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在自然界中,杜鵑花是一個非常大的家族。在我國人們最早認識的杜鵑花以羊躑躅和映山紅等低海拔區(qū)域的杜鵑花為主。早在西漢年間,羊躑躅被首次以文字形式記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這種開著鮮亮的黃色花朵的有毒小灌木,開啟了我們祖先對杜鵑花類植物的認知。
公元820年左右,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題為《喜山石榴花開》的詩中,為我們留下了“忠州州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時樹;己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shù)”的詩句。詩人在不經(jīng)意間首次記錄了有關映山紅(山石榴)人工引種栽培并得以成功的個案。自此以后,杜鵑花在江南小院里落地生根,小居逾千年。
西方人窺探杜鵑花的時間要晚得多。1803~1812年,常駐中國的職業(yè)植物采集者、英國園藝師威廉·克爾在廣州一帶收集中國園林植物,其中就有杜鵑花。
到了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被迫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到中國考察,向世人揭開了中國杜鵑花的“冰山一角”。繼而引發(fā)了以后近百年國外探險家們對中國杜鵑花及豐富的園林植物的近乎狂熱的逐求和采集。精美絕倫的杜鵑花才真正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道爾頓·胡克依據(jù)自己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的考察采集,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專著《錫金—喜馬拉雅山區(qū)的杜鵑花》。該書附有精美的杜鵑花及其他喜馬拉雅山區(qū)的植物插圖,贏得了人們高度贊賞,轟動全世界。
在1899~1911年間,英國著名的園藝學家、植物學家、探險家亨利·威爾遜,先后4次進入中國大陸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一共收集了6.5萬多份植物標本,其中杜鵑花就有60余種。
從1904年起,英國植物學家和探險家喬治·福雷斯特先后在滇藏地區(qū)進行了7次重大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歷時28年,共采集植物標本3.1萬余號,其中僅杜鵑花屬植物就達400余號、200余種。
雖然我國栽培杜鵑花的歷史悠久,但千百年來卻始終圍繞著映山紅、羊躑躅這類小灌木杜鵑,做成盆景“反復把玩”,而對于我國極為豐富的高山杜鵑資源,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后才逐漸開始關注。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我國杜鵑花資源尤其是西部野生高山杜鵑的關注和認知,國人對杜鵑花的熱情逐漸被點燃。從對野生杜鵑花旅游觀光資源的發(fā)掘到杜鵑花的人工繁育、雜交育種等,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fā)展。但是,杜鵑花獨特的習性以及對環(huán)境的苛刻要求,大大制約了高山杜鵑花走進中低海拔的園林和百姓人家的進程。
從植物分類來講,杜鵑花屬杜鵑花科。全球杜鵑花野生種(不含種下分類等級)有967種,我國有576種。雖然杜鵑花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但真正在現(xiàn)代植物學界正式亮相,則是在瑞典植物學家林奈于1753年建立杜鵑花屬(Rhododendron L.)之后,當時該屬僅有9種。經(jīng)歷260多年的研究,現(xiàn)在杜鵑花屬已擁有近千種,成為當今被子植物的最大屬之一。杜鵑花種類的大量增加,首先應歸因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西方人在中國西部、西南部的植物采集活動。他們使大量高山杜鵑進入西方,從而引起世界各地有關研究者對杜鵑花資源的高度關注。
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川、滇、藏所處的橫斷山區(qū)域,是現(xiàn)代杜鵑花屬植物的多度中心及分布中心,占世界杜鵑花總數(shù)的60%。而川西山區(qū)是橫斷山東北緣區(qū)域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蘊藏有很多獨立的分化類群,有野生杜鵑花屬植物近200種,對于研究杜鵑花屬植物的類群演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新幾內(nèi)亞—馬來西亞地區(qū)是世界杜鵑花的次生分布中心,有280余種杜鵑。該次生分布中心主要以越桔杜鵑組為主。該組全世界有290多種,除我國和喜馬拉雅地區(qū)有少量分布外,其余種類都分布在新幾內(nèi)亞—馬來西亞地區(qū)。
杜鵑屬植物的垂直分布非常廣,可見于各個海拔段。絕大多數(shù)的杜鵑屬植物分布在海拔1500~4000米的范圍內(nèi)。分布區(qū)的植被類型也非常豐富,從海拔較低的常綠闊葉林到高寒地區(qū)的草甸灌叢或高山苔蘚林都有。
杜鵑花屬種類繁多,形態(tài)變化多樣、野外雜交頻繁,這就給杜鵑花的分類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研究者對種的劃分標準不同,且早期的杜鵑花研究是在遠離杜鵑花自然分布中心區(qū)域之外的歐洲進行的,其主要的研究材料是“植物獵人”采集的杜鵑花臘葉標本以及用收集的杜鵑花種子繁育的后代,而且大部分研究者缺乏野外實際考察,因此在研究中難免存在不少問題。這也就造成了目前全球杜鵑花分類學家對該屬的分類觀點存在較大分歧。
杜鵑花的現(xiàn)代分類系統(tǒng)修訂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通過生物技術、形態(tài)解剖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研究手段與分類的結合,使杜鵑花分類研究快速發(fā)展?,F(xiàn)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從不同角度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分類提供了補充和修訂,使之漸趨完善。
要想認識杜鵑花,普通公眾可以從一些基礎的分類學特征來大致區(qū)分不同的類型。比如從植株是否被鱗片,可以將杜鵑花分為有鱗類和無鱗類杜鵑花;從植株是否落葉,可以將杜鵑花分為常綠杜鵑和落葉杜鵑等等。杜鵑花的分類有很多專業(yè)術語,比如前面提到的鱗片,各式各樣的毛被如腺毛、剛毛、絨毛、綿毛以及花部的花絲、花柱、子房和花萼等??傊?,杜鵑花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
下面我們就列舉幾種特色杜鵑,一窺杜鵑花的美麗和多姿。
葉片最長可達70厘米,寬可達30厘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海拔2100~3600米的高山闊葉林或針葉林中。
最小葉片長度不到0.5厘米,同時自然分布可達海拔5000米。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海拔3200~5800米的高山草甸灌叢。
1918年,英國“植物獵人”福雷斯特在中國云南騰沖高黎貢山的森林中發(fā)現(xiàn)了大樹杜鵑。為了把它運回英國,他雇來工人砍倒了一株高25米,樹干直徑87厘米的老樹,并將樹干鋸成圓盤運走。時至今日,這塊從“杜鵑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圓盤仍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
主要分布在我國中南、西南地區(qū),是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性植物,同時也是國內(nèi)早期園藝杜鵑盆景的主要品種。
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人們就開始馴化栽培這種開著黃色小花的杜鵑。
這種杜鵑花主要附生在其他高大的喬木上,借助于其他植物接收陽光,開花結果,繁育后代。
植株高度2.5~10厘米。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及南部,海拔2700~5100米的灌叢草甸中或石巖上。
大王杜鵑毛被
大王杜鵑
這類杜鵑的葉片毛被非常特別,被稱為“杯毛”,顧名思義,它的毛被形似“酒杯”。
芒刺杜鵑
火紅杜鵑
綿毛房杜鵑
這類杜鵑花呈紅色,非常漂亮。
這種杜鵑花的花冠形態(tài)非常特別,絕大多數(shù)杜鵑花的花冠都是寬漏斗狀,而管花杜鵑花的花冠則是長管狀。
198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明洪先生回到四川灌縣(現(xiàn)都江堰市)老家,著手籌建一座亞高山杜鵑花專類園——華西亞高山植物園。自1988年正式創(chuàng)立30余年來,該園堅持每年都進行國產(chǎn)原始杜鵑花資源的野外考察、采集及其育種,其研究人員的足跡遍布藏東南、滇西、川西、貴北、秦巴、南嶺及武陵山地區(qū),目前已收集野生杜鵑花資源400余種,是目前國內(nèi),乃至亞洲收集保育野生杜鵑花資源最多的植物園。
目前,江西廬山植物園、云南昆明植物園、麗江高山植物園及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是國內(nèi)收集野生杜鵑花資源的主要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