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玉/云南師范大學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tǒng)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和諧社會包括四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個人自身的和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是社會各系統(tǒng)、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四是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學校教育中主要促進的是個人自身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教師的情緒管理屬于前者,和諧的師生關系屬于后者。
在學生眼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行為的示范者和規(guī)范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各方面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情緒管理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穩(wěn)的關系、形成良好的互動。
長期以來,情緒處于學術研究的邊緣位置。一是因為人們對情感存在偏見,認為教學是一種認知活動,與情感無關;二是因為情緒是復雜多變的、難以琢磨的與客觀測量的;三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情緒與女性話題緊密聯系,不值得研究。[1]因此,教師情緒的關注度并不高。人們更愿意去研究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忽略了教師。作為教師,就要學會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言傳身教與學生,教師的行為就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一樣也需要關愛,雖然他們具備了成熟的心智,但時常處在高壓力的工作狀態(tài)中。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上百個學生,學生的成績、性格、行為等或多或少都能影響到他們的情緒,造成教師的情緒波動,更需要隨時控制和管理。
在學校教育中,老師和學生是一對很緊密的關系,師生關系的性質、模式和質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目前,教育教學理論和現實教育教學實踐都表明,師生關系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兩方面?zhèn)€體的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質量。好的師生關系推動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還可以促進老師與學生不斷努力,實現共同發(fā)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壓的工作環(huán)境下,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情感溝通的渠道在不斷縮小,從而導致了師生之間的隔閡。同時,小學生和中學生處于人的青少年階段,是身體和心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對老師的情感是復雜的,一方面期待老師對自己的肯定,一方面對老師有防范心理,而且自我意識逐步完善,對周圍的人與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且容易受環(huán)境和他人影響。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中小學師生關系的現狀出現了某種惡化趨勢。
根據“人際期望效應”的實驗和理論,教師對學生殷切的希望能戲劇性地受到預期效果。當教師對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tài)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贊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學生則給教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教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并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yè)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中小學教師所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現象成為教育領域的突出問題,并且對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及師生關系構成了巨大威脅。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同樣的工作環(huán)境和壓力條件下,不是每位教師都會出現職業(yè)倦怠,即使有倦怠,其程度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與情緒壓力源、個體擁有的資源以及應對壓力的控制能力有關。[4]因此,對抗職業(yè)倦怠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可以幫助教師在遇到情緒失調時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建立一種內在的和諧、一致或認知協(xié)調。
1、加強教師的心理資本管理
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學校心理資本管理則是在教師隊伍層面營造積極、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tài),它幫助調整教師情緒狀態(tài),緩解在工作中的身心疲勞,防止職業(yè)倦怠的產生。學??梢酝ㄟ^設置讓人產生積極情緒的顏色、燈光、聲音等作用于教師的感官世界,還可以美化工作環(huán)境、改善勞動條件、創(chuàng)造充滿人文主義色彩的校園文化等使師生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溫馨和愉悅。
2、設置教師情緒管理的培訓課程
教師的負面情緒大多來自于工作壓力,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可導致工作倦怠,在教師產生工作倦怠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工作要求、提供更多工作資源是減少教師負面情緒最直接的途徑,通過人際交往的訓練,認識自己的情緒,并識別他人的情緒,訓練人際關系中的溝通技巧、參與技巧、表揚技巧和批評技巧,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之前的情緒交流和互動,創(chuàng)造一個愉快、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
3、增加負面情緒的出口
出現負面情緒時,及時疏導、轉化、控制負面情緒尤為重要。學校可以效仿有些企業(yè)設立的“情緒發(fā)泄控制室”,室內放著橡皮作的模擬人形,在工作中受挫的教師可以用棍子或者拳頭痛打模擬人,以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為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針對教師日常工作中會遇到的心理問題制定心理治療方案,并進行觀測,做好記錄,防止教師出現因工作的負面情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通過有效的管理擴大教師的積極情緒,增加教師的心理資本。
1、調整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認知
在師生關系中,如果教師不能改變觀念,那么學生也很難靠近教師。教育是一種你來我往的交流,所以,為了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應當注重師生間的交往、有效師生關系的建立并掌握有效師生關系的心理策略。[6]從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需求上看,調整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認知、轉變教師角色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2、學會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情緒調節(jié)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調節(jié)和克制,特別是在學生面前,要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克制自己情緒的同時也是在教育學生;其次是削弱或者去除正在進行的不適當的情緒,激活需要的情緒,掩蓋或偽裝某種情緒。最后是調節(jié)情緒系統(tǒng)以外的認知和行為等。
3、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對學生的學習背景進行深入了解
教師應當明白,每個學生進入課堂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對生活和事物的認識和已經形成的觀念,這些認識來自于原生家庭、社會經驗和教育經歷。當教師了解這些后,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時,不至于束手無策,導致情緒失控,而是能根據之前了解到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同時能做到平等對待,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促進他們的個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