心從萌芽期轉向成熟期和成長期,從長遠看,不利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馬紅軍(2002)研究發(fā)現(xiàn)PE投資階段向后期轉移的主要原因有資本的逐利屬性、市場激烈的競爭以及PE資金來源結構的轉變。
2.3? PE的投后管理
對于PE的投后管理,國內外學者基本證明了合理的投后管理與被投企業(yè)之間存在協(xié)同效應。Amess(2016)研究發(fā)現(xiàn)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高管能力對于企業(yè)創(chuàng)新活動存在積極影響,有利于投資績效高于市場平均水平。木志榮和李盈陸(2012)發(fā)現(xiàn)投后管理對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有正向作用。趙廣財(2004)認為PE的投后管理對其自身長遠發(fā)展以及所參投的企業(yè)都有積極影響。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指出投后管理對所參投企業(yè)沒有影響,甚至可能會有消極影響,被投公司的發(fā)展壯大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談毅等(2009)在做相關研究時發(fā)現(xiàn),PE的參投沒有顯著提升所參投公司的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黃福廣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PE還不夠成熟的條件下參與被投公司的管理可能會被認為干涉經(jīng)營,從而對被投資公司產(chǎn)生負面作用。
2.4? PE的退出
PE的退出不僅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投資資金未能夠及時有效的退出,那么就會影響PE的正常經(jīng)營活動,盈利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張小雷(2006)通過對PE的退出時機、退出方式以及退出原因等方面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最優(yōu)的退出方式是通過IPO退出。王曉東(2007)通過建立回歸模型比較收購兼并和IPO這兩種退出方式的績效水平,發(fā)現(xiàn)收購兼并的績效水平相對較高,同時提議PE在退出時優(yōu)先利用收購兼并的方式退出,從而獲取較高的績效水平,提升投資效益。馬海靜(2009)強調私募股權投資對中國中小企業(yè)的融資和發(fā)展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完善有重要意義,在私募股權投資的運作過程中,退出環(huán)節(jié)則是最為核心的。只有私募股權投資順利地實現(xiàn)退出才能夠使其對資本市場的作用具有可持續(xù)。
3???? 結束語
基于上述回顧和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大都以實證研究為主,且多數(shù)研究都只集中于實地調研、PE投資行為等單一方面的研究,這些文獻也沒有就某些有代表性的PE實地調研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建議可以從PE實地調研的角度入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選取典型PE為研究對象,對PE實地調研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路徑進行梳理,檢驗PE實地調研在其投資行為中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丁方飛,范思妤,陳如焰.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能抑制企業(yè)稅收規(guī)避嗎?——基于文本分析的證據(jù).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19,40(06):98-105
[2]?? 黃福廣,李西文,張開軍.風險資本持股對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影響[J].管理評論,2012,24(08):29-39.
[3]?? 賈琬嬌,洪劍峭,徐媛媛.我國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有價值嗎?——基于盈余預測準確性的一項實證研究.投資研究.2015,34(04):96-113
[4]?? 李永周,馬軍偉.美國風險投資階段后移的原因及影響.科學管理研究.2005(02):112-116
[5]?? 李春濤,趙磊,余金馨.走馬觀花vs.明察秋毫:機構調研與企業(yè)盈余管理.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8(05):52-60
[6]?? 黎文靖,潘大巍.分析師實地調研提高了信息效率嗎?——基于年報市場反應的分析.會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8,32(01):21-39
[7]? ?孔東民,劉莎莎,陳小林,邢精平.個體溝通、交易行為與信息優(yōu)勢:基于共同基金訪問的證據(jù).經(jīng)濟研究.2015,50(11):106-119+182
[8]? ?馬海靜.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機制研究.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8(02):92-95
[9]? ?馬紅軍.風險資本投資階段后移現(xiàn)象探析.經(jīng)濟管理.2002(16):62-67
[10] 木志榮,李盈陸.創(chuàng)業(yè)投資的增值活動真的有用嗎?——來自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投資研究,2012,31(02):67-77.
[11] 潘俊,景雪峰,劉金釗.投資者實地調研、業(yè)績壓力與企業(yè)避稅.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9,21(05):85-96
[12] 談毅,陸海天,高大勝.風險投資參與對中小企業(yè)板上市公司的影響[J].證券市場導報,2009(05):26-33.
[13] 譚松濤,崔小勇.上市公司調研能否提高分析師預測精度.世界經(jīng)濟.2015,38(04):126-145
[14] 唐松蓮,李君如,盧婧.實地調研類型、信息優(yōu)勢與基金超額收益.會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7,31(01):43-64
[15] 譚勁松,林雨晨.機構投資者對信息披露的治理效應——基于機構調研行為的證據(jù).南開管理評論.2016,19(05):115-126+138
[16] 王曉東,趙昌文,李昆.風險投資的退出績效研究——Ipo與m&A的比較.經(jīng)濟學家.2004(01):102-111
[17] 張婕,于謹凱.我國風險投資階段選擇的博弈分析.云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7(02):40-45
[18] 張小雷.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與建模分析.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06(02):144-145+158
[19] 趙廣財.我國風險投資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交流,2004(09):114-117.
[20] A.Ljungqvist,M.Richardson,D.Wolfenzon.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Buyout Funds:Theory and Evide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14180,2008
[21] Amess K.,Stiebale J.&Wright M.The Impact of Private Equity on FirmsPatenting Activ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6,86:147-160.
[22] B.J.Bushee,J.Gerakos,L.F.Lee.Corporate Jets and Private Meetings with Investors.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2018,65(2-3):358-379
[23] D.Muzyka,S.Birley,B.Leleux.Trade-Offs in the Investment De-cisons of European Venture Capitalist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4):273-287
[25]D.Cumming,U.Walz.Private Equity Returns and Disclosure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4):727-754
[27]F.Yu.Analyst Coverag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8(2):245-271
[29]J.B.Poindexter.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Markets:The Venture Capital Case.1975
[31]Q.Cheng,F(xiàn).Du,B.Y.T.Wang,X.Wang.Do Corporate Site Visits Impact Stock Pric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9,36(1):3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