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鳳儀
當今,學生上學家長陪讀已成時尚。我孫子在讀高中,奶奶陪著他。有一次奶奶要回來辦點事,要我去代理三四天。我在那里每天早上去市場買點菜,回來煮一煮;把孫子換下來的衣服、鞋襪洗一洗;把被子曬一曬,其余的時間就到處看看。
房東告訴我:他除了出租幾間房子給陪讀的學生家長住以外,還有近30個學生在他家搭伙,他每天要做30多個人的飯和菜。學校放學后,這些學生都準時來他家吃飯。
一天中午,房東給搭伙的學生做了紅燒肉、章邊魚、洋芋頭、炒白菜、粉皮榨菜湯,還有一鍋大米飯。
吃完飯,我到井邊去洗碗,想順便看看學生們吃飯的情況,再問問房東學生吃這樣的伙食一個月要交多少錢。我跑過去一看,這些學生都吃好了,只見剩飯剩菜倒了一水桶。
我和隔壁一個陪讀的家長談起這件事。他說:“這里的情況還算好的哩,學校食堂浪費飯菜的現(xiàn)象還要嚴重呢!”
我問:“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他說:“現(xiàn)在人們經(jīng)濟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p>
我說:“經(jīng)濟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該浪費啊!”
他說:“你沒有看見學校門口賣食品的大店、小店,還有攤點到處都是。里面甜的、酸的、辣的什么都有,學生對普通的飯菜哪有對那些東西感興趣呢?”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1958年前后我在南通市一中的學生生活。寄宿在校的學生,每月交8元錢膳費,8個人一桌,每天中午是米飯加一菜一湯,早晚是米粥加醬菜,根本沒有什么飯菜浪費。
有一次周六下午,我從學校步行回家,口袋里還有幾角錢,想買點吃的東西給媽媽,可是跑盡了唐閘一條街連一個燒餅饅頭都沒有買到。有個居民告訴我,現(xiàn)在吃的東西很難買,就是燒餅饅頭也只有早市上星星點點有得賣,光有錢不行還要有糧票。
1961年,我調(diào)到南通縣五接農(nóng)業(yè)中學去工作。有一次,全平潮區(qū)各公社的農(nóng)中校長組成了檢查組,在區(qū)輔導員帶領下到各個農(nóng)業(yè)中學去檢查工作。中午,在我校吃飯,吃完飯,有個叫喜萬德的校長,當著眾人的面,雙手捧著碗用舌頭舔了起來。舔完后,他還向大家打個招呼說:“不是我喜萬德窮相,我是舍不得沾在碗上的一點油醬?!?/p>
當時,由于物質(zhì)生活沒有保障,人們也沒有更多對精神生活追求的動力。那時的文教事業(yè)很不景氣。學生不愿上學,缺課、曠課的學生多,學校流生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學校做好固生工作。教師白天上課,晚上到缺課的學生家去走訪。多數(shù)學生見了老師來走訪總是躲起來,不好意思見老師,因為上學求知識本來是自己的事,現(xiàn)在讓老師三番五次來上門有些過意不去。
可是,有個學生見了走訪的老師就說:“我早上就吃了點野菜湯上學校,去時我看見路邊有塊蘿卜地,中午學校放學讓學生回去吃中飯,我知道家里已好幾天揭不開鍋了,回去沒飯吃。我就跑到那塊蘿卜地邊,看看周圍沒有人,就偷偷地拔了幾個蘿卜,用衣服角把蘿卜上的泥擦掉,吃了下去就算吃了一頓飯,再回學校去上課?!?/p>
我說的這些,請青少年朋友不要見怪,原因是我們中國確實有這段歷史——三年困難時期。凡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在這個期間他們經(jīng)受過饑餓的折磨。
過去由于窮,自己沒有上到什么學,生活上還吃盡了苦頭。如今改革開放,農(nóng)村土地包產(chǎn)到戶,人們掙錢的機會變多了,經(jīng)濟條件變好了。應該在孩子上學上多花一點錢,給他過點好日子,幾乎成了現(xiàn)在學生家長的共識。于是,前面所說的學生在學校浪費飯菜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
我認為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對青少年進行一些傳統(tǒng)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傳統(tǒng)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懂得:一、今天的富裕生活來之不易,它是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富民政策的結(jié)果,我們要學會感恩;二、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不鋪張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個美德只能傳承、不能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