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妍
摘 要:“方言”是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可以展現(xiàn)當?shù)氐娘L土人情、生活習慣?!胺窖浴币恢币詠?,都是賈樟柯電影的標志性元素。在電影作品中,賈樟柯導演通過對方言的運用,更大程度上彰顯了電影的藝術魅力、拓寬了電影的藝術表現(xiàn)力。
關鍵詞:方言;電影美學;紀實工具
自有聲電影誕生以來,聲音就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從此電影也成為一種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藝術,電影也就作為聲音和畫面所組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存在。“方言”作為語言系統(tǒng)中一個特殊的存在,其與電影藝術相結合則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視聽體驗。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方言”元素就逐漸出現(xiàn)在我國的電影中。從五六十年代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到九十年代第六代導演開始專注于拍攝一些底層題材的電影,“方言”敘事都成為其電影敘事元素中重要的一環(huán)。賈樟柯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自從開始其的電影生涯,“方言”就成為其電影的標志性元素。從賈樟柯的第一部電影《小山回家》到其近期的作品《江湖兒女》,“方言”都在其電影的敘事和表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深化了其電影藝術的魅力。
一、方言的概念與論述
(一)方言的定義
“方言,俗稱地方話,在中國傳統(tǒng)中,歷來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話……方言是民族語言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語言的地域變體……現(xiàn)代的民族語言總是包含著民族共同語以及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方言”[1],根據(jù)《漢語方言學》給出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方言”是我國民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地域變體“方言”又有著自己的特色?!皬V義的現(xiàn)代漢語,包括現(xiàn)代各個地方方言和漢語民族共同語——普通話”[2],因此方言在漢語語言體系中是與普通話相對而存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語言。方言代表著一個地域的語言習慣,每個地域的方言形成都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環(huán)境息息相關,因此方言可以反映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特色、情感偏好甚至民族心理,并且通過方言的更迭和變遷也可以反映一定的社會歷史變化[3]。
(二)方言與賈樟柯電影
方言的運用一直是賈樟柯電影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影片中對于其家鄉(xiāng)話——山西汾陽方言的使用。在故鄉(xiāng)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中,山西汾陽話幾乎是所有對白的主體,通過影片中的汾陽話,也向觀眾展示出一個更加全方位的山西小鎮(zhèn)的樣貌。其之后的電影《世界》《二十四城記》《天注定》等,除了汾陽話之外,賈樟柯導演還加入了重慶話、上海話、東北話甚至外語元素,在有限的故事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多維語言空間,通過不同方言甚至多國語言的交匯與碰撞,拓寬了電影的表現(xiàn)力。
二、方言是一種紀實工具
賈樟柯的電影美學主張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興起的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浪潮中所倡導的電影美學思想。由于受到二戰(zhàn)的影響,意大利社會的經(jīng)濟受到重創(chuàng),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這時候意大利的電影人就開始拋棄好萊塢的傳統(tǒng)電影敘事模式,從電影為了娛樂大眾開始轉向電影旨在反映社會真實樣貌、揭露社會問題。其中就包含了:啟用非職業(yè)演員與使用地方方言這兩點美學主張。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拍攝受到了以上兩點美學主張的影響,開始在其影片中使用大量的方言元素,導演也曾談到,“自己十分喜愛電影記錄的美感,包含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自然狀態(tài),人物的自然語言……通過方言可以給予演員一種語言自由,這種自由帶來的自然感和現(xiàn)實感都是自己十分重視的”[4]。
“為了力求造成客觀再現(xiàn),有聲電影摒棄了隱喻和象征”[5],有聲電影自產(chǎn)生以來,電影中的聲音元素就成為紀實的有效手段,電影中方言所帶來的真實感與再現(xiàn)感是別的因素無法比擬的。
(一)還原社會生活原貌
影片《小武》的第一個鏡頭,小武站在空曠的公路上四處張望,緊接著一輛客車的到來,車上售票員操著一口地道的汾陽話對小武說:“到哪咧?”[6]嘈雜的汽車聲與地道的汾陽方言,一下子就令觀眾明白,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山西汾陽這座小縣城中。之后小武坐在藥鋪老板的自行車上,隨著自行車的移動小鎮(zhèn)的街景逐漸展現(xiàn)出來,這時再配有二人的汾陽方言對話[7],整個山西小城的景象就被勾勒出來,聲音元素勾勒出一個真實且?guī)в写植诟械姆陉柨h城樣貌,通過電影中不斷出現(xiàn)的汾陽話,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這座山西小城之中。影片《山河故人》的開頭也是如此,應和著背景的秧歌音樂,沈濤拿出粉餅一遍化妝,一遍用一口地道的汾陽方言說道:“要是我的兩塊顴骨再小點就好了?!盵8]通過背景的秧歌聲與汾陽方言,一下子就描繪出鄉(xiāng)里人聚在一起,籌劃準備新春節(jié)目的場景,真實并且具有質感,營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山西特色。
(二)刻畫底層人物形象
方言可以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兩個種類,方言不僅具有地域標識,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9]。使用相同方言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社會背景或社會經(jīng)歷,因此方言具有了標識個人身份、社會屬性的作用。
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方言往往是草根形象和社會邊緣群體的代表屬性,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城市中,努力想要融入城市生活,但是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方言特征,卻在不經(jīng)意之間展露出他們的身份階層和地位屬性。在影片《世界》中,小桃等人努力在城市中生存并努力融入城市生活,在世界公園打工時他們使用普通話來隱藏自己原有的地域屬性和身份標識,而當他們離開公共場所回到宿舍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又轉變回家鄉(xiāng)方言[10]。在影片中普通話具有了隱喻城市中心地位的作用,而與之相對的山西話與溫州話等地方方言則代表了城市邊緣群體。小桃這些打工人,盡管十分努力地融入這個“世界”,但是身上的方言屬性始終讓他們游離在城市生活的邊緣。
三、方言是一種鄉(xiāng)愁表達
“故鄉(xiāng)”一直是賈樟柯電影的內核,是他電影創(chuàng)作的母體,無論電影的題材如何:犯罪片、紀錄片或是故事片,對于“故鄉(xiāng)”的情緒是始終沒有改變的,他的一系列話語表達都與思念故鄉(xiāng)密不可分。
電影《山河故人》講述了三代人與“故鄉(xiāng)”的故事[11],有些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就再也沒有回去;而有些人兜兜轉轉卻可以回到故鄉(xiāng)。第三段設想未來2025年的故事中,張晉生帶著兒子張到樂定居于澳洲,兒子到樂由于從小就身處異鄉(xiāng),導致他并不會說中文,到樂與父親對峙時,只能借助Mia老師的翻譯。到樂用幾乎不帶有任何情感的英文說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讓我感興趣”,經(jīng)由Mia老師翻譯過后聽明白兒子的意思時,張晉生用一口粗糲的汾陽話反駁著兒子。張晉生與到樂通過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仿佛置身于兩個次元,到樂好像永遠無法理解父親所生活過的環(huán)境、所經(jīng)歷過的事情。“方言是地方文化認同的最重要的標志”[12],晉生無論身處何方,他的汾陽話始終不變,無論是在上海,還是移民到了全民皆講英文的澳洲[13],是汾陽話串起了晉生與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也是從始至終汾陽話的使用,一直提醒著觀眾:晉生來自山西汾陽的小縣城;也始終告訴著晉生自己:無時無刻不掛念著祖國、掛念著家鄉(xiāng)。到樂使用英文的背后,表達出到樂對于世界的虛無感,鄉(xiāng)音的缺失代表著到樂的一種無根狀態(tài),漂泊在世界一角卻沒有依靠。
“曾經(jīng)離開故鄉(xiāng)的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旅途或故鄉(xiāng)聽到鄉(xiāng)音親切和欣慰之感就會油然而生。”[14]到樂和老師Mia交談時,Mia用黑膠唱片放了一首葉倩文的粵語歌《珍重》,到樂問道:“廣東話?”Mia答道:“對,90年代經(jīng)典的廣東歌?!?6年就離開家鄉(xiāng)的Mia再也未曾回去,幾十年的漂泊中或許對于家鄉(xiāng)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不清,但是鄉(xiāng)音卻始終陪伴著Mia,無論其身處何方,當粵語響起時,她的思緒就會隨著熟悉的聲音一起回到家鄉(xiāng)?;浾Z歌詞中的“假如能,不想別離你”,道出了Mia心中對于家鄉(xiāng)的懷念,釋放出壓抑在她內心已久的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思想情感伴隨著Mia所熟悉的粵語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方言元素早已成為賈樟柯電影的標志,導演對于方言元素的運用是自然和巧妙的,并不是一味地堆砌或是作為一種滿足觀眾獵奇心理的文化符號而使用方言。賈樟柯通過方言元素刻畫出一個個生動、逼真的城鎮(zhèn)樣貌,也描摹出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通過方言將影像和聲音結合,使影片更具有內涵,傳達出其電影蘊含的主旨。
參考文獻
[1]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錢乃榮.漢語語言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1.
[3]L.R.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39.
[4]陳波.尋找電影之美:賈樟柯十年電影之路[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06):80–84.
[5]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72.
[6][7]賈樟柯.小武.發(fā)行公司:胡同制作,1998年上映.
[8]賈樟柯.山河故人.發(fā)行公司: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視發(fā)行分公司,四海電影發(fā)行聯(lián)盟,天津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5年上映.
[9]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
[10]賈樟柯.世界.發(fā)行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星匯有限公司,2004年上映.
[11]賈樟柯.山河故人.發(fā)行公司: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視發(fā)行分公司,四海電影發(fā)行聯(lián)盟,天津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5年上映.
[12]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
[13]周穎.賈樟柯電影中的方言[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14]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