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健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繼《舌尖上的中國》后,《風味人間》再次讓人們通過“飲食”的切口,探尋飲食文明于中華民族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的古諺?!俺浴笔侨祟愃匦璧男袨?,與民族無關。然而,怎么吃?卻是體現(xiàn)了民族的獨特性了。越過遠古人類生吃飲血的時期,從火種起源開始,在黃河邊的民族便開始了對“飲食”文明的探索。從器皿伊始,白陶、黑陶、彩陶及青銅器,再至燒、煎、烤、燜等多種方式,愈到此后八大菜系的創(chuàng)生,與此齊進的,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不知是這個民族造就了“吃”,還是“吃”造就了這個民族。
與此同時,大自然的許多巧奪天工之處,也賦予了這個民族在飲食上因地制宜、取法自然的特點。內(nèi)蒙平曠草野上,牦牛肉風干的風味是在內(nèi)地紅燒所不及的。海南的椰子雞在他處總重現(xiàn)也總?cè)鄙僖恍┦裁?。有些味道就只能是某個地方的獨特標簽。
這種飲食文明所賦予我們的又不僅僅是“吃”上的滿足,它更有對“人”本身的意義。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有些味道是地方的獨特標簽,也同樣是一類人的代表。我們常說成都、重慶是火鍋的城市。辣油重涮,紅紅火火,仿佛也造就了川蜀之地人民的直豪大方。廣東煲湯的蒸氣仿佛也醞出廣東人溫潤的性格。吳地多喜甜,因而人們說吳人說吳語仿佛都軟糯糯的。
這是這種飲食文明予以他人城市的記憶,人文的記憶。
而于每一個自我而言,一種風味更是自我心中不變的記憶。正如陳曉卿心里的那碗阿“Sa”湯,汪曾祺筆下難以再得的觀里的蒸糕。一種風味成為一個人一生的烙印。
也許,正是因為心里的某一個烙印,陳曉卿用鏡頭將許多人心中的烙印記錄成永恒,汪曾祺用筆下的文字勾起無數(shù)人心中的烙印背后的思緒。
汪曾祺曾說:“相比于很多眼前的美味佳肴,一座城市,一隅鄉(xiāng)村,一角鍋臺,一次簡單的翻炒就能輕易勾起一個人簡單而確定的幸福?!币环N文明對人的影響有時并不一定能建成萬丈高樓,但它卻會是萬丈高樓的一塊基石,是在這座高樓下簡單而確定的幸福,
《風味人間》中從飲食文明對于這個民族的影響,恰恰是它讓人間變得是“風味”的人間。人間有“風味”,人也自有“風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