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
在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有時不免喜歡地嘆氣,就想,是什么樣的清澈明慧的心靈,寫出如此靈動婉麗的詩句呢?當然,又無須去想象,因為詩的作者我如此熟悉,對她的行止雖不能如數(shù)家珍,但也算靈魂上的契友,所以大概也能知道這些如珠玉般的詩句是如何自她心靈一一吟出。
她,詩集《秋月曲》的作者,李本,上海大學(xué)法學(xué)院的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日常有著繁重的教學(xué)和科研任務(wù),寫詩與她而言,是日常工作之余舒緩心靈放松神經(jīng)的一種方式,也是她理順與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的一種途徑,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詩歌是她“創(chuàng)設(shè)我心欲達之處。讓自己和讀者去發(fā)現(xiàn)和追隨這樣的境界。沖淡深粹、出于自然,無論是高蹈還是委頓,都有內(nèi)在的生發(fā),余音。”總之,于她而言,“詩是跳躍于我心的一片寧靜”。
翻看《秋月曲》的目錄,發(fā)現(xiàn)這一篇篇詩題,連綴成一部百科生態(tài),有著草木鳥獸蟲魚以及四時變化。海德格爾說:“詩人讓語言說出自己。”詩歌是語言本身和詩人本體的雙重表現(xiàn)。透過李本的詩歌我們很明晰地看到她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要來源,即傳統(tǒng)與自然。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溯源于傳統(tǒng),蘊涵于自然。
《論語》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生長,生生不息,這是自然的敘事能力,而中國詩歌的一大傳統(tǒng)就是自然的書寫。這個傳統(tǒng)濫觴于《詩經(jīng)》,經(jīng)《楚辭》漢賦,于魏晉時期成熟完善,到唐朝達到頂峰。李本說她深受《詩經(jīng)》影響,而聰穎如她又“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對自然深切的熱愛與親近,于她的詩中屢屢可見,甚至似乎可以說,她的每一首詩都是“自然”之詩,她將情感委婉地注入自然的意象之中,翻看她的詩集,可以隨手試舉一例,比如《陌上》:“以山荊子為籬笆/以紛紛飄墜的香樟葉做毯/毛茛舉著金黃的小酒碗/邀斑鳩鳥野餐 ?四月的門檻/已被清明踏破/我也要致意于你/不露一絲故意的痕跡”,在這里自然的意象成為詩人情感的一個抒發(fā)口,且畫面感很強,營造出一種清新、淡遠,物我兩忘的意境。在李本的詩中,世間萬物都有溫度,在荒寒的世界,撫慰著人的心靈。如《漁村少年》:“北風(fēng)吹著羌笛/江南的草木尚未凋去/只有正午的光線/像亮黃的手指/迅疾按下琴鍵 ?此際寒冷/而我渴望小小的震撼/丹頂鶴群已來南/我們扳罾/烤胡瓜魚/撕下一片片山茶花占卜夢想/做快樂的漁村少年”
李本的詩歌語言繼承了傳統(tǒng)詩歌的古典美,尤其是對舊典的運用,從古典的意象中孕育出了新的情緒。這和她多年浸潤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不無關(guān)系,這里有家學(xué)淵源,也有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認知。她認為如若不能體味傳統(tǒng)文化中對天地大道的敬畏,對生命的憐惜和疼痛,對萬物的的體恤和感同,對靈魂提升的“勇猛精進”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和內(nèi)在精髓,無以成就立于當世的詩人。這種認識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她的詩歌語言的古典美。如《云與泥》:“曉風(fēng)移石/調(diào)柔一面湖水/階堂簌簌/匆匆繪就花影竹枝 ?流年如云跟不可深植/且以素手種瓜/在田塍低首/七日此處/定當破土”詩里的曉風(fēng)、花影、階堂、竹枝,讀來隱隱有唐詩宋詞的影子,而其興味雋永,語言淺近,近乎唐人絕句,于詩題“云與泥”,又品出一種語盡思不窮的意味。這樣的詩有很多,如《秋空》,如《哀郢》,而讀另外一首詩《大雪就要來了》,簡直就像在讀王蒙或者大癡的古畫一般。
中國的詩歌有“以禪喻詩”的傳統(tǒng),李本的詩含蓄素淡,她也直言,她的詩受禪宗影響,直指人心,幽微淡遠?,F(xiàn)代社會喧囂紛雜,人們沉溺于物質(zhì)與信息的轟炸之中,無法沉淀心情去直面生命的本真。讀李本的詩,其中蘊含的禪式智慧可以給深陷迷妄之中的人以啟示,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性,去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去貼近生命本身,體悟生活的本質(zhì)。如《巡視》:“萬物皆備于我/包括水的波紋/小鸊扎猛子的倒影/芒草里藏著的/白首不相離的故事/一個涵洞/我不能講出的關(guān)于待會兒要刮風(fēng)的秘密/噓!/把微笑印在木芙蓉花里/偷偷地”從實相中透出了一片空寂靜穆的禪機。李本說她自己也特別想詩里有禪意,“活潑潑的,于艱澀處借頓悟一莖化解,充滿機鋒,趣味。我一直期許在詩里布設(shè)禪趣,明心見性?!彼闹T如“諸相離”“諸無忌”“秋空”等詩就是有著意遠、超脫的禪意。
李本是一個有著豐盈古典精神的現(xiàn)代詩人,她的詩里不僅有她熱愛的自然萬物,有她深愛的家人朋友,有她細細幽微的心事,有畫,有樂,有禪。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