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志紅
前兩天我去深圳一家公司講課,課后,一位女士說她爸爸癡迷于彩票,問我該怎么辦。她的意思是有沒有辦法可以消除老人家癡迷于彩票這個痛苦。我先問她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她說試了種種辦法,都沒效果。因為我課上講了“接受”的辦法,所以她說,她和家人也試著“接受”他癡迷于彩票的事實,但還是沒有效果。
這顯然不是“接受”,因為她說的“接受”中還是藏著一個邏輯:既然她們表現(xiàn)出接受了,爸爸就應(yīng)該不那么癡迷于彩票了。
我問她:“到底你爸爸癡迷于彩票這件事帶給你們多少痛苦呢?”她說其實沒有多少痛苦,因為爸爸只是癡迷于研究,但只花很少的錢買彩票。他們只是覺得這件事不合理而已,同時也擔(dān)心他太投入這件事了,會影響他的身體,因為很少運動;也會影響他的生活,因為都沒時間交朋友了。
我繼續(xù)問:“假若他不玩彩票了,他就會運動,就會交朋友了嗎?”
她愣了一會兒,說:“那倒也不會,因為他本來的個性就內(nèi)向且孤僻?!?/p>
“這就是了,”我繼續(xù)說,“照這樣看來,癡迷于彩票是內(nèi)向且孤僻的他消磨時間的一個辦法,也是一種樂趣,你們卻想剝奪他的這種樂趣,真的有必要嗎?”
最后,我再反問:“到底是你爸爸買彩票這件事本身的痛苦多呢,還是你們想消除他這個行為的努力帶來的痛苦多呢?”
她想了想說,顯然后者多得多。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常見。一次,我在廣州一個小區(qū)講課,課后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她該怎樣讓女兒不再癡迷于打電話。
原來,她正讀中學(xué)的女兒在兩年前迷上了網(wǎng)絡(luò)聊天,管理著一個QQ群,每天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她認為這會影響女兒的學(xué)習(xí),沒有必要做,所以用種種辦法讓女兒不要玩QQ。女兒玩QQ這件事因此結(jié)束了,但緊接著,女兒喜歡上了打電話聊天,每天晚上都會和朋友們聊不少時間。她越干涉女兒這件事,女兒聊天的時間就越長,先是聊到晚上22點23點,后來聊到凌晨1點2點,甚至更晚。
相應(yīng)地,她對女兒聊天的事情越來越敏感,她經(jīng)常會在女兒房間門口偷聽女兒有沒有打電話聊天。如果有,她就會沖進女兒的房間,對女兒大喊大叫,嚴重時會一邊喊一邊哭泣,女兒有時也會一邊喊一邊哭。這時,她先生和她的公公婆婆都會從床上爬起來,一起沖到小女孩的房間里,一邊安撫她一邊訓(xùn)斥女兒。
對這位媽媽,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到底是女兒打電話這件事嚴重呢,還是你的努力導(dǎo)致的后果更嚴重呢?”
這兩個故事,尤其是后一個故事,很像是一個經(jīng)典的洋蔥生長過程。一層皮長出來,又一層皮長出來……最后,一層又一層的皮圍繞在最初的痛苦外,而且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遠遠甚于最開始的痛苦,根本不成比例。