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湛秋 杏杏
王立峰教授認為工具人現象投射到官場,是一種不良上下級關系的表現。
“我聽你做報告啊,東西呢!”近日,山東乳山黨史辦主任徐華偉扇打下屬視頻經曝光引起公憤。視頻中隨著徐華偉怒吼聲而來的是他扇下屬響亮的巴掌聲。除了“徐大人的官威”引人憤怒外,被打下屬唯唯諾諾的樣子也引起網友感慨——妥妥一枚官場工具人誕生了!
徐華偉肆意妄為的原因無他,仗著官高一級,不把下屬當人看,把下屬看成隨意打罵的出氣工具而已。當然,說不定有的下屬也樂得為領導“解氣分憂”,甘當忠犬、背鍋俠等。
其實,這起“打人事件”僅僅勾勒出官場工具人現象的冰山一角,工具人投射到官場,是一種不良上下級關系的表現,會對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上下級關系,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進行反噬。
在吉林大學王立峰教授看來,“工具人”和“佛系”“蟻族”等網絡流行語一樣,不是一種可以清晰嚴謹界定的概念,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應該多角度去理解。
那官場工具人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王立峰認為,從一些單位的小環(huán)境來看,不正常的上下級關系是一些公務員成為工具人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成為工具人,自然就有使用“這個工具”的人——個別威權化的領導,而正派的領導,是絕不會把下屬當工具看待和使用的。
一些公務員透露,感覺自己是個工具人的時刻,莫過于領導只看重他某方面的用處,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從來不在意他的個人感受。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他們吐槽歸吐槽,大部分時候還是照樣執(zhí)行了。這里面的原因在王立峰看來很簡單:“職位高低、權勢優(yōu)劣導致下屬聽使喚,甚至表忠心都很常見。如果拍馬逢迎在一個單位沒有市場,那么也不會有人主動甘為領導的工具人了?!?/p>
此外,拋開體制環(huán)境和領導因素,抱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種心態(tài)在體制內工作的人,在王立峰看來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工具人。他們已經沒有工作的熱情,也不想有責任壓身,更多時候只祈求平平安安、守住飯碗、直至“光榮”退休。對于領導的安排,永遠選擇機械執(zhí)行,創(chuàng)造力在循規(guī)蹈矩的日常中逐漸消逝,一群工具人又誕生了?!斑@樣的工具人,表面看不會干大壞事。長遠看,當群體大多數都抱有這種心態(tài)時,這樣的單位無疑也是沒有活力的?!?/p>
在現實中,有些公務員自身庸懶散問題突出,能力不強業(yè)務不精,得過且過,自由散漫,長此以往在單位變成一條咸魚。
對此,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韓建力認為,工具化的個體身上都有悲劇色彩,不僅本職工作被耽誤,還會因自我成長緩慢產生認同危機。這類人在心態(tài)上放任自流,從不主動思考,干工作僅僅滿足于“我在場”的表面形式。
像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小張就表示她保持樂觀的哲學就是:“不去思考,就沒有煩惱?!彼J為,把自己變成沒有感情的工具可以避免自我詰責帶來的痛苦。領導安排每周寫一份關于黨政方針理論學習心得體會,小張卻抱著“天下材料一大抄”的心態(tài),開始東拼西湊最后使得工作變得流于形式。
在小張這里“去執(zhí)行”的優(yōu)先級高于“帶著思考去工作”,更不會在乎工作效果怎么樣。
“不做工具人,就把自己當人看?!表n建力認為,沒有自我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工具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對自己有認同感,對你所從事的事業(yè)有認同感,對你周遭的事有認同感,這樣你才會去洞察、去思考,這才是擺脫工具屬性的第一步。
在豆瓣上有一個“工具人康復中心”小組,有一則帖子談到:當工具有諸多好處,比如避免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偶爾獲得一些小恩小惠,塑造吃苦耐勞的形象便于升遷,等等。如果成為工具人沒有這些便利,誰會去做這些事呢?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交易思維,做任何事情都在考量利益。當你凡事要求回報,想著好處時,別人自然拿住了你的軟肋,利用你的欲望把你反噬為工具。
北京某機關公務員陸明向記者透露,他們單位有個同事名校畢業(yè),水平挺高,但以前從來不加班,下班跟腳底抹油一樣,溜得飛快,工作8小時之外基本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近來聽聞單位又有外出交流的機會,按照以往科室慣例若有交流的履歷,以后晉升也是敲門磚。因此,他變得異?;钴S,有加班或應酬,變得隨叫隨到。
陸明說,領導早把這個同事的心思看穿了,趁著他想上升的勁頭,把平時難安排的私事也統(tǒng)統(tǒng)一股腦丟給他了。
事實上,像陸明這個同事一樣本來有一些能力,但格局太小的人恰恰被交易思維套牢了。干工作不是一錘子買賣,沒有哪個正常的單位存在“有功勞我來,沒好處躲開”的這種干事導向。王立峰說,用相互協(xié)作的大格局替代以物易物的交易思維,才能不落工具人的窠臼。
對于該如何“K.O工具人”,在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已經給出了另一套解決方案:君子不器,君子通才。他警醒人們不要像器具一樣,作用僅僅限于某一方面,要多學習,成為通才,才不至于淪為工具。
今年剛從某985高校博士畢業(yè)的嚴雙就告訴記者,不能因為不是學生身份了就不再系統(tǒng)性學習了。她強調工作中更應該時刻更新知識體系,這樣上手快的同時,還不會因為存在感低而自暴自棄、混吃等死。
她談到她拿到某211高校的offer后,還沒正式入校授課,學院就安排一項重要學術書籍編撰任務給她,并且還與她碩博期間研究方向有差異。
“編撰的內容風格如何?受眾是誰?”嚴雙帶著這樣的疑問請教了一些前輩?!皥D省事,看一下最近幾年編撰的,往里套就行了?!薄耙膊灰胫歇毺氐娘L格,不出錯就行。”幾番詢問下來,嚴雙得到很多類似的回答,可她不想還沒開始傳道授業(yè)解惑,自己就變得流程化了。兩個月的時間,嚴雙不是泡在圖書館就是線上與學生溝通,在學生的傾訴中,她也更確定自己要編撰一本什么樣的書出來。
如今,嚴雙作為主力編撰的這本學術書籍初稿已出,在送審后“令人眼前一亮”是最多評語?!叭绻耶敵蹙桶凑找郧暗哪0澹约翰蝗パa專業(yè)知識,這樣的編撰在流程化的同時也失去了意義?!?/p>
試想,假如真正做到如孔子言下的君子一般,時時刻刻去調動自主意識,不停止學習和探索自我,又怎會輕易淪為工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