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
近些年國內關于生活工藝類的展覽在各城市成為熱點,陶藝、漆藝、木作……器物熱背后折射出了深層文化現(xiàn)象,對于觸手可及的物具的關注大抵也是一種審美意識的覺知,尤其對關注本土手工藝生態(tài)的人來說,這股風潮來得剛剛好。
杯盤碗盞,這些在器具文化里各有特色,也在餐桌上占據(jù)著主要的位置,相應的,筷架之于餐桌,就不是必選項。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國南宋時期,那是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質,一寸來高,一寸來長,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筷子放在上面(孔齊《至正直記》卷一《止箸》),一來衛(wèi)生,二來用餐環(huán)境顯得精致,富有儀式感。跟隨時代演進,這個小物件發(fā)展到今天,多用清洗、保存更為便捷的陶瓷材質,我們稱之為筷架或筷枕。
做日用器皿的作家,不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筷架創(chuàng)作中,它們是餐具領域的配角。而雖說是小物件,圍繞其展開的不能算是小創(chuàng)作,制作時作者們的心情該是放松舒展的,也因松弛,或許每每有些意外收獲。在我相熟的陶藝家朋友里,有不少會參與到其中,比如吳昊。
吳昊曾師從日本著名陶藝家佐藤敏,赴日留學五載有余。這位對他影響至深的陶藝家出生于1936年,以學徒身份起家,小時候學過木工,少年時去京都學藝,無意間進入陶工訓練所學習。佐藤敏在學習彩繪、手拉坯等陶瓷制作技法的同時,也跟從一位對中國文化諳熟的老師進行繪畫訓練。畢業(yè)后,他以制作實用器皿為生。而作為一個有著藝術理想的年輕人,他又不甘于此,所幸遇到了日本現(xiàn)代陶藝領域的重要社團“走泥社”。
佐藤敏對日本當代陶藝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其作品中體現(xiàn)的力量感、文人氣、詼諧、反叛……這些與精神層面相交織的,體現(xiàn)在陶藝作品中的生命花火也深刻地影響到了吳昊。2002年吳昊學成歸國,老師給弟子的臨別贈言是“學大壺切莫做小壺”。
大壺在日語里是大缸、大甕的意思,狹義地理解,這句話是指創(chuàng)作中不要注意瑣碎的東西,不要拘泥細節(jié)。某種意義上,話里還隱含了另一層深意:去做你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不要計較得失。這句話似乎也能解釋吳昊回國后,在待人處事治學中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比如斥資為老師出版大型畫冊,向中國陶藝界介紹優(yōu)秀的日本陶作者;比如在參與執(zhí)行學院學術類陶藝展的組織工作的同時,也熱心投入到大陸生活陶藝的傳播、推廣中。
由于白天教職工作繁重,夜深人靜的時候往往是吳昊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段,他對泥性的熟練掌握體現(xiàn)在作品的彈性和張力中,生活器物大至碗盤,小如筷架,都能體現(xiàn)出這種統(tǒng)一的氣韻感。他制作的筷架是一枚枚小型陶藝雕塑,毫不局促,彩繪的瀟灑飄逸和捏塑的生動情趣,展現(xiàn)于七八厘米見長、兩三厘米見寬的方寸間。
吳昊說過佐藤敏影響了他對陶藝彩繪的認知。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里提出的“六法”之一“隨類賦彩”,指畫家必須依所描繪的不同對象的具體要求,而賦以不同的色彩。而陶藝家在器物上施繪,則需要根據(jù)器物的造型來調整畫面布局。這里的“繪”脫離了傳統(tǒng)繪畫表現(xiàn),成為器皿的一項裝飾語言,作為主題的器和附屬的繪之間,有了呼應對照的關系。
他的彩繪筷架似一張極小的畫布,布局精到,有密不透風的紅葉綠彩,另一側則做留白,寥寥幾筆勾勒出笑呵呵的僧侶頭像或是張牙舞爪的無腸公子。文人畫里的意境,就這么裁切出一塊,坦白率真,融入熱鬧斑斕的大千世界。
而用捏塑手法創(chuàng)造出的動物形態(tài),看似匆匆而就,拉長比例的兔子軀干富有彈性,在耳朵和眼睛部位點上金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陶泥黑兔或裹一層釉的白兔皆現(xiàn)靈敏矯捷之態(tài),神情中又透出一點落寞與桀驁。友人見到筷架,不免驚呼,兩枚小陶塑分明有著沐浴在月光下的靈魂,這氣息也是制陶人的心境寫照吧。
吳昊最近開始涉獵直播,做客陶藝家高藝峰的同名直播欄目,不僅演示了各種拉坯、做肌理的手法,也認真推廣了佐藤敏畫冊,甚至拿出手捏筷架作為抽獎鼓勵。而他寄給我的筷架每日放在案頭,除了吃飯時會用到,練字時作為筆擱,更多的,我把它們作為把玩、裝點空間的小擺件。想起他曾寫下的文字,“與其虛構企圖喚醒筷架固有功能的復蘇,還不如說,其實這就是讓案頭文玩擺件再添一個品類的由頭。然而,由頭再合理,也不能替代物件自身的意趣和魅力。它們打動人與否,我說了不算。與其粉飾修辭,堆砌文字,絮叨理念構想,還不如讓這些小精靈們,用它們自己的扭捏作態(tài)來跟觀者對談。以用的名義,傳遞奇思,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趣事。”
在生活器物的創(chuàng)作中,并不拉高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著對器物重新審視的角度,心性不失天真,手法老辣凌厲,也因此,一個小小的物件突破了原有的功能屬性,有奇趣,有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