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
記得上初一的時候,有天晚上,我在燈下做作業(yè),突然想到了死,確切地說,是想到了我會死。死了會怎樣?死去元知萬事空?死了肯定和睡著了不一樣,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像睡著,即使是“睡得死死的”,也還會做夢,還能再醒來,死了呢?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了,然后又接著想到的不是誰會忘記我,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循環(huán):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刻的風吹過樹葉,嘩啦啦像下一場雨,我不知道;星星閃著微光映在院中的水缸里,我不知道;小伙伴們在棗樹下踢沙包歡快地笑,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這個人也沒有了,死后一無所知一無所有一切皆無……我越想越害怕,居然哭了起來,扔掉筆,燈也沒有關,就跑到媽媽的床上,緊緊地抱著媽媽的腳抽抽噎噎地睡去了。
十幾年過去,我很少回憶起第一次意識到死亡與我的關系的那個夜晚??戳恕都撅L青少年哲學課》之后,突然回想起當時,看來,我終于可以隔著遙遠的時空對自己說,別哭,你看,伊壁鳩魯說得多好:當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到來,而當其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因此,不管對于活著的人還是死了的人,它什么也不是。
蘇格拉底也說,一個在哲學中度過一生的人,會在臨終時自自然然地具有充分的勇氣,甚至,那些真正獻身哲學的人所學的無非是赴死和死亡。
盡管我常常對于自己青少年時期沒有得到哲學啟蒙、閱讀影響而耿耿于懷,但此去經(jīng)年,我也不再是那個燈下一無所知的蒙昧中學生了。在工作生活中,有意識的無意識的哲學思維和影響無處不在,《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則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較為專業(yè)且系統(tǒng)地講述了愛、真與美、生命與死亡、心靈和肉體、美與智慧、科學與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哲學話題。八位主講人均是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哲學學者。八位主講人針對青少年的知識特點做了精心的準備和梳理,同時結合青少年的生活、學習情況,結合文藝作品、影視作品、思想實驗、現(xiàn)實案例講解學術話題,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發(fā)人深省。這些文本并不僅僅適合青少年閱讀和聆聽,對于我這種沒有受過專門哲學啟蒙課的成年人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哲學教育。它讓我專門找出時間和心思來思考平時不曾思考的話題:哲學是什么?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人說,某某處世哲學如何如何,某某的人生哲學又是如何,那么哲學究竟是什么?
更多的時候,哲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
維特根斯坦將哲學視為一種“治療”:哲學幫助我們擺脫智識上的偏見、蒙昧和頑疾,對理所當然的成見提出質疑。也就是說,哲學引導我們以思辨的態(tài)度對待習以為常的正確。
“哲學”,更多的時候是動詞,是練習死亡,或者說是“練習置身死的狀態(tài)”。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太多死亡陰影的籠罩了。學習哲學,便是練習置身死亡,讓我們以更從容的姿態(tài)更好地度過此生此世,此時此刻。
蘇格拉底曾言,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讀完本書,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從書籍中窺見的他人的斑斕生活,并不僅僅是我們對圖書作者的“審視”,也是作者的自我審視。
舉辦這樣人文講堂的上海季風書園,對于生活在附近的人們來說,是多么幸福的事!
自從網(wǎng)上可以買書了,我就很少進書店了。網(wǎng)上購書方便,加上有時候促銷活動,價格確實優(yōu)惠,這是其一;其二便是地處偏遠地區(qū),書店少且書的種類也少。像上海季風書園這樣“營造一個文化空間,讓書里的每一種生命體驗、每一縷思想的光輝、每一個對良好生活的設想,都能在交流和爭辯中形成我們自主思考的脈絡”的書店,也不是每個城市都有。然而,它也已經(jīng)消失。2017年4月,季風在上海的最后一家書店也關閉了。我于是搜索并關注了上海季風書園的微信公眾號,收到的第一條信息便是:“還是那個季風書園,門店不在,人心不散?!谶@里,延續(xù)那個想象的烏托邦”。
幾句話,讓深夜的我且憐且暖。
朋友的小孩要讀一年級了,她又激動又焦慮,忙完一系列事情之后,興沖沖地跟我說:“我想幫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希望他每天都能讀半小時書,書都已經(jīng)買好了一摞了!”我一邊高興一邊又擔心,希望孩子讀書的心思自然是好的,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希望”,孩子未必接受呢。
過了一個月,又見到她,問起孩子的閱讀情況,她一臉失望:“不愿碰書,好不容易做完作業(yè),就想玩手機看電視。讓他坐在那里根本不能堅持五分鐘!你說,我們家小孩是不是不喜歡讀書啊。”她有些沮喪。
“你怎么讓他讀書的?”我問。
“還能怎么讀?我都放棄休息陪著他呢!”
咦,這樣很不錯呀,能花時間陪孩子讀書,真的很好了。
“那你們都讀了哪些書?”
“哎呀,還不就是一些繪本呀、童話呀之類的啊?!?/p>
“你覺得內容怎么樣?”
“我也沒看,都是網(wǎng)上人家推薦的呀。”
“你不是陪著孩子讀的嗎?”
“他讀他的書啊,我在旁邊做我的事呀?!?/p>
噢。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熟悉的畫面:一個小孩百無聊賴、應付差事似的胡亂翻著幾頁書;一個大人坐在旁邊一邊刷手機,間或抬起頭看一眼孩子,督促幾句。
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都是這樣,希望孩子遠離手機、熱愛閱讀,但自己本身又做不到。在給孩子購買圖書時,倒是挺舍得,只是買回來的書,大人連看都不看就往孩子跟前一扔:喏,讀去吧!自己往沙發(fā)上一窩,耍起了手機。
我突然就想起來最近看到的《為愛朗讀》。這是一位有14年親子共讀經(jīng)歷的女兒寫的書。誠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本關于‘朗讀’的書,它包括了朗讀這個行為本身,還有消磨在其中的時光。……這本書講述了成長、蛻變、恐懼、希望、歡欣,當然還有書籍本身。這本書包含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朗讀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是僅僅局限于人物和情節(jié)的?!?/p>
近9年的父女共讀,先不說孩子,只說作者的父親,畢竟作為在塵世生活中的成人,從無盡瑣碎事件中抽身,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和女兒一起朗讀……偶爾一次很容易做到,要是九年如一日,日日不間斷,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3218天啊,每一天都有無所放棄的理由吧,他們卻風雨無阻地堅持下來了,為什么?“我們會因為愛著某人而為他朗讀。這本書——是一個為愛而生的故事?!?/p>
當父女倆完成了第一個小目標:連續(xù)讀書100 天的時候,去餐館略微慶祝了一下。普通讀者如我們,一定也像餐館老板弗利克那樣,滿腹疑問:這件事是不是很難?你們不可能每個晚上都有時間吧?難道不會被別的事情打斷?每一本書都讀完了嗎?堅持一段時間以后,會不會變得很無聊呀?還有,如果一本書你們讀了開始,又覺得不喜歡,還會讀下去嗎?
其實,這樣的疑問,也算不上什么,對于已經(jīng)把閱讀當成習慣的父女二人來說,一切都很簡單,都是順其自然。細細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關于這些小疑問,小好奇,作為女兒的作者,都一一道來了。比如,有關所讀之書的選擇:“自從媽媽搬走之后,我們讀的故事大多是關于沒娘的小姑娘的。當學校里有壞孩子的時候,我們讀的故事的主題就會變成乖孩子智勝壞孩子,而不是用拳頭解決問題……當然,這跟父親的選擇密切相關?!弊龈赣H的,也試圖把讀書當作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盡管不是有意為之,但他經(jīng)常這樣做。
就這樣一天天堅持,一天天積累,一天天踐行承諾,到后來,父女共讀的天數(shù)不是100 天,也不是1000天,而是3218天!近9年!這是多么令人驚訝的數(shù)字!
這并不僅僅是數(shù)字,這是父女最誠摯的愛和約定,是承諾和陪伴,它塑造了一個熱心、自信、樂觀的女兒,它成就了一個充滿愛心、理解、忍耐和愛的父親,它養(yǎng)成了一個可以傳之于后代家族傳統(tǒng),它更是父女倆對自己、家人和生活,最豐饒最意味深長的饋贈。
讀書,不管是自己讀,或和孩子一起讀,還是和朋友一起讀,無論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朋友,期待她也能收獲和孩子的共讀時光,收獲多年后甜蜜溫馨的幸?;貞?。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寫過這樣一個關于容止的故事: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年輕的時候,潘岳夾著彈弓走在大街上,遇到他的婦人沒有不手拉手圍住他的。有個“擲果盈車”的成語,說的就是潘岳。左思(對,就是那個寫出了使“洛陽紙貴”的《三都賦》的左思)“絕丑”,卻“東施效顰”,像潘岳一樣遛大街,婦女們于是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這樣一對俊丑人物悠游大街而引發(fā)的婦人“騷亂”,發(fā)生在洛陽,畢竟,“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嘛。
歷史中的洛陽城,在無數(shù)文人騷客的詩句中:“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蔭中十萬家”“洛陽佳麗所,大道滿春光”這是繁華洛陽;“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這是蕭蕭洛陽;“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鄉(xiāng)愁洛陽;“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這是情愛洛陽……
洛陽紙貴、程門立雪、樂不思蜀、小時了了……這些耳熟能詳?shù)某烧Z,統(tǒng)統(tǒng)來源于洛陽。
然而,世事變遷,往事已矣。
繪聲繪色、亦真亦幻的壯麗洛陽已經(jīng)消逝、已然遠去,如今的洛陽,說到底,也不過是河南省的一個小城市罷了,無怪乎司馬光曾言: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建筑師唐克揚主要從北魏洛陽的建筑與生活,從詩詞歌賦、歷史故紙、考古發(fā)現(xiàn)等,用《洛陽在最后的時光里》娓娓道出了洛陽城的興衰、時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人性的晦明莫辨,描摹重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挽歌式的紙上洛陽。
我本來以為作為建筑師的唐克揚的這樣一本書,應該是對古都洛陽的著名建筑從專業(yè)角度枯燥敘寫建筑原理、建筑技術、建筑風格等等,比如被薛懷義燒掉的武則天的明堂建筑角度如何別致;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后官方興建的第一座寺廟——這也是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白馬寺如何造型新穎,又有哪些建筑上的高妙;再比如,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里描述的:“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余里”的永寧寺塔又有怎樣的技術堆疊……
然而并非如此,作者從歷史的角度,用文學的手法,就像他自己說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的寫作方式,繪聲繪色地,先故事、后歷史,娓娓道來了一個他所“知道”的洛陽。
唐克揚筆下的洛陽,除去他建筑師視角的洛陽,我讀到更多的,是歷史縱深里隱現(xiàn)的洛陽,是感性與理性交織、傳說與史實并存的洛陽,是繁花美眷俗世生活與“荊棘銅駝”讖語預言同在的洛陽,是文學的柔軟多于歷史的堅硬的洛陽。
書中還有不少作者親自拍攝的遺址照片,以及多幅博物館藏珍本圖片,并配有解說。那黑白照片上,凌亂廢墟、塑像殘片、漫漶碑文、石雕石刻,從另一種方式抵達了歷史深處的古都洛陽,更直觀地表達了一個湮沒在歷史光陰中的洛陽。如果說一點題外的不足,那便是,這黑白圖片的旁邊或之上再配上文字,看起來著實費勁,看花了人的眼睛,不過,說得矯情一點,為了遠逝的洛陽,為了消失的古跡,眼睛些微花了一點,也是一種代價罷。
人們常常用物是人非來表達事過境遷、憂思故人之感,然而,在歷史的大圖景中,不僅人非,物亦如此。
再次路過洛陽的時候,面對荒蕪的曠野,你是否能在腦海中復述一段金碧輝煌又令人唏噓的往事?那已然灰飛煙滅的過往,如遙遠的星辰,能否在不知名的某處閃爍著早已隕落的輝光?
不管是“天道輪回”,還是“宿命安排”,在對歷史的追憶中,每一種方式都是哀歌一曲,因為一旦是“追憶”,一旦成“歷史”,就無可奈何地變成了失落,變成了逝去。
公元824年,著名詩人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西塞山懷古》。詩里這樣寫: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然而,“依舊枕寒流”的青山也并非昨日青山了。說得悲觀一點,世界是一種失去,不管是大的人類發(fā)展史,還是小的個人生活史,每個人都在練習失去,學習失去,直至最后終于失去。唯一有意義的,便是在這“失去”的人生歷程中,找一點撫慰人心的樂趣,行一點無愧自己的路程,成一點不被詬病的事情。如此,即便是“失去”又如何?
說起宋朝,對我這種對枯燥歷史不感興趣的懶人來說,所知不過是亡國之君宋徽宗能詩會畫獨創(chuàng)瘦金體,民間故事般的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大江東去的蘇東坡與十七八女郎按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郎中……諸如此類。的確,宋詞三百首背得挺多,但宋朝人究竟是何面目?除了“作詩寫詞”,他們究竟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養(yǎng)寵物嗎,養(yǎng)狗養(yǎng)貓還是養(yǎng)獅子老虎?他們搞收藏嗎,收藏什么,總不會是自己的瓷器吧?他們的娛樂話題有哪些,居然也談星座嗎?宋朝的女人能“休夫”嗎,離婚能分到財產(chǎn)嗎?宋朝城市里有什么樣的公共設施?宋朝人朋友聚會街上有什么好地方,逛街吃什么,有沒有夜店可以嗨到天亮?宋朝人做不做廣告,怎么做?宋朝人怎么喝茶焚香插花,怎么過春節(jié)?宋朝的小孩子有什么好玩的游戲和玩具?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究竟表達了多少內容……
這些問題,看看吳鉤的《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便可以找到答案。據(jù)說,作者吳鉤被稱作“天下第一宋粉”,除本書外,他還有其他關于宋朝的著作:《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等,也都是從古畫的角度研讀宋朝。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是一本圖文并茂的作品。將近六百頁的書,里面有超過三百幅圖片,絕大部分都是宋人繪畫,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摹畫、仿作,少量壁畫、篆刻、出土文物等。然而,這卻不讓人覺得有湊數(shù)之嫌。如作者自己在本書后記中所言:《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是先有了完整的文字,然后找了上百幅宋畫作為插圖,而本書,是先有了這些宋畫,然后才在這些畫作的基礎上形成了文字?!斑@些文字生長在圖像之上,圖像不是可有可無的插圖,而是本書必不可少的血肉。”豐富的插圖、風趣的述說、客觀的態(tài)度,加上精美的印刷(這一點很重要,對于圖文并茂之書,印刷質量特別影響閱讀體驗),給讀者集中展示了一個多面目、妙趣橫生、活靈活現(xiàn)的宋朝,一幅繪聲繪色、千姿百態(tài)的宋人生活圖景。
另外,《風雅宋》對正史野史、筆記小說也多有涉獵,對其中的社會風俗、上朝議事、賞春游園、焚香飲茶、文玩收藏、時髦話題等上至朝堂下至尋常人家的生活細節(jié),從一般人料想不到的角度,另辟蹊徑、條分縷析,寫得有理有據(jù)有意趣。我這個對歷史實在拾不起興趣的人,也讀得興味盎然。
原來,宋朝公共設施也不像我想象的那般落后,不僅有望火樓消防設備、河渠護欄,還有公共游樂設施,集中供水系統(tǒng),而且,居然用上了自來水!還是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惠州后設計的!這并非作者以圖猜測的臆想,現(xiàn)在的廣州博物館還有蘇東坡設計的自來水裝置模型展出!
原來,宋朝人不僅愛插花,還有簪花的習慣。不論男女,不分貴賤,君主、士大夫、市井小民,甚至潑皮破落戶兒,都以簪花為時尚:“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六月份茉莉花剛上市的時候,婦人買來戴,“多至七插”,貴得要死買上這么許多插在頭上,也不過就玩一頓飯的功夫,這個就是有點閑錢的大戶人家的作為了。
看過《水滸傳》的人大約還有印象,其中很多英雄好漢都愛戴花,風流西門慶愛戴花也就罷了,打虎英雄武松居然也戴花,浪子燕青“腰間斜插名人扇,鬢畔常簪四季花”;阮小五斜“戴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病關索揚雄居然也“鬢邊愛插翠芙蓉”;而大名府專管牢獄的小押獄、有名的劊子手蔡慶,生來就喜歡戴花,人們干脆就叫他“一枝花蔡慶”。剛讀是不是覺得畫風有點怪異?但了解了宋朝人的生活起居行為習慣,就不覺得奇怪了。
除了插花戴花,宋朝人還有一個時髦的話題:十二星座。蘇東坡在《東坡志林》的命分篇寫道:“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酥酥バ︳桑樯韺m,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p>
一直以來我知道一些外國著名作家是摩羯座,比如三島由紀夫、塞林格、蘇珊·桑塔格、村上春樹等、并不知道其實我國古代一些詩人文豪也談星座也是摩羯座。盡管在宋朝,這是一個經(jīng)常被“黑”的星座,就像現(xiàn)代人老愛“黑”處女座一樣。
然而蘇子不怕被“黑”,他還經(jīng)?!昂谌艘宰院凇?。蘇東坡有一個叫馬夢得的摩羯座朋友,他便嘲笑他說,“夢得與仆同歲月生,少仆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边@是親朋友!
在更多的詩人筆下,摩羯座確實就像蘇東坡所言是個命苦的星座。比如元朝詩人尹廷高《挽尹曉山》詩云:清苦一生磨蝎命,凄涼千古耒陽墳;元末詩人趙汸《次陳先生韻》:謾灼膏肓驅二豎,懶從魔蝎問三星。明人張萱悼念蘇東坡,也寫詩說:磨蝎誰憐留瘴海,癡仙只合在人間。
讀罷這些,不由得也發(fā)出了和清末詩人黃鈞一樣的感慨:漸知世運多磨蝎,頗覺胸懷貯古春。
雖說本書側重以宋代畫作展示宋人飲食起居、插花焚香、游玩嬉戲、城市面貌、商業(yè)貿(mào)易等,因為畫作“不但展現(xiàn)出比文字描述更生動、活潑的宋代風貌,還給我們展開那些被文字遮蔽、涂抹的宋朝面貌?!钡髡邚V博的閱讀面令我驚訝不已,其中涉及多種筆記小說、散文等,如《東坡志林》《清異錄》《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等,還有一些平時很少聽到提到的書如洪邁的《夷堅志》,吳自牧的《夢梁錄》,感興趣、想要了解或者深入閱讀,便可按圖索驥,也算是一個小書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