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新聞漫畫,以漫畫的形式對新聞時事進行評論,在新聞傳播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擁躉。它既是一種視覺藝術,也是一種新聞體裁。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基于評論可視化的視角,本文重新審視了新聞漫畫的定位、特點,探討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漫畫的發(fā)展路徑,以期為新聞漫畫的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經驗。
新聞漫畫是以漫畫藝術再現(xiàn)或者演繹新聞事件。它既是一種視覺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新聞報道手段。自大眾報刊誕生后,新聞漫畫在新聞傳播領域得到了大量的實踐應用,并自成一派,成為一種特殊的新聞體裁。在新聞漫畫的實踐應用中,新聞漫畫分為圖解性漫畫和評議性漫畫兩類。圖解性漫畫(也稱新聞漫畫配圖、漫畫插圖),側重對新聞報道的文字內容進行圖解說明、形象展示或渲染裝飾;評議性漫畫側重對新聞事實進行演繹歸納,通過具體的形象和巧妙的構思表明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和看法。[1]
西方新聞學把時事漫畫歸為新聞評論體裁,認為漫畫作者在取材新聞事實的基礎上,亮出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或諷刺批判或贊揚歌頌。漫畫前輩方成說的“漫畫就是畫思想”,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本文出現(xiàn)的“新聞漫畫”一詞都特指評議性漫畫,本文將新聞漫畫放在評論可視化的視角下,重新審視新聞漫畫的定位、特點及發(fā)展思路。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人們獲取資訊方式、閱讀習慣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媒體融合的變化之一,就是從讀文時代進入讀圖時代。用戶越來越想花最少的時間成本來獲得最大價值的信息資訊,因此更為直觀、更加快速傳達的可視化內容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形態(tài)。
新聞漫畫是以漫畫的表現(xiàn)形式,對新聞時事進行評論,它先天就是一種新聞可視化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隨著紙媒的版面縮減,新聞漫畫的當下發(fā)展呈現(xiàn)式微傾向,受眾群體不斷流失,但是將新聞漫畫重新定位為一種評論可視化產品,借助新的傳播手段,重新探索新聞漫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促進新聞漫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新聞漫畫中,創(chuàng)作者對于真善美的謳歌,對假丑惡的抨擊,態(tài)度明確、旗幟鮮明,一步到位地以特定畫面讓讀者領悟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漫畫實現(xiàn)了觀點的可視化。
在新聞漫畫中就能以一種高度濃縮且生動形象的表述方式,在方寸之間就讓讀者一眼看透事件的本質,比閱讀文字更省時省力,更妙趣橫生。從這個角度來說,新聞漫畫還實現(xiàn)了論據的可視化。
為了增強文字評論作品的親近性和說服性,評論作者會采用豐富的論證手法,比如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等。在新聞漫畫中,這些論證方法與漫畫創(chuàng)作者常用的構思方法和表現(xiàn)手法有著“互譯”性和“相同”性,可以看作是論證過程的可視化。新聞漫畫的講道理具有直觀性具象性,因此極大地拓展了觀點產品的受眾群體。
新聞漫畫作為評論可視化產品,在讀圖時代本應進入更加蓬勃發(fā)展的狀態(tài),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探討新聞漫畫日趨萎縮的原因時,有研究學者指出,新聞漫畫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劣勢,比如信息滯后、解讀偏差、功能薄弱、形式單一等。
但是,從新聞可視化的角度來看,這些缺點并不真正是制約新聞漫畫發(fā)展的原因。相反,這些缺點還是新聞漫畫的長處所在。因此,重新審視新聞漫畫的特性,才能在推動新聞漫畫發(fā)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揚長避短。
在唯快不破的互聯(lián)網傳播時代,新聞漫畫最被詬病的一點是時效性欠缺。朱春花指出,新聞漫畫需要較長創(chuàng)作周期,與同樣是圖像形式的新聞攝影作品相比慢了許多,造成新聞漫畫在時效性方面失去了足夠的競爭力。[2]有學者還分析了新聞漫畫時間滯后的原因——新聞漫畫需要作者收集各種素材,從新聞報道信息中進行選擇性分析,再進行創(chuàng)作。[3]
這類批評實際上混淆了新聞漫畫與新聞照片各自不同的傳播功能。如前所述,新聞漫畫的長處不是報道新聞,而是評論新聞。新聞漫畫和新聞照片都是可視化作品,但是各自的功能、屬性完全不同。新聞漫畫是一種新聞評論,就時效性而言,評論落后于報道,無可厚非。相反,評論如果過于追求效率,可能會滑向某種程度的模式化、快餐化和粗糙化。
《中國青年報》時評人曹林說過,評論應該是分層的,第一時間的評論往往并不深刻,紙媒第二天的評論可以深刻和獨到一些,而隔幾天后的“評論周刊”再對此事的評論,可以提供更深刻和專業(yè)的視角。他針對的是傳統(tǒng)文字評論,但同樣適用于新聞漫畫。
趕時效推出的新聞漫畫,也很容易出現(xiàn)兩種弊端,一是淪為文字報道的附庸,成為新聞信息的簡單圖解,對事實的內涵和深度挖掘呈現(xiàn)不夠;二是表現(xiàn)技法上重復雷同或粗制濫造,缺少漫畫藝術應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審美價值。比如,反映“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聞漫畫,很多作品就采用雷同的表面化的圖形表現(xiàn)形式,簡單以吵架或打架的畫面來呈現(xiàn)。這樣的作品毫無新意,容易令人產生視覺疲勞,更無法實現(xiàn)引人深思的效果。
因此,優(yōu)秀的新聞漫畫作品應是一種慢新聞,其構思靈感不是來源于單一新聞報道,而是對某類社會現(xiàn)象的綜合概括和深度提煉,再以新穎獨特的漫畫語言加以呈現(xiàn)。新聞漫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源于新聞又高于新聞”,雖然其時效性并不是特別強,但是作品卻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朱春花梳理了近年來《人民日報》漫畫增刊發(fā)表的作品,發(fā)現(xiàn)除2014年以來的“圖說我們的價值觀”系列漫畫外,正面弘揚、歌頌美好的評議性漫畫呈現(xiàn)偏少趨勢。[4]盧安琪(2017)分析了2011年至2015年中國新聞獎漫畫獲獎作品,發(fā)現(xiàn)負面和中性選題占比很高,有50%以上為負面報道,正面選題僅占7%。從量化分析中,兩位學者得出了新聞漫畫存在反面諷刺多、正面弘揚少的結論。[5]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從中國第一幅新聞漫畫《時局全圖》開始,新聞漫畫就被賦予了戰(zhàn)斗屬性。新聞漫畫就和雜文一樣,有投槍、匕首之喻,具有諷刺潑辣的風格,有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之功效。甚至有學者認為,當下不少新聞漫畫采用說明性的新聞圖解或者漫畫故事等創(chuàng)作形式,實際上削弱了傳統(tǒng)新聞漫畫的戰(zhàn)斗屬性。[6]
上述觀點的分歧牽涉對于新聞漫畫傳播功能的認識差異。著名漫畫家華君武說“漫畫是一種批評的藝術”。優(yōu)秀的新聞漫畫揭露問題、分析問題入木三分,同輿論監(jiān)督一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戰(zhàn)斗力。徐健民認為,“無論是時政漫畫,還是社會類的諷刺幽默漫畫,都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與宣傳性。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監(jiān)督工具,這種表述不是簡單地圖解新聞事實,它應迅速及時地切中時弊,鞭撻腐朽抨擊落后現(xiàn)象”。[7]
既然新聞漫畫獨特的評議功能對現(xiàn)實生活有著強烈的干預性,那么新聞漫畫具備明顯的批判色彩或者偏向負面選題就并不是一種局限或劣勢,反而是其本質屬性、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體現(xiàn)。
當然,新聞漫畫具有批判性,不等于新聞漫畫不能用于表現(xiàn)正面題材。利用生動有趣、簡潔易懂的畫風,新聞漫畫也能應用于宣揚黨的方針政策、歌頌好人好事、普及科普知識等正面選題,并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宣傳效果。
不同于新聞攝影對客觀世界的逼真再現(xiàn),新聞漫畫是一種圖像化的表現(xiàn)藝術。新聞漫畫的作者通過圖像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受眾則通過解讀這些圖像符號來形成自己的認知。在傳受過程中,編碼與解碼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有學者指出,受文化、地域、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受眾對漫畫圖像的解釋會存在差異,這種理解差異性會導致新聞漫畫傳播受到局限。[8]這種看法是有學理支持的。在傳播學中,“選擇性理解”理論的提出就是基于一項對漫畫展開的受眾實驗研究。在實驗中,不同受眾對于同一副諷刺性漫畫比戈特先生,就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
誠然,信息的有效傳播是建立在傳受雙方基本一致的信息解碼基礎上。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受眾,尤其是當下中國讀圖時代的受眾,是充滿能動性的主體。他們對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強,是能夠比較準確地對漫畫信息進行“解碼”,從而正確解讀新聞漫畫所傳遞的思想和觀點。
另外,傳播學理論早已證明在傳受過程中,如果能充分發(fā)揮受眾的主動性、提高受眾的參與度,會更有利于傳播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在解讀新聞漫畫的過程中,受眾主動參與文本的解碼過程中?!靶侣劼嬘眯蜗蟮姆绞綄髡叩挠^點蘊藏在一個思維開放的想象空間……受者在開放性的解讀中施展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隱含在畫面背后的深層次內涵。這種讓受者反復揣摩、仔細品味的對話方式往往給受者“結論自己得”的感覺,使受者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啟發(fā),并能產生深刻的反思,最終獲得理性的認識,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傳者的觀點”。
綜上,相對于新聞照片,新聞漫畫無疑屬于麥克盧漢所說的“冷媒介”,需要受眾付出更多的理解成本。相對于新聞照片,漫畫在顯性信息之外有更多的空白點,更容易引發(fā)人的想象和聯(lián)想。在有效傳達基本信息的基礎上,滿足不同階層受眾的需求,兼具文本的開放性和普適性。[9]
傳統(tǒng)新聞漫畫與報刊媒體曾經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作為傳統(tǒng)媒體獨樹一幟的新聞可視化產品,新聞漫畫在融媒時代理應更加“被需要”,而非“被遺忘”。融媒時代,不少傳統(tǒng)媒體正著力構建“報、網、端、微、視”五位一體的全媒體發(fā)布平臺,著力打造“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發(fā)布”的立體化傳播系統(tǒng),融媒技術讓新聞漫畫有了更多樣的呈現(xiàn)樣式和傳播手段。
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用戶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新聞漫畫想重新回到受眾的視野中,就需要借助融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來擴大作品的覆蓋面和到達率,進而開拓新的受眾群體。[10]
當下,不少傳統(tǒng)媒體借助新媒體技術,推出內容可讀、視聽結合、多平臺適用、用戶可互動的“四位一體”全媒體新聞漫畫。全媒體新聞漫畫不僅可以刊登在報紙、海報等傳統(tǒng)紙媒上,也可以發(fā)表在“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平臺上,還可以把新聞漫畫制作成展板,在社區(qū)、街道和廣場等線下公共場所舉辦展覽,或是在移動戶外媒體上輪番展播放映,從而在傳播方式上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全覆蓋。
新聞漫畫的數字化已經成為現(xiàn)實。在業(yè)界,創(chuàng)作者普遍采用采用繪圖軟件、動漫制作軟件來進創(chuàng)作。借助數字媒體技術,新聞漫畫從繪制到發(fā)布周期的大大縮短,新聞時效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漫畫制作軟件,普通人也能繪制漫畫,創(chuàng)作主體的多元化,可以帶來漫畫風格的多樣化,促進整個新聞漫畫行業(yè)的發(fā)展。
借助數字媒體技術,不僅可以逼真再現(xiàn)傳統(tǒng)繪制工具的質感和顏色,還可以運用調色、濾鏡、剪輯、特效等手段制作出更加豐富、立體的視覺效果。借助GIF格式的動畫,F(xiàn)lash和滾動字符等技術,能將傳統(tǒng)漫畫的靜態(tài)畫面轉變成可動、可聽、可交互的全新視覺形式,成為新聞可視化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也將新聞漫畫的視覺競爭力推向更高的水平。[11]
“評論可視化”“融媒體評論”的概念很火。曹林在《時評寫作十六講》中認為,“融媒體評論”不應該只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應該從調整作者與受眾的關系出發(fā),在評論生產邏輯中體現(xiàn)出作者與受眾充分的互動性。
同樣,在新聞漫畫的生產傳播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的選題構圖,還是作品發(fā)表后與用戶的互動,創(chuàng)作者都要具備交互思維,考慮受眾的視角和接受情況,鼓勵用戶對漫畫進行二次傳播,甚至二次創(chuàng)作。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聞漫畫刊發(fā)了,單向的傳播鏈條就基本結束了,創(chuàng)作者無法獲得受眾的及時反饋。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漫畫一旦進入傳播鏈條,作品意義的生產和觀點的對話就開始了,受眾可以直接在評論區(qū)與創(chuàng)作者進行互動,既有對作品的及時反饋,也有對作者觀點的評價。另外,通過門檻較低的繪圖軟件,普通用戶還能對新聞漫畫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表達觀點的介質,從而延長、拓展新聞漫畫的生命力。
很多傳統(tǒng)媒體比如《前線》的“畫里畫外”、《人民日報》旗下的“諷刺與幽默”、《光明日報》的“時事圖說”、《南方周末》的“漫畫一針”等,依然保留著以專版或專欄形式定期集中發(fā)表新聞漫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打造新聞漫畫的品牌專欄,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受眾的閱讀習慣,充分發(fā)揮新聞漫畫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也給優(yōu)秀的漫畫作品提供了長期可持續(xù)的展示平臺,進而提高了新聞漫畫的話語權。在融媒時代,如何打造、運營適應移動端的新聞漫畫欄目呢?浙江新聞客戶端順應新媒體特性,推出了獨具特色的新聞漫畫產品,其做法可總結如下:
第一,推出MVP(最小化可行產品)。在《精益創(chuàng)業(yè)》一書中,作者埃里克·萊斯解釋MVP是一種可以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原型產品。在MVP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不斷測試獲取用戶反饋,進而迭代升級。
浙江新聞客戶端一開始選擇國際新聞領域試水,以漫畫說故事的形式評論國際事件,發(fā)現(xiàn)受到用戶歡迎后,開始在每個月的固定時間集中展示新聞漫畫。新聞漫畫被稱作世界語言,以趣味形象指點國際風云,既規(guī)避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又能增加用戶對于國際新聞的親近感。
第二,用戶體驗為導向。2019年初,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全新的欄目《畫里有話》,用新媒體思維打造更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傳播性的新聞漫畫專欄。每期內容分為“新聞標題+短評+漫畫+打油詩”幾個部分,漫畫是其中的主角。欄目將文字、漫畫等不同元素都集中呈現(xiàn)在一張長圖上,通過長圖下拉完成作品瀏覽符合新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在《畫里有話》欄目里,漫畫以GIF的樣式出現(xiàn),內容呈現(xiàn)更具動態(tài)感,將評論變得更富有新媒體特性。
除了在客戶端內呈現(xiàn),作為客戶端重點欄目之一,該欄目作品也常常出現(xiàn)在啟動頁上,讀者打開客戶端就能直接查看,在碎片化閱讀態(tài)勢中,“見縫插針”地發(fā)揮著針砭時弊的作用。
從可視化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新聞漫畫是可視化產品的初級形態(tài),屬于一種靜態(tài)可視化形式。融媒時代,圖、文、影、音全方位融入,將徹底顛覆抽象、平面、單向度的評論模式,H5、長圖、彈幕、動畫、視頻、VR、AR……將會使評論產品的論證元素更為豐富,論證過程更加具象化,動態(tài)多媒體的“融評”將成為評論可視化的發(fā)展趨勢。在新的傳播時代,新聞漫畫正在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回歸大眾的視野。
【注釋】
[1]丁安.新聞漫畫配圖在紙媒的應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3(07):32-33.
[2]朱春花.評議性新聞漫畫傳播的問題與應對——以《人民日報》漫畫增刊為例[J].青年記者,2017(11):84-85.
[3]陳益民.新常態(tài)下新聞漫畫的傳播優(yōu)勢:形象化的評論[J].視聽,2018(10):174-176.
[4]曹林.時評寫作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55.
[5]朱春花.評議性新聞漫畫傳播的問題與應對——以《人民日報》漫畫增刊為例[J].青年記者,2017(11):84-85.
[6]盧安琪.新聞漫畫輿論監(jiān)督功能的嬗變——以2011-2015年中國新聞漫畫獲獎作品為例[J].新聞世界,2017(05):33-36.
[7]郭利花.讀圖時代新聞漫畫的困境及應對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1):150.
[8]徐健民.報紙新聞漫畫的傳播優(yōu)勢與創(chuàng)新[J].中國報業(yè),2011(22):47-48.
[9]陳益民.新常態(tài)下新聞漫畫的傳播優(yōu)勢:形象化的評論[J].視聽,2018(10):174-176.
[10]滕媛媛.黨刊新聞漫畫的輿論引導功能——以《前線》“畫里畫外”專欄為例[J].傳媒,2016(22):32-34.
[11]徐健民.報紙新聞漫畫的傳播優(yōu)勢與創(chuàng)新[J].中國報業(yè),2011(2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