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撿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話,就是以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撿漏,形象地體現(xiàn)在一個“撿”字上,古玩界普遍認為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是極詼諧而寫實的表達,也是漢文化中調(diào)侃文化的形象化體現(xiàn)。
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個著名的“撿漏王”。他手中許多的珍貴文物,都是早期靠撿漏獲得的,當年他用仨瓜倆棗的小錢換來的古玩,如今都漲價成百上千倍,有的甚至成為國寶級文物,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和學問。因為撿漏還不能光靠撞大運,得真懂才行。我有個同事,也想學馬未都撿漏,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場跑,每次都不空手。可他都撿了十來年了,一屋子的瓶瓶罐罐,沒一件是值錢的真品,想想也挺可悲的。
撿漏,撿到古玩固然物有所值,不無意義,一不小心就發(fā)了橫財,成了大款。如果能撿來人才,特別是那經(jīng)天緯地的人才,意義會更大,價值會更高,說不定就會改變歷史。譬如周文王撿到了姜子牙,秦王撿到了百里奚,蕭何撿到了韓信,劉備撿到了諸葛亮,張亮基撿到了左宗棠……
撿漏,得有過人眼光,豐富經(jīng)驗,善于慧眼識珠,看出人才的潛質(zhì)。否則,即使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放到你面前,你也會視同尋常物件,棄之如敝屣,就像昔日和氏璧的獻寶人,本是一片至誠,卻被兩任不識貨的楚王先后砍斷兩條腿?,F(xiàn)在不少電視臺都有鑒寶節(jié)目,通過專家的鑒定與判斷,發(fā)現(xiàn)了不少流落民間的寶貝。人才也是一樣,居廟堂之高的固然很多,處江湖之遠的也不在少數(shù),伯樂們就應該以敏銳的眼光,愛才的意識,不斷挖掘發(fā)現(xiàn)那些埋在土里的奇珍異寶,努力把那些優(yōu)秀人才選拔出來,讓他們發(fā)光發(fā)熱,各顯其能。
撿漏,得有不拘一格的寬闊襟懷,容人海涵的博大氣度。一般來說,被漏掉的寶物肯定不會那么醒目耀眼,讓人一見就眼睛發(fā)亮,更可能是灰頭土臉、其貌不揚、“出身”不好、來路不正。如果心存偏見、歧視,就不可能撿到寶物。對人才撿漏也是如此,倘若求全責備,苛求其門第、出身、學歷、性別、年齡等,就可能錯失人才,悔之莫及??燎竽挲g,就會漏掉姜子牙、廉頗、黃忠、佘太君;苛求出身門第,就會漏掉曹劌、衛(wèi)青、霍去病、關羽;苛求“前科”,就會漏掉管仲、吳起、韓信、陳平;苛求學歷,就會漏掉馮友蘭、梁漱溟、錢穆、華羅庚……
古玩撿漏,要時不時去古玩市場轉(zhuǎn)轉(zhuǎn),逛逛琉璃廠、潘家園,到那些舊日的大戶世家尋尋覓覓,翻箱倒柜。人才撿漏,也要經(jīng)常深入民間,深入基層,認真傾聽民聲民意,眼睛向下,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才能發(fā)現(xiàn)有用人才。
當然,人才撿到后,最重要的是還要人盡其才,以誠相待,委以重任,給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條件,讓其大顯身手,一飛沖天。是吳起,就讓他號令四方,開疆掠土;是衛(wèi)青,就請他掛帥出征,勒石燕然;是韓信,就給他筑壇拜將,將兵多多益善;是孔明,就讓他大權在手,運籌帷幄;是關羽,就讓他滅此朝食,溫酒斬華雄。
古玩撿漏,一半靠經(jīng)驗,一半靠運氣;人才撿漏,眼光固然重要,誠心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