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煥 李若聘
(作者李榮煥系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哈爾濱市委副主委,作者李若聘系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講師)
解讀哈爾濱的音樂史,就是解讀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就是解讀這座城市人民的心靈,也能讓我們在音符里望見這座城市美好的未來。
哈爾濱是聯(lián)合國授予的聞名遐邇的音樂之城。從歷史深處形成、升起并在百年間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而沉浮著的旋律,一音一符,無不承載著太多的故事。毫不夸張地說,音樂對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哈爾濱的確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雖然它開埠時間很晚,只有百多年的歷史,可是它的音樂城標從開埠之初,就牢牢鑲嵌在城市的名頭上了。而音樂與鐵路在哈爾濱的城建史上是緊密相連的。歷史上,中東鐵路是沙皇俄國侵略掠奪中國的工具,但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催生了哈爾濱的發(fā)展,也將近現(xiàn)代歐洲工業(yè)文明帶入古老的中國東北角。
1897年夏季,“沙俄”第一艘火輪靠泊松花江畔,后來在哈爾濱香坊“田家燒鍋”安營扎寨,金發(fā)碧眼的俄羅斯人忙碌起來,測量、計算、設計,“描繪”中東鐵路的藍圖。
與此同進,數(shù)以萬計的關內(nèi)民工“闖關東”來到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的建設者,并由此帶來了山東、河北、江浙一帶的民樂、民歌、民謠,民間戲曲也漸漸在哈爾濱這座城市扎根,成為早期先民們茶余飯后的文化消閑。
與此同時,以俄羅斯人為主的外國僑民也將哈爾濱作為聚居地,他們將歐洲的建筑藝術、生活方式、音樂舞蹈等西方文明帶到了哈爾濱。其中,尤以音樂活動最為鮮明,我們不妨從下面三個標志性事件上以管窺豹:
第一件事:1908 年4 月,哈爾濱第一次奏響了歐洲古典音樂的篇章,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領先的。當時的指揮是尊杰利,作品有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和鮑羅廷的《第五交響曲》。開埠之初,就有專業(yè)的管弦樂團活躍在哈爾濱。
第二件事:1921 年,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成立。由此,歐洲古典音樂、芭蕾舞、爵士音樂、歌劇等音樂樣式紛紛展現(xiàn)在哈爾濱的舞臺上。
第三件事:1924 年,歌劇《茶花女》在哈爾濱上演,這也是這出著名歌劇在中國的首秀。
這期間,還有許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團體與著名藝術家來哈演出,比如被譽為世界低音之王的俄國歌唱家費多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兵。還有大批技術精湛、資深望重的俄僑音樂家在此組建各種音樂藝術團體,他們開辦音樂學校、登臺獻藝、廣泛地介紹和演奏歐洲與俄羅斯的音樂作品,活躍了哈爾濱的樂壇,也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音樂人才。這些音樂活動從1901年以后就被諸多俄僑媒體記載,是哈爾濱音樂文化的歷史印記??梢哉f,哈爾濱是中國最早發(fā)展西樂的城市之一,這一系列中西音樂活動,不僅提高了哈爾濱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力,也使得哈爾濱在20 世紀初就收獲“音樂之城”的美譽。
彼時的哈爾濱,成為亞洲特別是遠東地區(qū)音樂活動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
此時,這里既有質樸無華的鄉(xiāng)民音樂、流派紛呈的市民音樂,還有充滿異域風格的僑民音樂。從開埠之初,哈爾濱的音樂文化就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特點,市民音樂、鄉(xiāng)民音樂與僑民音樂各自獨立地生發(fā)于特定的階層和人群,在自融、自洽的同時,也彰顯了自身的藝術魅力??梢钥隙ǖ卣f,中樂與西樂并存,構成哈爾濱后世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下面講兩個故事。
故事一,著名革命家瞿秋白在哈爾濱第一次聽到《國際歌》。1920 年11 月7 日是十月革命的紀念日,當時瞿秋白滯留哈爾濱,經(jīng)過俄國友人介紹參加了他們舉行的慶祝會。宣布開會時大家都高呼“萬歲”,并起立高唱《國際歌》。這是瞿秋白第一次聽到《國際歌》,“聲調(diào)雄壯得很”——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形容當時的感受?!秶H歌》創(chuàng)作于法國巴黎公社期間,曾經(jīng)是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會歌,蘇聯(lián)曾經(jīng)在20世紀20 年代以此為國歌,1944 年又把《國際歌》定為黨歌。回到北京后,瞿秋白住在堂兄家里,守著一架風琴,開始翻譯《國際歌》。他對照法文原文,自彈自唱,字句推敲。1923 年6 月15 日,瞿秋白將從法文翻譯過來的《國際歌》歌詞和簡譜發(fā)表在《新青年》的復刊號上。瞿秋白因而成為中國完整譯配《國際歌》的第一人。第一位演唱國際歌的中國人,是中共早期領導人陳喬年,他曾經(jīng)是中共中央委員,是陳獨秀的二兒子,后來犧牲了。此后,中譯本的《國際歌》開始陸續(xù)傳唱。
故事二,口琴社,哈爾濱第一個進步音樂團體??谇偕缬谌諅谓y(tǒng)治時期由共產(chǎn)黨員姜椿芳、金劍嘯、任震英等組織成立。他們以傳播和教授口琴技法為掩護,在向青年人講授音樂知識的同時,傳播愛國思想??谇偕缪埞枮I的音樂家任白鴿、葉長春、劉忠為顧問,聚集了全市200 多名進步的文藝青年。1935 年10 月,哈爾濱中央放送局請口琴社來電臺現(xiàn)場演播口琴曲,愛國音樂《沈陽月》由此以口琴合奏的形式,在偽滿統(tǒng)治下的電臺中公開播出?!渡蜿栐隆吩稇?zhàn)場月》,由張季讓、王沛?zhèn)愖髑?,是首充滿悲愴色彩的協(xié)奏曲,以敘事的形式,描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夜敵人偷襲北大營的經(jīng)過。憂傷悲壯的曲調(diào),用音樂的語言描繪寧靜的月夜,描繪敵人殺人放火的罪惡,也描繪出民族尊嚴被蹂躪的恥辱;樂曲終章,激昂的旋律又將那份埋在東北人民內(nèi)心的不屈與悲壯充分演繹。1935 年12 月,口琴社精心排練的《沈陽月》,作為壓軸曲目首次在巴拉斯影院公演,當時在哈爾濱謀生的作曲家王洛賓也參加了演出。后來,哈爾濱口琴社的一系列愛國音樂活動,引起日本特務機關的注意。1937 年4 月,哈爾濱的日偽特務機關對口琴社進行了鎮(zhèn)壓和搜撲。共產(chǎn)黨員、口琴隊隊長侯小古被敵人殺害。利用樂曲反抗殖民地統(tǒng)治,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芬蘭頌》(1900 年),曾極大地激發(fā)了芬蘭人民反抗沙俄統(tǒng)治的愛國情懷?!斗姨m頌》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現(xiàn)已成為世界名曲。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音樂的力量。接下來,從更廣闊的空間,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當年哈爾濱的市民音樂和鄉(xiāng)民音樂。
哈爾濱最初的民族音樂活動,起始于“吹鼓手”的民間演奏。作為民間藝人的一部分,早期的“棚鋪”吹鼓手出現(xiàn)在哈爾濱開埠后,在道外、道里、香坊、太平、顧鄉(xiāng)有一批職業(yè)吹鼓手,為市民大眾的紅白喜事吹奏?!芭镤仭本褪乾F(xiàn)在的樂社、樂隊,當時,哈爾濱有“吹鼓手”藝人100 多人。使用的樂器有:大嗩吶、中嗩吶、小嗩吶、笙、管等,小堂鼓、小鈸等打擊樂器。演奏的曲目多為東北嗩吶十三套曲、民間小調(diào)和牌子曲。20 世紀30 至40 年代,娶親開始用小汽車,奏樂也從中國民間的嗩吶鑼鼓漸變?yōu)檠蠊难箬尩摹把髽逢牎绷?。吹鼓藝人的音樂表演成為當時哈爾濱民間音樂流行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一時期,哈爾濱還沒有出現(xiàn)完整的民族民間音樂社團。
值得一提的是,評劇、京劇、皮影戲在傅家甸的頻繁上演,是對哈爾濱民間音樂的最初啟蒙。傅家甸即現(xiàn)在的道外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是“落子”,即評劇。1916 年前后評劇傳入哈爾濱,落腳傅家甸,成為當時哈爾濱最火的戲劇,僅傅家甸就有茶園、大舞臺等戲園子十多處,每天有四五千人欣賞中華戲曲,這在當時的國內(nèi)是不多見的。此后十多年哈爾濱成為東北評劇的活動中心。有數(shù)據(jù)顯示,1920 年道外上演的評劇劇目達上百部,著名的有《楊三姐告狀》《愛國嬌》《孟姜女》等,成為哈爾濱戲曲最活躍的時期。著名評劇旦角月明珠、李金順、碧蓮花唱紅了哈爾濱,他們一上場觀眾喝彩不斷,場場爆滿。
京劇很早就進入了哈爾濱。當時的演出劇場有中央舞臺、新舞臺、中舞臺、華悅舞臺等,小的可容納2000 人,大的可容納3000 多人,這在當時的國內(nèi)也是領先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哈爾濱出版的一些俄文報刊上,還曾專門辟有專欄介紹中國的民族音樂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如《亞細亞時報》報道了1913 年東方學會邀請傅家甸京劇演員,在鐵路俱樂部為俄僑觀眾演出《三娘教子》《空城計》等,演出之前,著名的漢學家格拉斯基向公眾做了《中國戲曲的產(chǎn)生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報告,同時把戲文的俄文譯本印發(fā)給觀眾。這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地向外國觀眾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的京劇了。1938 年前后,評劇的發(fā)展達到了高峰。
這之后的一段時間,二人轉從城外進到城內(nèi),從茶館開始演起。此外,在哈爾濱也有演奏廣東音樂、嗩吶、古琴的音樂人,有成熟的社團、行會。從文化表演場所上來看,舞臺主要是京劇,這是國??;外來的民間文化則都是先從茶園開始。
哈爾濱獨特的城市緣起于發(fā)展史,讓外僑文化特別是外僑音樂成為本文不可回避的重點話題。
1898 年到1932 年這30 余年間,由于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哈爾濱在飽受殖民主義侵略的同時,也接受了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在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哈爾濱從小漁村發(fā)展成為人口近30 萬,俄、日、法、美、英、波蘭、捷克等僑民達15 萬人的國際性城市,已經(jīng)有28 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由此,哈爾濱也成為歐洲文化藝術從西伯利亞進入中國北方的重要通道。
最初,音樂藝術只是這些僑民的自娛自樂、自我欣賞。1898 年,捷克人帶來了家庭四重奏;1908 年4月又出現(xiàn)了半專業(yè)的中東鐵路交響樂團。這種家庭音樂和只有在夏季才能演出的露天交響音樂會,顯然不能滿足當時十多萬之眾的僑民的藝術需求,于是,一些俄羅斯資本家在哈爾濱大興土木建設劇場,廣泛開展歌劇等音樂藝術活動。1903 年,中東鐵路工廠俱樂部興建,在此后20 多年間,又分別有商務俱樂部、中東鐵路俱樂部、馬迭爾劇場等十多處劇場先后落成,日容納觀眾可達萬人,這在當時中國是首屈一指的。
這期間,哈爾濱成為外國僑民的音樂天堂。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爵士樂等藝術樣式紛紛出現(xiàn)在哈爾濱的舞臺上。雖然其參與主體是外國僑民,但是通過電臺播放、公園露天演出等活動,也影響了當時生活在哈爾濱的中國人。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傳播手段,就是教育。在沙俄侵占東北,修建、經(jīng)營中東鐵路的過程中,大量俄僑通過路立、公立、私立等手段興辦學校。這些學校大部分在俄國國內(nèi)進行了備案,并嚴格執(zhí)行俄國的學制,采用俄國教材,由俄國人執(zhí)教。起初,俄僑學校是不招中國學生的,但是由于俄國僑民的大量流動,學校為維持正常教學,才招收少量中國學生。這些學??陀^上為中國培養(yǎng)了少量的音樂人才,成為歐洲古典音樂在哈爾濱的原始積累。哈爾濱的俄僑音樂教育從1921 年起至1962 年未曾間斷,先后建立了多所正規(guī)音樂學校,這是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批西洋音樂學校。例如,1921 年,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開辦,至1941 年該校已累計招收學生2000 多人;1947 年,該校改為哈爾濱蘇聯(lián)高等音樂學校。1925 年開辦的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是以俄羅斯音樂教育家格拉祖諾夫命名的,于1936 年停辦。1927 年開辦的哈爾濱音樂訓練班,以招收女學生為主,也招收少部分中國學生。這些音樂學校比1927 年開辦的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要早好幾年,而且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的許多骨干教師,多是從哈爾濱北雁南飛的。
這些俄式音樂教育持續(xù)時間長,例如哈爾濱商務俱樂部俄僑音樂訓練班1958 年創(chuàng)辦,直至1962 年才告結束。
還有一個特點是這些學校的師資素質普遍很高,其中很多人畢業(yè)于圣彼得堡、基輔、莫斯科、巴黎、米蘭、萊比錫等音樂學院,很多人獲有自由音樂家的稱號。這些異國職業(yè)音樂人向中國人民介紹了肖邦、李斯特、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使中國人民了解了交響樂、奏鳴曲、幻想曲和協(xié)奏曲,培養(yǎng)了中國首批西洋音樂藝術。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自1922 年至1930 年共舉辦了18 場音樂會,自1930 年至1941年組織了88 場學校表演會。哈爾濱音樂訓練班自開辦到停辦,共舉辦了40 場公開音樂會和60 場內(nèi)部音樂會。這些藝術實踐即提高了學生的藝術水平,也為豐富哈爾濱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貢獻(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