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布衣
宋代葉夢得的筆記《避暑錄話》卷一載:
我看了很多醫(yī)書,得出一條經(jīng)驗:一些正規(guī)的方子,富貴的人用了都靈的,而貧窮的人用了大多不靈;一些民間的方子,貧窮的人用了都靈的,富貴的人用了卻大多不靈。今年夏天特別熱,熱死熱昏很多人。那些人,都是身體比較虛弱,或者是一些干重體力活的勞動者。本來就饑飽不均,身體素質(zhì)又不好,一下就被暑氣擊倒了。而醫(yī)生治暑氣,并沒有別的辦法,都是用一些辛甜的藥物來發(fā)散疏通。我在書局工作時,有一馬夫快馬到書局,忽然倒地,一下子就好像斷了氣。醫(yī)生急忙用五苓大順散等什么湯灌,都不見效果。過了好長時間,另一位王姓同事,拿來一些大蒜,將其剝皮搗碎,再用涼水拌攪,濾去蒜渣,大家七手八腳用蒜湯灌他,過了一會,馬夫就醒了。到了傍晚,這馬夫的身體就復原如初。
對癥下藥,這應該是治病救人精髓之所在:西醫(yī)講究藥到病除,什么地方病了壞了,針對下藥,立竿見影;中醫(yī)也講究藥到病除,可是,它都是系統(tǒng)工程,頭痛不一定醫(yī)頭,腳痛不一定關注腳,頭痛說不定是因腳神經(jīng)引起,腳病也有可能是頭部疾病所發(fā)。總之,中醫(yī)講究系統(tǒng),講究循環(huán),講究因果。那五苓大順散,醫(yī)不好馬夫,因為馬夫的身體和平時從事的工作,與藥性平緩的藥物不太相合;蒜湯反而救了他的命,因為他的日常生活和蒜緊緊相連,吃蒜用蒜喜歡蒜,身體非常適應,就好這一口。
延伸開去,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表面有時只是假象,需要對癥下藥,而對癥下藥,也適用于做其他事情。很多被我們做壞的事情中,仔細找找原因,十有八九都屬于亂開藥方。你不信?隨便找一件不成功的事,對照一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